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3D打印模型的腹腔镜下手术培训寻是一种新颖、教学成本低、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育和实践操作教育之间的不足。利用3D抗反流手术模型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底折叠手术学习曲线,对于外科医师手术技术的提高将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弥补由于手术量不足及患者个体解剖变异所带来的手术难度及风险的提升,有利于规避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手术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2.
背景 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尚无"金标准"的检查方法,提高术前的检出率,对于制订合理的手术方式并且避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究胃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以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对代谢综合征合并食管裂孔疝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疝与腹壁外科收治的代谢综合征合并胃食管反流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5例,根据术中所见将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合并食管裂孔疝组(复杂组,17例)和代谢综合征未合并食管裂孔疝组(单纯组,38例)。入院后完善胃镜检查、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测酸以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并采用Gerd Q评分量表进行测评。绘制不同检查方法诊断代谢综合征合并食管裂孔疝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复杂组胃镜诊断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诊断率、测压食管裂孔疝直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率、Gerd Q评分均高于单纯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平均值(LESP)、Demeester评分均低于单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emeester评分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诊断代谢综合征合并食管裂管疝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胃镜检查(AUC=0.728,P=0.007)、LESP(AUC=0.789,P=0.001)、Demeester评分(AUC=0.772,P=0.001)、上消化道造影检查(AUC=0.774,P=0.007)、Gerd Q评分(AUC=0.746,P=0.004)的AUC均>0.7,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结论 胃镜检查、LESP、Demeester评分、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和Gerd Q评分对代谢综合征合并食管裂孔疝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异黑成熟颗粒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制作用。方法 60只小鼠进行S-180实体瘤造模后随机分为异黑高剂量组、异黑中剂量组、异黑低剂量组、环磷酰胺组、肿瘤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10d,测定以下指标:小鼠抑瘤率、脾指数、胸腺指数、肝脏指数和血清TNF-α、IFN-γ及IL-2水平,S-180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异黑成熟颗粒对S-180实体瘤的病理学改变,异黑成熟颗粒对S-180实体瘤小鼠日常活动的影响。结果异黑成熟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环磷酰胺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1.55%,65.90%,38.01%和80.38%,均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P<0.05)。给予异黑成熟颗粒后血清中TNF-α、IFN-γ及IL-2含量显著增高(P<0.05)。异黑成熟颗粒可显著促进S-180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异黑成熟颗粒对S-180实体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夜间哮喘发病的自由基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夜间哮喘发病与自由基的关系。方法应用细胞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动态检测夜间哮喘淋巴细胞发光强度(Ly-cl)和多形核白细胞发光强度(PMN-cl)的变化;同时检测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血浆丙二醛(MDA)浓度。结果夜间哮喘患者Ly-cl及PMN-cl次日2∶00时较当日14∶00时增强(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GSH-Px活力下降(P<0.001),MDA含量增高(P<0.01)。结论夜间哮喘患者外周血自由基代谢具有明显的昼夜差异,提示体内淋巴细胞(Ly)及多形核白细胞(PMN)活化而释放的过多活性氧以及由于抗氧化功能的受损而产生的脂质过氧化反应(LPO)可能是夜间哮喘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用盐酸胺碘酮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收治的87例GERD合并房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胺碘酮治疗)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2组均接收治疗1个月。采用GERD症状评分、胃食管24 h 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监测来分析2组治疗前后抑酸,胃食管动力及房颤发生的影响及疗效;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标本,并采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水平。 结果经食管24 h pH监测发现,研究组在GERD症状评分,食管近端弱酸反流(%)、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等指标,与其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显著降低(P<0.05);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分析显示,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显著改善食管上段括约肌(UES)静息压、食管下段括约肌(LES)静息压及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等指标(P<0.05);2组患者治疗后心率以及QT离散度(QTd)水平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心率水平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P<0.05);2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组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研究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无效率为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该联合治疗在GERD合并房颤患者的疗效较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显著改善症状及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雌激素在整体水平下的抗肾上腺素心律失常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利多卡因组及雌激素组,各组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及经左心室插管测定心功能指标[ 左心室内压(LVSP)、左心室舒张终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 ], 比较各组按75 μg/kg 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前后心电图及相应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快速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可引起心功能指标明显上升,同时由于自律性增高致室性心律失常;雌激素可拮抗肾上腺素所致心功能改变,并延长室早(VP)出现时间,缩短室速(VT)持续时间及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其作用优于利多卡因(P〈0.05).结论: 雌激素对心律失常有一定对抗作用,可能与Ca^2+阻断及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10例MS患者(MS组)与22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全部受试者在入院查体时根据标准方法测量:腰围、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同时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作为判断是否存在MS靶器官损害的指标,分析hs-CRP水平与各代谢参数的关系。结果:(1)MS组血浆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相关分析显示MS受试者中hs-CRP与腰围、DBP、SBP、TG、FBG、IMT、LVMI和UAER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当hs-CRP水平升高时,可增加靶器官损害的程度。结论:MS血浆hs-CRP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相关性慢性咳嗽(GERC)并伴喉咽反流(LPR)患者的反流特征。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收治的60例慢性咳嗽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反流症状指数(RSI)问卷调查,分析咳嗽症状评分以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24 h pH监测。 结果按照食管24 h pH监测反流次数、酸暴露时间百分比及DeMeester评分,对患者进一步分为非酸性GERC组(n=32)和酸性GERC组(n=28)。在非酸性GERC组中,RSI评分25.00(8.00)显著高于酸性GERC组16.00(6.5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5,P<0.05)。此外,非酸性GERC患者的“持续清嗓”和“呼吸困难或窒息发作”比酸性GERC患者更明显。 结论LPR与GERC部分重叠,RSI评分较高的非酸性GERC患者可能表现出更多的非酸性反流和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时出现断襻的术中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总结2006-03/2011-05的25例25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时出现断襻的术中处理方法:其一是将断襻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23眼),其二是一期或二期更换断襻人工晶状体(2眼)。结果:在25眼中,其中1眼术中进行人工晶状体的更换,1眼术后第3d人工晶状体向下发生严重脱位,进行了人工晶状体的更换,2眼人工晶状体发生轻微移位,余21眼未发生人工晶状体移位;术后1mo矫正视力0.8~1.0者8眼,0.5~者14眼,0.2者1眼(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3眼均未发生人工晶状体明显移位;术后6mo随访的15眼均未发生人工晶状体明显移位。结论:将断襻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合适的位置,大多数人工晶状体不发生移位或不影响术后视力的提高,可以作为手术应急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