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气温对广州市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广州市2013-2017年0~14岁儿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气温对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 结果 控制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中高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出现的更早且持续时间更长;当气温为13.2 ℃时,累积发病风险最低(RR=0.66, 95%CI:0.64~0.98),当气温为26.2 ℃时,累积发病风险最高(RR=5.38, 95%CI:5.16~5.62);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影响无明显性别差异,但0~1岁和7~14岁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对气温更敏感。 结论 气温对广州市儿童手足口病发病有一定的影响,26.2 ℃时发病风险最高,0~1岁和7~14岁儿童是发病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南京市0~5岁儿童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的流行病学分布,并探讨气温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为制定手足口病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南京市2011—2016年5岁及以下儿童HFMD的日发病数和日气象变量资料。对HFMD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HFMD日发病数与日平均气温的关系。  结果  2011—2016年南京市共报告0~5岁儿童手足口病104 977例,男女性别比为1.49∶1,手足口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3.5/10万,呈季节性双峰分布,南京市溧水区和浦口区为HFMD高发地区;EV-A71阳性、CV-A16阳性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阳性分别占HFMD阳性标本的32.5%,29.1%和38.4%;5岁及以下儿童HFMD发病数与日平均气温呈非线性关系,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当滞后14 d时,气温对手足口病的累积效应呈倒“U”型,气温为25.7 ℃时效应值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为2.71(95%CI=1.93~3.81);不同人群分析显示,男童和 < 1岁组儿童更易受气温的影响。  结论  南京市≤5岁儿童HFMD流行具有季节性、地区性分布特征,气温对HFMD发病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综合评价近20余年来我国0~14岁农村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的情况,为预防农村儿童意外伤害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和Medline、Google Scholar中1990-2012年发表的、有关中国0~14岁农村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的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合并估计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按照性别进行亚组分析,并做敏感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合格文献6篇,总样本量为8 691 760人,农村儿童意外伤害死亡2 166人,意外伤害死亡率为25.92/10万,95%CI:19.33/10万~32.51/10万。亚组分析显示,农村男童意外伤害死亡率(33.29/10万)高于女童(18.20/10万),差异明显。经敏感性分析,结果改变不大。 结论 我国0~14岁农村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农村男童应该是意外伤害预防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温与手足口病(HFMD)发病的相关性和人群差异,为HFMD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每日气象数据和HFMD病例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HFMD发病的关系,比较气象因素对不同年龄和性别HFMD患者的影响差异。[结果]2012—201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共报告HFMD临床诊断病例63 004例,男女性别比为1.51。HFM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5—7月份是HFMD发病高峰。气温与HFMD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近似倒"V"型,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位于24.7~31.8℃温度区间。气温对男性和女性的20 d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分别为2.02(1.58~2.58)和2.34(1.79~3.08)。1岁以下婴儿对气温反应最为敏感,气温对其20 d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为3.82(2.33~6.26)。高温高湿与HFMD发病呈正相关,且作用时间长。高温(30.2℃)累积效应在滞后20 d达到最高[2.10(1.63~2.70)],高湿度(92.6%)的最大效应出现在滞后27 d[2.70(2.06~3.54)]。[结论]气温对HFMD发病有影响,低龄儿童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沈阳市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沈阳市9区18所幼儿园36个班级4~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发放基本情况调查表、困难问卷(QCD)。根据QCD问卷调查结果,将儿童分为功能受损组(QCD得分<30分)和非功能受损组(QCD得分≥30分),针对个人和家庭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77份,合格问卷834份。总体功能受损率为13.3%,其中男童功能受损率为15.1%(67/443),女童功能受损率为11.3%(44/391),男女功能受损率之比为1.34∶1。4、5、6岁功能受损率分别为17.9%、12.6%、10.7%。多因素分析显示,哀求式沟通(OR=5.878, 95%CI:1.626~21.253)、做作业时间30~60 min (OR=2.372, 95%CI:1.146~4.908)为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年龄为5岁(OR=0.261, 95%CI: 0.137~0.497)、6岁(OR=0.522, 95%CI:0.295~0.923)、溺爱型教育(OR=0.231, 95%CI:0.068~0.783)为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沈阳市4~6岁儿童行为问题较为严重,影响因素复杂,可提前规避相应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儿童心理行为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7岁以下维吾尔族和汉族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并计算脂肪重聚发生年龄。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6月抽取乌鲁木齐市7个区、1个县7岁以下9682名维汉(维吾尔族)儿童(男童5139人,女童4543人,汉族6152人,维族3530人),测量其身高、体重、坐高、头围、胸围,比较维汉民族男女童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 Z-score,WHZ)的差异,绘制维汉男女童WHZ曲线并通过双变量随机模型和自然增长模型推算维汉男女童脂肪重聚年龄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年龄组的维汉男女童比较发现,低年龄组体格发育差异较为显著,并且在婴幼儿期各项体格发育指标均高于高年龄组儿童;在维、汉男童WHZ比较中,0月~(t=4.277,P<0.001)、6月~(t=2.133,P=0.033)、5岁~(t=2.278,P=0.023)、6~7岁(t=2.503,P=0.013)及各段合计组(t=5.2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维、汉女童WHZ比较中,0月~(t=2.533,P=0.011)和1岁~组(t=-2.141,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岁以下维、汉男童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高于女童(超重率:维族男童7.97%,女童5.46%,汉族男童12.55%,女童5.90%;肥胖率:维族男童5.58%,女童3.48%,汉族男童7.73%,女童3.92%),而维族女童超重-肥胖比(OOR=1.57)高于男童(OOR=1.43),汉族女童超重-肥胖比(OOR=1.50)低于男童(OOR=1.62)。经数学模型计算汉族男童脂肪重聚发生最早[3.94(95%CI 3.54~4.33)岁],其次为维族男童[4.17(95%CI 2.70~5.72)岁]和汉族女童[4.56(95%CI 4.14~4.99)岁],维族女童脂肪重聚发生最迟[5.57(95%CI 4.00~7.13)岁]。结论 2015年乌鲁木齐市7岁以下汉族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均高于维族儿童,且汉族儿童脂肪重聚年龄早于维吾尔族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河北省昌黎县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HFMD重复发病的影响因素,为HFMD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从中收集整理河北省昌黎县2016年2月—2018年3月HFMD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HFMD流行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FMD重复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6年2月—2018年3月昌黎县HFMD总发病例数有327例,多在4—8月份集中发病(288例,88.07%),发病高峰期一般在6—7月(193例,59.02%);HFMD病例呈散发分布,农村(225例,68.81%)明显高于城镇(102例,31.19%),朱各庄镇、安山镇、城关镇发病例数位居前3位;男性(172例,52.60%)高于女性(155例,47.40%),1~<2岁组发病例数最多(115例,35.17%),重症病例分布在0~6岁间。327例HFMD中重复发病病例有29例,重复发病率为8.87%,其中0~<4岁组重复发病累计25例,占比为86.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7.532,95%CI:2.365~23.983),发病年龄<4岁(OR=3.191,95%CI:1.225~8.312)、家里通风条件差(OR=4.363,95%CI:1.258~15.131)、饭前便后少洗手(OR=5.732,95%CI:2.087~15.741)、室内无消毒或少消毒(OR=3.300,95%CI:1.266~8.602)、家长缺乏手足口病知识(OR=2.285,95%CI:1.148~6.954)是HFMD重复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河北省昌黎县HFMD呈散发分布,男性、4岁以下、家里通风条件差、饭前便后少洗手、室内无消毒或少消毒、家长缺乏手足口病知识为HFMD重复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提高预防与控制效果,应重点关注4岁以下男性儿童,并加强疫苗接种以及监护人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3~6岁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的年龄和性别特征,为学前儿童动作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TGMD-3)测量工具对119名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进行测量,比较不同年龄组和性别分组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的差异。结果 3、4、5~6岁三组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总分(33.24、43.11、52.09),操作性技能得分(14.79、19.57、24.94),移动性技能得分(18.45、23.54、27.15)均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岁~组大肌肉动作发展总分女童(32.29)高于男童(29.5)(P<0.01),4岁~与5岁~组男童总分均高于女童(P<0.01)。操作性技能得分男童均高于女童(P<0.05),移动性技能得分3岁~组女童(18.60)高于男童(13.69)(P<0.01),4岁~与5岁~组男童均高于女童(P<0.01)。结论 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其中移动性技能发展较好,操作性技能则较差;同龄组中男童操作性技能优于女童,移动性技能男童亦优于女童(除3岁~低龄组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湖北省十堰市6月龄儿童营养性贫血发生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婴儿贫血、制定保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出生满6个月左右正常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对其进行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检查,并问卷回顾性调查母亲孕期疾病和贫血状况、出生体格指标以及6月龄以来喂养状况等信息。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6月龄儿童营养性贫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 913例6月龄儿童营养性贫血检出率为33.41%;不同喂养方式营养性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52,P<0.001),进一步χ2分割检验结果显示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 5),但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婴儿(P<0.012 5);家庭收入低(OR=6.05, 95%CI:2.70~13.55)、低出生体重(OR=3.59, 95%CI:1.90~6.76)、母亲孕期贫血(OR=2.62, 95%CI:1.16~5.94)、孕周<37周(OR=2.60, 95%CI:1.51~4.47)、未添加辅食(OR=7.64, 95%CI:1.83~31.85)、辅食种类少(OR=8.16, 95%CI:3.52~18.91)是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5-2016年湖北省十堰市6月龄儿童营养性贫血率较高,今后儿保部门应加强孕期及门诊儿童营养的宣传,提高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提示关注婴儿期的喂养方式、多样性辅食添加来有效预防婴幼儿营养性贫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了解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儿童哮喘防治工作提供线索.方法 系统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PubMed数据库中与儿童哮喘患病率相关的横断面研究,应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患病率,并按性别、年龄、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26篇文献,研究对象213 729人,男童112 169名,女童101 560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14岁及以下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3.3%(95%CI=2.7%~4.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童哮喘患病率高于女童(Q=11.42,P=0.01),4~6岁组儿童哮喘患病率高于0~3及7~14岁组儿童(Q=8.03,P=0.02),南、北方儿童哮喘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72,P>0.05).结论 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加大哮喘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1.
纪学悦  费春楠  宋佳  刘军  刘贺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1):1366-1370
目的 分析气温对天津市2014—2018年≤15岁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短期效应。方法 通过收集天津市≤15岁儿童逐日手足口病日发病数、气象及环境污染因素数据,使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模型筛选,以相对危险度(RR)作为估计气温对儿童手足口病发生影响的指标。结果 共纳入研究70 027例≤15岁手足口病儿童,男童41 561例,女童28 466例,性别比为1.46∶1。日平均气温与手足口发病在滞后16 d内的总体累积-反应关系曲线呈近似“m”形,在25.6 ℃达到峰值,RR为1.45(95%CI:1.21~1.73)。女童组在26.1 ℃(RR=1.60,95%CI:1.26~2.03)和散居组在25.9 ℃(RR=1.60,95%CI:1.28~1.99)的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更大。滞后16 d时,≤15岁人群在极低温环境(-6.3 ℃)对手足口病发病有一定的保护效应(RR=0.49,95%CI:0.28~0.87),在高温环境(24.7 ℃、31.8 ℃)对手足口发病均有一定的危险效应(均RR>1,P<0.05)。结论 日平均气温与儿童手足口病呈非线性关系,应重点关注女童及散居儿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气象因素对江阴市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发病情况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2012-2017年江阴市气象因素对HFMD发病的累计效应及滞后效应。  结果  2012-2017年江阴市共报告HFMD 21 791例,HFMD日发病数与日均气温(rs=0.402,P < 0.001)、日均气压(rs=-0.453,P < 0.001)、日均相对湿度(rs=0.075,P < 0.001)均存在相关性。DLNM拟合结果显示,日均温度11℃时对HFMD发病的累计效应最高(RR=1.473,95% CI:1.099~1.974),并在当天即对HFMD发病产生最大影响(RR=1.090,95% CI:1.045~1.136);日均相对湿度85%时对HFMD发病的累计效应最高(RR=1.346,95% CI:1.154~1.571),对HFMD发病影响在第6 d达到高峰(RR=1.023,95% CI:1.015~1.031);日均气压1 010.0 hpa时对HFMD发病的累计效应最高(RR=1.221,95% CI:1.020~1.463),但在该气压水平并未观察到滞后效应。  结论  气象因素对江阴市HFMD发病存在影响,气温和湿度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析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滞后效应。 方法 收集2008—2016年嘉峪关市手足口病每日报告病例数和同研究时间段的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拟合气温与手足口病日发病数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温度和不同滞后天数对手足口病发病可能的影响。 结果 手足口病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每年4—7月,嘉峪关市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日均发病数的暴露反应关系呈不规则的M型,在19.0 ℃时RR值最大为3.66(95%CI:2.75~4.87),高温在滞后1 d时表现出危害效应,当气温为28.0 ℃,滞后1 d时RR值最大,为1.44(95%CI:1.02~2.05)。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效应中,男性所受的发病效应大于女性,发病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 结论 气温能增加嘉峪关市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呈非线性且具有滞后性。男性和0~5岁儿童是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气象因素对曲靖市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  方法  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2017-2019年曲靖市气象因素与HFMD发病的相关性及滞后效应。  结果  2017-2019年曲靖市共报告25 902例HFMD,HFMD日发病数与日均气温、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以气温对HFMD发病影响最为明显(r=0.51);DLNM拟合结果显示,日均温度20 ℃左右时对HFMD发病的影响最大(RR=1.408, 95% CI: 1.064~1.864, P=0.017);日均温度在无滞后情况下,对HFMD产生的影响最大,随后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结论  气温是曲靖市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效应;不同温度对不同人群的滞后效应明显不同,高温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山东日照市2009-2012年手足口病与气象因素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日照市儿童手足口病疫情的影响。方法从气象部门获得日照市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每日平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日均气压、降水量和日均日照时间等气象资料,以及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同时期该市手足口病每日发病人数。利用广义相加时间序列模型对每日气象因素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模型中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包括长期和季节趋势、星期效应、公众假期效应等。结果日照市2009-2012年共报告26827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26619例为10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为1.63:1。时间序列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日均气温在滞后4~8d时,日均气温越高,手足口病发病越多,以滞后6d时风险最大[每升高1℃,其超额发病危险度(ER)为1.54%,95%CI:0.69%-2.40%];在滞后5—7d时,日均相对湿度越高,该病发病风险越高,其中滞后7d时相对湿度每升高1%时对应的ER为0.19%(95%CI:0.07%-0.31%);在滞后4-7d时,日均日照时间越多对应的发病风险越低,其中滞后4d时,日均日照时间每增加1h,对应的ER为-0.53%(95%CI:-0.93%~-0.13%)。结论该研究提示气象因素可能是日照市儿童手足口病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以后的疾病防控工作中应该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2019年浦东新区气象资料、居民非意外死亡资料以及上海市大气污染物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及累积性与滞后性。结果 高温与低温均导致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上升。以中位温度(P50, 18.2 ℃)为参照,高温(P95, 30.1 ℃)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累积2 d(Lag0~1 d)效应的RR值及其95%CI分别为1.28(1.23~1.33)、1.32(1.24~1.41)及1.45(1.28~1.64); 低温(P5, 3.0 ℃)对居民非意外死亡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在累积22 d(Lag0~21 d)的RR值及其95%CI分别为1.22(1.11~1.35)与1.37(1.17~1.60),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在在累积15 d(Lag0~14 d)的RR值及其95%CI为1.27(1.01~1.59)。低温对<75岁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不显著; 高温对≥75岁人群的影响显著高于<75岁人群。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受高温及低温的影响显著高于中学及以上文化人群。结论 高温与低温均增加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75岁人群与小学及以下文化人群对气温的影响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沈阳地区手足口病病原体分布及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8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病例信息及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接诊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患儿25 571例,17 263例(67.51%)肠道病毒检测阳性,其中男患儿阳性检出率为69.72%(10 305/14 780),女患儿阳性检出率为64.48%(6 958/10 791),男女患儿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67,P<0.001)。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检测阳性患儿中,<6岁者占92.59%,其中3~岁年龄组占比最高(24.53%)。手足口病全年均有发病,但季节分布明显,呈单峰状分布,每年7、8月份最高,占比为29.94%~52.30%。手足口病分离病原体EV-71占12.71%,CV-A16占24.38%,其他肠道病毒占62.91%。结论 除EV-71和CV-A16外沈阳地区手足口病患儿感染其他肠道病毒所占比例较高,每年7、8月份为手足口病高发期,以<6岁的儿童发病为主,男孩发病居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湖州市儿童支气管肺炎的分布情况,探索相邻两日温差对儿童支气管肺炎的影响,为发现易感人群,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DLNM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 - linear model)去探究相邻两日温差对儿童支气管肺炎的非线性滞后效应。结果 研究时间段内,儿童支气管肺炎的总发病数为17 658人,相邻两日温差每增加一个四分位间距(IQR = 2.5℃)时,各人群在滞后前3 d效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滞后4~8 d则有统计学意义,且除了3岁以上人群的最大滞后天数为滞后第5 d外(RR = 1.128,95%CI:1.055~1.206),其余滞后效应的最大值均为滞后第6 d,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78(95%CI:1.037~1.212)、1.054(95%CI:1.006~1.105)、1.108(95%CI:1.054~1.165)、1.067(95%CI:1.023~1.112),表明相邻两日温差对儿童支气管肺炎有明显滞后效应,且女童和3岁以上儿童更易受相邻两日温差的影响。结论 相邻两日温差对儿童支气管肺炎影响有明显滞后效应,当相邻两日温差发生巨大变化时,应加强对女童和3岁以上儿童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