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51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肠息肉内镜表现与病理特征及恶变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特征及其恶变的关系。方法:对门诊患者大肠镜普查发现的361例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征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息肉恶变42例42枚(10.5%)。息肉≤5mm者无恶变,6-9mm者恶变率0.9%,10-19mm者恶变率11.8%,≥20mm者恶变率38.5%;腺癌性息肉恶变率9.7%,增生性息肉恶率4.5%,80例炎性息肉有1例恶变。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恶变率(19/80)23.8%;恶变的息肉内镜下均表现为宽蒂或无蒂,表达充血或糜烂。结论:息肉恶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组织病理类型相关,腺瘤性息肉体积越大,绒毛状结构越多,癌变机会越高;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亦有恶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性质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7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1个月于2010年3月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距门齿25 cm处半球形隆起,表面黏膜光滑完整,诊断为食管间叶源性肿瘤(图1).10 d后超声内镜发现食管距门齿25 cm处一隆起性病变,表面有深溃疡,食管隆起呈中等偏高回声,回声不均匀,累及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分界不清楚,超声内镜诊断食管中段溃疡增生性病变性质待定,早期食管癌可能,炎性肉芽肿不排除(图2).病理组织学诊断食管黏膜慢性炎,鳞状上皮轻度增生.20 d后第3次胃镜检查发现距门齿25 cm处食管后壁一直径约1.0 cm大小不规则隆起,中央结节样改变(图3),病变形态与前2次胃镜检查报告所描述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发生在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大量证据表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异常均对该疾病起着关键性作用。传统观点认为炎症性肠病与Th1细胞和Th2细胞所介导的免疫应答有关;但最新研究指出,体内Th17细胞以及白细胞介素IL-23的存在,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息息相关。本文对炎症性肠病中Th17细胞及IL-23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传统中药苏木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及抗炎性反应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本研究在建立三硝基苯磺酸(TNBS)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观察苏木水提取物(AELS)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免疫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在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隆起性病变91例患者进行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超声胃镜图像特点选择治疗方案;并对部分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病例进行超声微探头复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5例,黏膜下肿瘤86例,包括良性间质瘤50例,恶性间质瘤3例,浸润性癌5例,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胃淋巴瘤1例,胃黏膜皱襞肥大2例,Brunner腺增生1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2例,孤立性静脉瘤7例,静脉曲张4例,囊肿1例。28例黏膜肌层良性间质瘤和2例黏膜下层脂肪瘤采用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11例黏膜肌层间质瘤术后6个月超声微探头复查有3例在原切除部位见到残留的瘤体,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中4例复发并经病理学证实。结论超声微探头能显示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层次和性质,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从而提高胃镜医师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中人基质裂解素(ST2)水平的变化在炎症性肠病(IBD)活动性评估中的意义。方法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IBD患者45例,其中UC患者29例,CD患者16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包括主诉不明原因腹痛、腹泻、胃肠炎)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T2水平,20例IBD患者检测治疗前后ST2水平的改变。结果IBD活动期血清中ST2水平为(1884.72±338.38)pg/mL,显著高于缓解期(1292.27±347.73)pg/mL和健康对照组(1026.85±382.35)pg/mL,血清ST2水平在治疗前和治疗后(t=4.067,P〈0.01)、UC患者和CD患者(t=2.202,P=0.035)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中ST2水平可作为炎症性肠病活动性评估和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贵州遵义正安县人。左面、左颈肩、左胸前及右胸部水疱伴疼痛4天。否认疲劳、上呼吸道感染、结核病史,否认肿瘤及化疗病史,否认其他免疫缺陷性疾病史。无发热。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肩颈部、左胸部见带状分布成簇丘疱疹,部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小病原体,是儿童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除引起患者咽、气管、支气管及肺部感染外,常伴有肺外并发症。现收集我院两年来MP-IgM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解蛇毒蛇毒主要有两大类即神经毒和血循毒。神经毒为银环蛇、金环蛇、海蛇咬伤所致。蝰蛇、五步蛇、竹叶青等属血循毒。蛇毒除能采用药物治疗外,利用食物来解毒效果也很显著,常用来解蛇毒的食物主要有生姜、杨梅、烟草、蚯蚓、辣椒、空心菜、蟹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的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道权  吴正祥 《临床荟萃》2007,22(2):145-147
肿瘤坏死因子(TNF)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阻断TNF生物合成或生物作用的抗TNF治疗已经成为IBD治疗的新方向。各种不同的抑制TNF的疗法被用于IBD,包括英夫利昔(infliximab)、CDP571、p75和p55可溶性TNF受体融合蛋白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奥那西普(on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