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应用纵隔镜检查周围型T1N0M0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2000年10月~2005年5月,23例临床诊断为周围型T1N0M0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接受经颈纵隔镜检查,其中3例再行右斜角肌淋巴结活检;纵隔镜检查N2者行新辅助化疗,N3者仅行放、化疗。结果纵隔镜检查共发现1例N2患者,1例N3患者,阳性率为8.7%(2/23);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100.0%,准确率为95.7%。结论对周围型T1N0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常规行纵隔镜检查,有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不典型的螺旋CT征象。方法对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32例FNH患者37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个病灶中,有 14个病灶直径≤3 cm,23个病灶直径>3 cm;7个病灶周边存在假包膜;22个病灶存在中央瘢痕, 其中有20个病灶直径>3 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其中31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结论多发病灶、存在假包膜、无中央瘢痕、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是FNH不典型的CT征象。征象的多样性与病灶的病理类型和病灶的直径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动态增强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后处理,寻找有效的鉴别诊断良、恶乳腺疾病的定量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MR检查的30例乳腺疾病初诊患者,对动态增强MRI的TIC进行后处理,得出最高信号强度(SImax)、强化峰值(PH)、最大线性斜率(Slope)、最大线性斜率比值(SlopeR)4个定量参数,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评价4个定量参数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17个良性病灶和18个恶性病灶,良性病灶和恶性病灶的SImax值(M值)分别为375.2和158.1,95%可信区间分别为278.2~506.0和160.5~374.8;PH值(M值)分别为114.4和87.8.95%可信区间分别为73.7-196.5和71.3~162.9;Slope值(M值)分别为22.3×10-3和44.0×10-3,95%可信区间分别为13.7×10-3~41.1×10-3和46.1×10-3~81.8×10-3;SlopeR值(M值)分别为2.6和11.4,95%可信区间分别为1.9~3.4和9.8~14.5.SImax、PH值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lope值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曲线下面积重叠较大;SlopeR值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曲线下面积重叠少.结论 SlopeR值对乳腺良、恶性病灶间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79例鼻咽癌患者颈部CT扫描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冼超贵  郑列 《癌症》1998,17(4):307-308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结节型肝癌 CT征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原发性结节型肝癌常见与少见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肝癌的少见征象类型,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选取61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肝癌的病例,分析其常规CT检查结果、经动脉造影CT(CT hepatic arteriography,CTA)及动门脉造影CT(CT hepatic arterial portograhy,CTAP)检查结果。结果:肝内共发现病灶61个。30例结节型肝癌呈典型表现,CT平扫呈低密度,动脉期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表现。另31例呈结节型肝癌的少见表现,其中7例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密度均高于肝实质;3例CT平扫病灶为低密度,周围可见“包膜样”结构,动脉期病灶强化不均匀,门脉期呈等密度;8例CT平扫呈低密度,其中5例动脉期中央部结节性强化,另3例动脉期肿瘤周边见不规则环形强化,门脉期呈等密度;8例CT平扫呈低密度,其中5例动脉期中央部结节性强化,另3例动脉期肿瘤周边见不规则环形强化,门脉期密度均降低;10例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均表现为低密度病灶;3例患者常规CT检查肝内未发现病变,CTA检查见病变呈高密度,CTAP检查呈低密度。结论:结节型肝癌存在常见表现和多种少见CT表现类型,应结合其临床资料、CTA、CATP检查,并与肝内其他常见占位性病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7.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不典型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不典型的螺旋CT征象。方法对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32例FNH患者37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个病灶中,有14个病灶直径≤3cm,23个病灶直径〉3cm;7个病灶周边存在假包膜;22个病灶存在中央瘢痕。其中有20个病灶直径〉3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其中31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结论多发病灶、存在假包膜、无中央瘢痕、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是FNH不典型的CT征象。征象的多样性与病灶的病理类型和病灶的直径相关。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病理确诊NSCLC的患者进行CT纵隔淋巴结分期,并同淋巴结最后病理分期做一一对照。结果: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总的敏感性为58.9%,特异性为70.o%,阳性预测值60.5%,阴性预测值68.6%,总的准确率为65-2%。CT对4R、5、6,7组淋巴结的准确率和特异性偏低。4R组和7组淋巴结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高。结论:CT是评价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检查手段,能提供有效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信息,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应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达到更精确的分期。  相似文献   
9.
邓雪英  苏勇  郑列  谢传淼  尹韶涵 《癌症》2009,28(6):647-651
背景与目的:了解掌握肿瘤局部浸润扩展的特性、准确判定肿瘤局部侵犯范围,是合理准确地定义和勾画肿瘤放射治疗靶体积的前提和关键。但目前喉咽癌相关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喉咽癌CT增强扫描结果的分析,探讨喉咽癌局部侵犯扩展的特性及其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08年9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65例喉咽癌局部浸润侵犯的CT结果。结果:梨状窝癌(50例)容易侵犯杓会厌皱襞(98%)、喉咽后壁(80%)和同侧会厌(82%)、会厌前间隙(66%)、杓状软骨(74%)、声门旁间隙(82%)、室带(72%)、声带(62%)、甲状软骨板(58%)及口咽侧壁(52%)。咽后壁癌(14例)容易侵犯梨状窝(100%)、杓会厌皱襞(92.9%)、环后区(71.4%)、椎前筋膜(71.4%)及食管(64.3%)。1例环后区癌侵犯梨状窝、喉咽后壁、杓会厌皱襞、杓状软骨、声门旁间隙、环状软骨、甲状软骨及食管。结论:喉咽癌局部浸润扩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以直接蔓延侵犯为主,由近及远,与原发癌灶紧邻且局部缺乏组织屏障的组织器官更容易受到侵犯和破坏,未发现跳跃或跨越性侵犯。结果提示放射治疗时常规将鼻咽、颅底作为靶体积进行预防照射似无必要。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对肝移植微灌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技术研究移植肝微灌注状况。 方法研究组14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共进行17次超声造影;健康对照组23例。经左侧肘正中静脉团注造影剂,对两组进行超声造影,记录图像并应用ACQ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两组的肝动脉和门静脉显影时间进行测定。 结果肝动脉显影病例与正常对照组的动脉显影时间、门静脉显影时间无明显差异;肝动脉不显影病例门静脉显影时间明显缩短。发现6例造影异常病例,包括肝肿瘤复发、肝动脉栓塞、肝内梗死病灶、肝内血供低灌注区域等。 结论超声造影能更准确地显示肝脏血管和血液灌注情况,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