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舍蝇抗菌肽的提取及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研究含蝇抗菌肽的提取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舍蝇幼虫采用针刺损伤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诱导方法,并通过研磨、加热、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dex G—5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步骤提取抗菌肽;结果:经SDS—PAGE电泳分离到2条带,分子量分别为4kD,9.6kD;结论:提取的舍蝇抗菌肽能有效地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和BGC—823,人乳腺癌细胞MCF—7及人肺癌细胞SPC—A—1的体外增殖,并且呈浓度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
饮食疗法对糖耐量减低孕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评价饮食疗法对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IGT)孕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对2255例单胎,足月,无严重内科合并症的初产妇进行50g葡萄糖应激试验(50gGCT),阳性者进一步作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75gGTT)。对妊娠期糖尿病9GDM)和妊娠期GIGT孕妇施行饮食疗法,将其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3.
应用连续波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仪对349的30~41孕周孕妇进行测定。正常妊娠时,脐动脉血流速度比值(S/D)随孕龄增加.而比值逐渐减小.孕30周以后.脉动脉S/D值<3.0.分娩后证实,胎儿生长迟缓(IUGR)合并严重缺氧时的S/D值明显高于正常,预测IUGR的敏感性为16.7%,阳性预测位为5.6%,阴性预刘值为98.5%。提示S/D值在外因性不匀称型IUGR的预测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中国药学会于2019年9月发布《中国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文检索2007~2021年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中有关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混杂偏倚控制的相关文献,依据《指南》相关内容,进一步描述混杂偏倚控制,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混杂偏倚控制提出新思路。本文发现,混杂因素包括单因素、多因素和未知混杂因素,应用较广泛的混杂偏倚控制方法有分层分析、Logistic回归、倾向性评分、工具变量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指南》提示,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质量需结合健康中国战略,有效控制研究中不可避免的混杂偏倚,提高药物流行病研究结果的安全、有效性,激励公共医疗健康的创新,促进全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摘 要本文报道临床药师对1例肾移植术后毛霉菌合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进行药学服务,介绍临床药师对毛霉菌感染治疗方案和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方案的选择、药物相互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参与保障患者药学服务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医务人员专业背景差异对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为拓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监测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上海地区数据库中11306条报告记录,导入AC-CESS分析,比较各种专业医务人员ADR呈报的特点,包括ADR性质、涉及药品、累及组织器官、潜伏期等。结果:医生的报告占总报告数的66.06%,高于护士(25.93%)和药师(8.00%)。肝胆系统损害在医生、药师中的报告分别占1.13%和0.86%,护士没有对该系统损害的报告。抗菌药在不同专业医务人员的报告中均占总报告量的60%左右,列于第一位。抗分枝杆菌药物在医生的报告中占2.64%,显著高于药师和护士的报告(0.31%,0.41%)。医生、药师、护士所报告的ADR的平均潜伏期分别为9,7,2d。结论: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ADR报告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认识、发现ADR的角度也有不同。在ADR的辨认和识别的过程中,医师较多受到反应的药源性特征、体检和实验室诊断检查的提示,药师较多受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提示,而护士较易受到ADR发生时间提示的影响。应用数据志愿报告的数据,必须慎重和科学。  相似文献   
7.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术前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阴道超声和冰冻切片检查在卵巢交界性肿瘤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以及血清肿瘤标记物、阴道彩色超声和冰冻切片的资料。结果CA125、CA19-9和CEA高于正常值者分别为20.0%、10%和15.0%。16例患者在超声检查中提示异常,其中6例提示有乳头状结构;10例提示为囊实性肿瘤。6例(22.2%)血流阻力指数小于0.4。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相符合率为77.8%。结论卵巢交界性肿瘤术前确诊较难,术中冰冻切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应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背静与目的: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一种男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该病也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认为肿瘤转移是由于一部分肿瘤细胞在肿瘤生长过程中发生基因水平的变化而改变性质变成“转移克隆的细胞”,这部分细胞能突破机体防御系统最终到达远处组织器官形成转移灶。本实验旨在探索人前列腺癌细胞PC-3M在裸鼠体内淋巴道转移的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前列腺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打下一定的基础。方法:将PC-3M细胞原位接种于裸鼠体内两个月后分别从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分离肿瘤细胞,通过体外侵袭和粘附实验,比较两者体外侵袭和粘附能力的差异,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两细胞在转移相关基因丰度水平上的差异。结果:淋巴结转移灶分离的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及粘附能力显著高于原发灶内分离的肿瘤细胞,大约分别为后者的2.5倍和1.5倍;而且前者在一些转移相关基因丰度水平上明显高于后者,这些基因按其编码产物的属性和功能可划分为:①编码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蛋白水解酶包括组织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②编码转录因子家族成员;③编码参与肿瘤细胞异质性粘附的分子;④编码细胞表面受体。结论:原发灶内的前列腺癌细胞和淋巴结转移灶内的肿瘤细胞在侵袭和粘附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经鉴定的差异表达分子可能在前列腺癌细胞由原发灶迁移到远处组织器官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托吡酯是一种抗癫癎药,用于单一或合并用于治疗成年或2岁及2岁以上的儿童癫癎患者,也用于预防成年人偏头痛。在澳大利亚175例应用托吡酯的报道中,有11例发生了青光眼,其中9例为女性,2例男性,平均年龄为36岁(22-47岁)。青光眼发病时间:在用药后1个月内发生4例,在用药后2个月内发生2例,5例患者发病时间不详。不良反应上报时,5例患者青光眼已恢复,3例患者还未恢复,其他患者恢复状态不明。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基于上海市临床药事质量控制中心数据库,采用比例失衡法对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DITP)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进行监测,并对DITP相关ADR报告进行描述。方法:利用2017~2019年上海市临床药事质量控制中心收集的下属44家医疗机构报告的21 679条ADR数据,运用报告比例比法(ROR)对DITP相关ADR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种可疑药物中,利奈唑胺(ROR:110.37, 95%CI:72.07,169.03)、替罗非班(ROR:57.33, 95%CI:18.99,173.01)、硼替佐米(ROR:38.68, 95%CI:11.58,129.16),奥希替尼(ROR:37.99, 95%CI:15.91,90.73)等26种药物与血小板降低可能相关。194份DITP报告中,男110例(56.70%),女82例(42.27%),2例性别不详;68例(35.05%)患者接受抗肿瘤治疗,93例(47.94%)患者接受抗感染治疗,抗凝治疗患者34例(17.01%);103例(53.09%)患者年龄大于66岁。患者在接触可疑药物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平均延迟7 d出现症状。94例(48.45%)患者Plt低于75×10~9·L-1,其中18例(9.28%)出现出血症状。45例(23.20%)患者接受了特殊治疗。其他药物也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如氯法齐明、西妥昔单抗、乌苯美司、氨甲环酸、注射用凝血酶、亚叶酸钙、蔗糖铁,以及5种从未被报道为DITP诱导药物的中成药。结论:医务工作者应熟悉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并利用ADR数据库中药物-DITP潜在的因果关系,关注未经报道风险药物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