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6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对人NSCs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行原代培养的同时,分别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维甲酸(RA)等因子,观察其对NSCs定向分化的作用。结果EGF培养的NSCs,克隆球形成慢且较松散,经血清诱导分化后,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仅有少数神经元。而bFGF培养的NSCs则生长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不同浓度bFGF培养的NSCs分化的细胞不同。bFGF与EGF共同培养的NSCs,其生长及神经球形成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分化的神经细胞比例更接近脑内神经细胞的组分。NGF对神经球的形成无明显影响,但可促使其向神经元分化。RA使神经克隆球形成,可使NSCs直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NSCs的增殖及定向分化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脑缺血后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表达并对海马区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5-HT)和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5-羟吲哚乙酸(5-H IA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TH及DβH呈阴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1 d,3 d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TH及DβH表达阴性。5 d后神经元TH及DβH呈阳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NE、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HT分别为对照组的232.5%、347.3%、336.1%和210.1%,1 d后开始回落,3 d已明显低于对照组,5 d后又有回升并接近对照组;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物HVA、5-H IAA含量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开始上升,1 d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至3 d回落,5 d接近对照组。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共32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采用可脱性球囊微导管技术经股动脉途径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处或破口处患侧颈内动脉主干。结果28例一次性治愈;4例术后16~48h因球囊发生早泄移位复发,经再次以可脱性球囊栓塞后治愈。本组有28例(87.5%)闭塞了瘘口,颈内动脉主干保持通畅;4例同时闭塞了瘘口及颈内动脉主干。27例获随访(术后6个月~5.2年),无复发。结论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技术是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亚甲蓝术中造影中Mirizzi综合征腹腔镜胆囊切除(LC)或胆总管探查术中正确判断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的解剖部位,减少手术误伤的作用。方法:比较同期27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16例LC术中行胆囊或胆总管穿刺、并注射亚甲蓝使胆囊、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显色为实验组,其他11例常规腹腔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手术中转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Mirizzi综合征腹腔镜治疗术中亚甲蓝胆道造影能直观显影胆道,帮助术者正确判断Calot三角解剖,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85例核型正常和30例核型异常的自然流产夫妇与20例正常夫妇进行淋巴细胞脆点的研究。通过三组互相比较,发现核型正常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染色体畸变率、脆点表达率二项有显著差异;核型异常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二项有极显著差异;核型正常组和核型异常组的二项有显著差异。并发现20个脆点与核型异常部位相一致,一致率为36.36%。说明脆点可能引起生殖细胞染色体断裂或重排。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脆点表达率升高是反映染色体稳定性的指标,染色体稳定性降低可能是引起自然流广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中的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89例,其中包括颅眶沟通瘤9例、颅鼻沟通瘤7例、颅眶鼻沟通瘤6例。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的肿瘤部分,再用神经内镜寻找残余的肿瘤并切除。结果在常规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肿瘤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残余肿瘤,在内镜下进一步切除,80例(89.9%)肿瘤达全切除,6例(6.7%)获次全切除,3例(3.4%)为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7.
白藜芦醇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与诱导细胞凋亡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脑胶质瘤细胞(C6细胞株)和正常成纤维细胞(3T3细胞株)体外增殖的影响,进而观察Res诱导C6和3T3细胞系的凋亡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Res处理C6和3T3细胞,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Res对C6和3T3细胞的增殖作用,通过HE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仪Annexin Ⅴ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结构改变,并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Res抑制了C6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P < 0.01 ),呈浓度依赖性反应;Res能明显诱导C6细胞凋亡,经210 μmol/L、120 μmol/L Res处理24 h后及对照组的C6细胞,其凋亡率分别为29.7%、14.6%及2.1%;相应的3T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3%、3.5%、2.6%. 结论 Res能通过诱导C6细胞凋亡而抑制其生长与增殖,但对3T3细胞无此作用.本研究为临床应用Res治疗脑胶质细胞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在体外和体内对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方法 将原代培养6d的小鼠NSCs悬液离心、收集备用。制备C6胶质瘤细胞、3T3成纤维细胞爬片,随后与NSCs共同培养3d。用荧光染料Hoeehst33342标记NSCs,借助立体定向技术于胶质瘤动物模型内接种NSCs,观察NSCs在胶质瘤动物模型脑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小鼠NSCs对C6细胞有明显的趋向性。体内实验见肿瘤组织内满布标记的NSCs。结论 小鼠NSCs无论在体外或体内对胶质瘤细胞均有一定的趋向性。  相似文献   
9.
正交电子野和光子野衔接区域,一定会有剂量热点和冷点出现,剂量分布不均匀程度与治疗机的物理参数直接相关.本文通过测量了Elekta Precise 治疗机和Elekta Synergy 治疗机X射线和电子线的部分剂量学参数,对正交电子束和X(γ)射线照射野的衔接区域内的剂量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用扩展光子野半影的方法来降低剂量分布的不均匀程度,比较了不同治疗机条件下衔接区域内的剂量分布.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未扩展光子野半影的情况下,还是在扩展了光子野半影的情况下,与使用Elekta Precise 治疗机相比,使用光子射野半影较小的Elekta Synergy 治疗机,电子野与光子野衔接区域内的剂量不均匀程度更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刻画成都市2011—2017年暴雨洪涝与儿童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之间的短期滞后关系,并进一步量化在不同性别、年龄亚组中的效应,识别脆弱人群。方法 收集整理成都市201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的15岁以下HFMD日发病数、气象因子和暴雨洪涝发生情况数据。以暴雨洪涝为关键自变量,运用准泊松分布滞后模型,探讨了暴雨洪涝发生后0~14天的滞后效应。结果 研究发现暴雨洪涝与儿童手足口病呈正相关关系。0~7天和0~14天的累积滞后效应分别为1.11(95% CI:1.01~1.22)和1.21 (95% CI:1.04~1.41)。性别和年龄亚组分析分别表明,男童和3岁以下儿童(<1岁婴儿和1~2岁幼儿亚组)存在单日滞后统计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0~7天和0~14天的累积滞后均显著;女童的单日滞后没有统计学意义,仅0~14天累计滞后统计显著,且效应略低于男童(女童: RR =1.23(1.00~1.51),男童: RR =1.26(1.06~1.51));<1岁婴儿0~7天和0~14天的累积滞后效应最强,分别为1.26(95%CI:1.02~1.57)和1.68(95%CI:1.20~2.34)。结论 暴雨洪涝会增加儿童患HFMD的风险,尤其是男童和3岁以下的婴幼儿(对1岁以下的婴儿的影响最大)。利益相关者应充分意识到暴雨洪涝的健康风险。家庭、社区、学校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减少暴雨洪涝相关的儿童HF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