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女贞子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制成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治疗组取女贞子液3.0 g/(kg·d)腹腔注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取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于各时间点制成脊髓切片,行苏木素一伊红(HE)...  相似文献   

2.
背景:磁刺激可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 目的:观察磁刺激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及相应水平脊髓运动神经元内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4)、模型组(n=24)和假手术组(n=12),用一新的长17 cm的止血钳钳夹坐骨神经至第二扣,以21.95×103 Pa维持10 s制备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实验组每天给予0.09 T的磁刺激。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第2,4,8,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脊髓L4~5运动神经元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增高( P < 0. 05);造模后12周,电生理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潜伏期缩短(P < 0.05)。说明磁刺激能提高损伤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增加其对应脊髓节段运动神经元中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基因突变达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取10只C3H/HeJ小鼠(TLR4基因突变作为突变组,20只C3H/HeN小鼠(TLR4基因正常)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模型组(n=10)。突变组和模型组在暴露的坐骨神经中部用止血钳夹持60 s以建立小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进行夹伤。造模后4周,采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评分评定坐骨神经功能,然后每组取3只小鼠行HE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病理改变,每组取3只小鼠采用RT-PCR检测坐骨神经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mRNA表达水平,每组取4只小鼠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坐骨神经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FI评分显著降低(P<0.05),HE染色显示细胞形态异常并出现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坐骨神经组织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以及GAP43、p75NTR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突变组SFI评分明显增高(P<0.05),组织结构病理改变明显改善,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以及GAP43、p75NT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TLR4基因突变可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可能与降低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如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一直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今后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的:观察携带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cDNA表达片段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xCA-BDNF转染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后BDNF的表达,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生长情况。 方法:切除成年Wistar大鼠股中部10 mm长的坐骨神经,AxCA-BDNF转染组、BDNF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硅胶管内置AxCA-BDNF原液,BDNF溶液或空白病毒稀释液桥接坐骨神经两断端。术后3,7,14 d,1,2,4个月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坐骨神经及相应脊髓节段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观察损伤坐骨神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再生的神经元及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和髓鞘厚度。 结果与结论:术后3,7,14 d及1个月时,AxCA-BDNF转染组损伤坐骨神经近、远端神经干及脊髓(L3~6)中BDNF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DNF组和对照组(P < 0.01)。光、电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图像分析证实,BDNF基因转染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新生神经纤维数目及其髓鞘厚度、神经联接的再形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说明经腺病毒介导转染的BDNF基因可在大鼠坐骨神经内有效表达,并通过轴突逆行转运到了相应的脊髓神经元,不仅能促进损伤神经纤维再生,也能保护损伤的脊髓神经元。 关键词:坐骨神经损伤;重组腺病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在小鼠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雌性C57BL/6小鼠80只采用脊髓背侧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单纯脊髓损伤;治疗组:脊髓损伤后每天给予腹腔注射拉莫三嗪,按照25 mg/kg的计量,连续7 d;对照组:脊髓损伤后每天给予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按照25 mg/kg的计量,连续7 d。术后分别在1 d、7 d、14 d对各组小鼠行BBB评分,并分别在1 d、7 d、14 d在各组随机抽取6只小鼠,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胶质细胞变化,并在术后第7天各组取6只小鼠组织行ELISA检测,观察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损伤后7、14 d治疗组小鼠BBB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矢状切面损伤灶下游的GFAp+(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细胞的免疫荧光面积百分比,发现术后7 d和14 d治疗组(9.87±0.96,4.79±1.02)的明显低于模型组(12.34±1.72,7.46±1.28)和对照组(11.89±1.70,7.53±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术后7 d小鼠T9~T11的IL-1、IL-10、TNF-α表达情况,IL-1、IL-10的表达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小鼠的运动功能,通过前期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降低胶质细胞的活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背景:髓鞘再生障碍是导致脊髓损伤后功能障碍的因素之一。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后,对猴损伤脊髓的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07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病理科完成。 材料:选择2004-01/2005-01中山大学邓宇斌教授课题组研究的猴脊髓石蜡标本12例作为回顾性实验分析对象,其中联合移植组4例、细胞移植组4例、模型对照组4例。 方法:密度梯度法体外分离培养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5~8代细胞诱导为神经元。3组动物均建立急性重度脊髓损伤模型,10 d后联合移植组取丹参酮预诱导1.5 h的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3.0×106个/kg,与含2 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混合,加入200 μL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混悬液,分5点注射到脊髓损伤部位;细胞移植组单纯给予含等量丹参酮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 主要观察指标:皮质脊髓束髓鞘苏木精-伊红染色、砂罗铬花青染色结果及髓鞘平均吸光度。 结果:砂罗铬花青染色结果示联合移植组对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作用在范围、单位视野密度等方面优于细胞移植组,而苏木精-伊红染色不能区分这种差别;模型对照组皮质脊髓束结构严重破坏,观察不到髓鞘结构。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移植组、细胞移植组皮质脊髓束髓鞘平均吸光度基本相似(t=1.725,P > 0.05)。 结论: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对猴损伤脊髓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局部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拟伤模型,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 scale),观察局部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部脊髓在不同时段nestin的阳性表达变化。结果伤后1w BBB评分最低,随后增加,到4w以后达到最高并进入平台期。常规病理学检查显示拟伤模型类似于临床常见的脊髓损伤。损伤后1W,可见损伤区附近nestin表达升高,2W达高峰,4W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脊髓损伤可诱导损伤区周围短暂的nestin阳性表达,后者可能存在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滋补中药黄精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糖类化合物,炮制加工使黄精中多糖含量降低,而小分子糖类含量增加。为分析小分子糖与黄精补益作用的相关性,课题组对此开展实验。 目的:观察黄精中小分子糖对正常小鼠及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于2008-02/05在河南中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选取昆明种小鼠180只,100只用于正常小鼠实验,80只用于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实验。 方法:①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实验及溶血素、溶血空斑实验:各选用5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各用药组分别灌服0.9,0.6,0.3 g/kg的黄精小分子糖水溶液及阳性对照0.1 g/kg的香菇多糖混悬液,空白对照组灌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②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实验及溶血素、溶血空斑实验:各选用4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模型组、空白对照组、香菇多糖片0.1 g/kg组、0.9 g/kg黄精小分子糖组,每组10 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抑制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及溶血素、溶血空斑的形成情况。 结果:0.9,0.6 g/kg小分子糖均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P < 0.01),促进小鼠溶血素和溶血空斑形成(P < 0.01),以0.9 g/kg黄精小分子糖组作用为最优。0.9 g/kg小分子糖和香菇多糖片可显著提高免疫低下模型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率(P < 0.01),且以0.9 g/kg小分子糖组效果明显;0.9 g/kg小分子糖组可显著促进模型组小鼠溶血素和溶血空斑的形成(P < 0.01)。 结论:黄精小分子糖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以剂量0.9 g/kg作用为最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素凝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 54只雄性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切断造成0.8 cm缺损,用甲壳素导管桥接神经缺损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A组管内注入甲状腺素凝胶,B组管内注入赋形剂明胶,C组管内注入等渗盐水.术后第4、8周分别检测各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并收集标本,行特殊染色、S -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4、8周 A组神经传导速度优于B、C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S -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阳性神经纤维数及特殊染色显示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均多于B、C组(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应用甲状腺素凝胶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鼠脊髓损伤后髓鞘结构的修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对鼠脊髓损伤后髓鞘结构修复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鼠T10脊髓损伤模型,体外培养、诱导鼠神经干细胞,定量评价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髓鞘结构修复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明显地增强了蛋白前脂蛋白信使核糖核酸(PLP mRNA)的表达,促进了髓鞘碱性蛋白(MBP)性的髓鞘再生和髓鞘结构的修复。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通过增强髓鞘的再生而促进了脊髓损伤后髓鞘结构的修复,是急性脊髓损伤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背景: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神经系统发育、分化和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坐骨神经切断吻合后大鼠相应脊髓节段前角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及药物组。除对照组外,对所有大鼠实施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吻合术,药物组手术区局部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100 ng/kg,1次/d,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3,7,14,21,28 d取相应脊髓节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TUNEL染色对脊髓前角神经元进行计数。 结果与结论: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吻合后相应脊髓节段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大,突起分枝多且粗大,神经元数目逐渐减少,凋亡神经元增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高。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药物组神经元存活数目增多,凋亡减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 < 0.05或P < 0.01)。同时,药物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障碍较轻,恢复较快。说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以通过促进大鼠脊髓前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凋亡;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脊髓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诱导C57BL/6小鼠建立EAE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氯喹干预。应用Knoz法进行临床评分,脊髓腰膨大节段石蜡包埋、冠状切片,行苏木精-伊红、LFB和Nissl染色,分别观察各组小鼠脊髓炎症反应、髓鞘脱失和神经元存活情况。脊髓腰膨大冷冻切片,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同时提取脊髓腰膨大组织蛋白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氯喹缓解EAE小鼠临床症状,减轻脊髓炎性细胞浸润、髓鞘脱失、以及神经元死亡和损伤。与对照组相比,氯喹治疗组脊髓Bax水平降低,Bcl-2水平升高,Bax/Bcl-2比值降低。Neu N与Bcl-2荧光共定位明显增强。结论氯喹可能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前凋亡蛋白水平、上调神经元Bcl-2表达,从而减轻EAE小鼠神经元损伤以及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沿微管运动的驱动蛋白(kinesin)、动力蛋白(dynein)和动力蛋白激活蛋白(dynactin)在小鼠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和分布。方法以1.5月龄野生型C57BL/6 J小鼠眼、脑、脊髓、坐骨神经和肌肉组织为材料,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部位中分子马达相关蛋白表达分布,并进一步研究脊髓和坐骨神经中蛋白质含量差异。结果 Dynein亚基DIC(dynein intermediate chain)、DLIC (dynein light intermediate chain),Dynactin 亚基 DCTN4、DCTN5 以及 Kinesin 在小鼠眼、脑、脊髓、坐骨神经和肌肉中均有分布,但表达水平不同。与脊髓相比,小鼠坐骨神经中DIC、DLIC、DCTN4、DCTN5、Kinesin heavy chain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小鼠神经系统多区域均分布有分子马达相关蛋白,但与脊髓(胞体)相比,坐骨神经(轴突束)中分子马达相关蛋白的含量相对较少。而分子马达相关蛋白是调控轴突运输关键因子,因此其含量或功能改变可能更易引起轴突损伤。  相似文献   

14.
脑脊液内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脑脊液进行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有关研究显示,经脑脊液进行的细胞移植方法安全、方便,对病人的损伤小,适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多发疾病.但是经脑脊液移植的细胞能否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轴突再生和脊髓神经功能修复仍存在争议,其作用机制、移植时间以及移植细胞种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对经脑脊液细胞移植方法用于治疗脊髓损伤进行综述,探讨此方法对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内轴突再生及功能修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早期使用西维来司他钠(Sivelestat sodium)抑制细胞凋亡,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Allen's脊髓损伤模型后,立即腹腔注射Sivelestat sodium 1.6 mg/kg,4.8 mg/kg,10 mg/kg,50 mg/kg,并连续7 d(1次/d),对照组给等量生理盐水,并采用脊髓运动功能评分(BBB scale)对大鼠进行双下肢神经功能评分。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炎症因子。免疫印迹法检测甘油醛-3-磷酸脱氢_E3泛素连接酶-1(GAPDH-Siah1)细胞凋亡序列。结果以BBB标准评价大鼠的双下肢运动功能,治疗组的下肢活动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4.8 mg/kg和10 mg/kg剂量组双下肢神经功能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50 mg/kg剂量组未见明显保护作用,因此未加入统计结果。TUNEL染色显示,sivelestat sodium明显减少了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表达。sivelestat sodium显著抑制GAPDH-Siah1凋亡序列的表达。结论 sivelestat sodium通过抑制GAPDH-Siah1凋亡序列,减少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方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AR2小鼠运动和平衡能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条件性ADAR2(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 2)基因敲除AR2小鼠模型,选择保留部分运动神经元功能的AR2小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健脾补肾方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对照组小鼠除正常饮食外,不给予其他干预。补肾健脾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接受补肾健脾方15 mg/kg、30 mg/kg、45 mg/kg灌胃,1次/d,连续干预9个月。每个月观察小鼠的体质量、姿势、活动度和生存情况。每3个月检测小鼠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分别于干预前以及干预1、3和6个月后对各组小鼠进行疲劳转棒实验、爬杆实验、平衡木实验和跑步机实验。检测不同鼠龄时的ADAR2免疫反应性以及缺失免疫反应性脊髓前角神经元的数量。在干预1和3个月后,检测补肾健脾方各剂量组小鼠的脊髓前角细胞数量。结果:4组小鼠从干预第3个月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能力减退。随着干预的进行,补肾健脾方各剂量组小鼠的运动和平衡能力均较对照组小鼠有所改善。干预3个月后,补肾健脾方中剂量组的疲劳转棒实验、平衡木实验和跑步机实验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小鼠的ADAR2免疫反应性以及缺失免疫反应性脊髓前角神经元的数量开始减少,与ALS的病程进展一致。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健脾补肾方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的脊髓前角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干预期间,小鼠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结论:健脾补肾方(尤其是中剂量)能够改善ALS小鼠的运动和平衡能力,可能与延缓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丢失和变性以及降低AR2小鼠模型的ADAR2免疫反应性有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Necrostatin-1(Nec-1)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68只健康成年雌性L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48只)、脊髓损伤组(48只)、溶剂组(36只,鞘内注射4 μl二甲基亚砜)和治疗组[36只,鞘内注射4 μl Nec-1(4 mmol/L)]。采用血管夹钳夹小鼠脊髓建立脊髓损伤模型。伤后6、12、24、48 h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1、3的表达;伤后24 h采用免疫共沉淀法评估RIP1和RIP3的相互作用;伤后24 h检测脊髓组织丙二醛(MDA)和活性氧簇(ROS)水平,电镜观察小鼠脊髓组织神经元线粒体损伤情况。结果 伤后48 h内,小鼠脊髓RIP1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伤后6 h,小鼠脊髓RIP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持续到伤后48 h。伤后24 h,治疗组和溶剂组RIP1和RIP3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正常脊髓组织RIP1和RIP3相互作用较弱,脊髓损伤后RIP1和RIP3相互作用加强,而Nec-1显著抑制RIP1和RIP3相互作用。伤后24 h,脊髓神经元线粒体不同程度受损,而治疗组小鼠脊髓神经元线粒体结构保存相对较好。伤后24 h,脊髓组织MDA和ROS含量明显升高,而Nec-1能明显减少小鼠脊髓MDA和ROS含量。结论 小鼠脊髓损伤后,Nec-1通过抑制RIP1和RIP3的相互作用,进而抑制程序性坏死,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Nec-1能降低ROS产物,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核因子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于脊髓损伤大鼠后核因子κB的表达及活性变化。 方法:家兔用于制备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SD大鼠120只随机被分为4组。假手术组,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伤模型后分微囊组、细胞组、单损组。于损伤处分别植入明胶海绵吸附的10 μL 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明胶海绵吸附的10 μL 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以及明胶海绵吸附的10 μL生理盐水。术后6,12,24 h,3,7,14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核因子κB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细胞浆及细胞核内核因子κB表达增加,24 h达高峰水平,3 d后开始逐渐降低,7 d基本降至正常。微囊组脊髓核因子κB阳性细胞的体积密度和表面积密度值均少于单损组、细胞组(P < 0.05)。 结果提示,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核因子κB的活性表达起抑制作用,有益于减轻核因子κB介导的炎性反应。 关键词:微囊;核因子-κB;脊髓损伤;异种移植;SD大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15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大多数应用倒千里光碱造成肝损伤模型都是以大鼠为实验对象,有研究报道倒千里光碱并不能抑制小鼠肝细胞增殖,也有报道倒千里光碱对小鼠的肝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单纯肝脏大部分切除及其联合应用倒千里光碱致小白鼠对肝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 方法:40只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只。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倒千里光碱溶液70 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肝脏2/3切除。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0 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行肝脏2/3切除。观察术后14 d肝脏大体结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术后第3,7天肝细胞损伤情况;BrdU染色观察术后第3天成熟肝细胞增殖情况;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第3,7,14天肝脏卵圆细胞增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肝脏部分切除组14 d肝大体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脏大小没有明显的恢复。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明显的肝细胞变性改变;BrdU染色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肝细胞增殖,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细胞增殖很少。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开始肝脏主要通过肝卵圆细胞增生并逐渐向肝细胞和小胆管分化,从汇管区开始向肝小叶内延伸以修复损伤。提示倒千里光碱可抑制小鼠肝脏损伤后肝细胞增殖再生。建立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小鼠模型可诱导肝脏卵圆干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20.
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区勿动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近年来人们认为只要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不利因素就能促进损伤脊髓的再生,抑制因子包括髓鞘相关抑制分子和胶质瘢痕。其中髓鞘相关抑制分子主要有勿动蛋白、髓磷脂相关糖蛋白及少突起胶质细胞髓鞘相关糖蛋白。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前后脊髓损伤区勿动蛋白的动态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6-09/2007-05在西安交大医学院教育部环境与基因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8周龄成年SD大鼠40只,体质量(2.50±0.25)kg,雌雄不拘,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嗅鞘细胞组、DF12对照组,10只/组。另取3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用于嗅鞘细胞的取材,体质量200~250 g。 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全横切脊髓损伤模型。嗅鞘细胞组将原代培养12 d的嗅鞘细胞悬液调整为1×1011 L-1,在距损伤缘上下各1 mm处分4点应用微量注射器注射,深度1.0 mm,每处各注射1 μL。DF12对照组同法每点注射等量DF12培养液,模型组、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分别于移植后1,4,8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检测脊髓损伤区勿动蛋白的变化。同时在移植后8周行嗜银染色检测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①勿动蛋白的变化:正常组勿动蛋白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其余3组(P < 0.05)。移植后1,4,8周,嗅鞘细胞组脊髓损伤区勿动蛋白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DF12对照组(P < 0.01),而模型组和DF12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②组织形态学变化:嗅鞘细胞移植8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但模型组与DF12对照组大部分纤维排列紊乱,再生纤维方向性较差;嗅鞘细胞组可见明显的新生轴突,且神经纤维跨越损伤部位修复脊髓损伤,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优于模型组及DF12对照组。 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能通过降低脊髓损伤区勿动蛋白水平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