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0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 EVLT)下肢静脉曲张疗效. 方法 2004年3月~2006年3月对106例118条下肢静脉曲张,单纯采用EVLT 72例78条患肢、EVLT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19例21条患肢、EVLT联合点式切口剥脱严重曲张浅静脉15例19条患肢. 结果 7条患肢小腿皮肤轻度灼伤,10条患肢有明显血栓性浅静脉炎样表现,26条肢体沿大隐静脉行程皮下小片淤斑,5条患肢出现大腿内侧大片皮下淤斑.74例80条患肢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1例隐神经损伤,1例术后1个月复发,余73例症状均消失,多普勒超声检查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无血管再通,深静脉无血栓形成. 结论 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完全失去肝动脉血液供应后,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BP)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游离胆总管、门静脉、腔静脉和肝总动脉,不做切断;实验组结扎肝动脉,并切断肝十二指肠韧带除门静脉以外的其它组织,阻断其它侧支血管对肝门部胆管的血液供应。术后应用计算机对大鼠肝门部组织切片进行PBP三维可视化构建,并对PBP内层微血管进行定量分析,对胆管壁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肝门部胆管分叉部位PBP平面结构显示胆管扩张,胆管壁明显增厚,壁内微血管尖细,排列紊乱,内层微血管密度减低;PBP立体构像显示空间结构紊乱,不规则,微血管细小,管壁不均匀增厚。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门部PBP内层微血管总数明显减少(P〈0.01),肝门部PBP内层微动脉数也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肝门部胆管壁呈慢性增生性炎症改变。结论 失去含氧量高的动脉血液供应时,PBP形态结构将会发生一系列改变,胆管壁组织也将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动脉化对大鼠肝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后对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脏血流加半肝切除(43%)的大鼠实验模型,分别在术后3 d和10 d取出肝脏烘干称重、光镜下计数进入有丝分裂期的肝细胞和分离肝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以观察肝脏再生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3 d和10 d测定的肝脏干重分别为(67.56±3.70)%(、78.76±5.68)%,与对照组(71.66±3.24)%(、82.38±4.86)%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入有丝分裂期的肝细胞计数(708.4±68.21、239.6±24.50)与对照组(724.8±69.99、216.2±23.81)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测得的进入G2和M期的肝细胞的DNA含量[(25.72±4.78)%、(15.60±2.52)%]与对照组[(28.78±3.37)%、(13.34±2.8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不影响肝脏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PLS)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收治的1例64岁PRPLS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患者术前腹部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通过观察肿瘤与腹腔器官、腹部大血管之间的关系及测量肿瘤体积、手术模拟进行术前评估.术前手术方案拟采用分步减瘤逐步完全切除肿瘤的方法.术中沿着脂肪肉瘤的包膜分离粘连,精细操作,依次将肿瘤从右肾、下腔静脉、肝脏剥离,最终通过分步减瘤的方法将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对患者行CT检查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结果 三维可视化重建后图像清晰立体地显示肿瘤组织、腹腔实质器官、腹腔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术中证实三维重建肿瘤的解剖关系与实际基本一致.患者手术时间为5.5h,术中出血量为1 500 mL,切除的肿瘤质量为7.512 kg.患者术后2周痊愈出院,术后2个月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PRPLS切除术前可行精确评估及手术方案的制订,减少术中的盲目性,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994-2006年治疗的13例胰岛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其结果。结果:本组功能性胰岛细胞瘤9例,均为良性,均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2例伴有脑症状,术前B超、CT检查9例,准确定位5例;DSA检查3例,准确定位2例;术中扪诊结合术中B超7例,准确定位7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4例,良性2例,恶性2例.术前B超、CT检查均发现病灶,均需术中冰冻、术后病理才明确诊断。13例均实施手术治疗。结论:术前B超、CT、DSA及术中B超有助于胰岛细胞瘤准确定位,手术切除胰岛细胞瘤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肝外伤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以提高肝外伤治疗水平。方法:对1996年5月~2005年5月间收治的64例肝外伤治疗作回顾分析。结果:64例肝外伤根据损伤部位、AAST分级标准及伤情分别选用保守治疗(16例,其中3例中转手术),直接手术治疗(48例)。本组治愈59例(占92.2%),死亡5例(占7.8%)。结论:肝外伤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选用适当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术式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不能切除的胰头癌的姑息治疗寻求有效途径.方法将156例不能切除病灶的胰头癌,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单纯探查23例,B组单纯胆肠和/或胃肠转流48例,C组单纯探查加区域动脉化疗36例,D组肠胆和/或胃肠转流加区域动脉化疗49例.对比观察各组患者生存期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区域动脉化疗后,多数病人症状好转,少数病人瘤体不同程度缩小.平均生存期延长.结论区域动脉化疗是不能切除胰头癌的姑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索拉非尼联合塞来昔布在体外对胆管癌细胞株SK—ChA-1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胆管癌细胞株SK—ChA-1,通过MTF法检测索拉非尼单用或与塞来昔布联用时对胆管癌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WesternBlot分析索拉非尼单用或与塞来昔布联用时对胆管癌细胞株内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索拉非尼抑制胆管癌细胞株SK-ChA-1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索拉非尼联合塞来昔布协同抑制胆管癌细胞株SK—ChA-1的增殖。塞来昔布使索拉非尼诱导的胆管癌细胞株SK—ChA-1的凋亡增加。结论索拉非尼联合塞来昔布能协同抑制胆管癌细胞株SK—ChA-1的增殖,这与塞来昔布使索拉非尼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胰腺恶性肿瘤切除后预后差,病人多因局部复发和转移而死亡[1]。我们从1999年6月至2005年4月对8例胰腺恶性肿瘤切除后局部复发者行再切除。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38~66岁,平均(50.1±10.3)岁。胰头部恶性肿瘤3例,其中2例为胰头腺癌,1例为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均曾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兼行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重建)。胰体尾部腺癌5例,3例行胰体尾部+脾切除,1例行胰体尾部、脾切除及结肠脾曲切除、胃部分切除和左肾切除,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伴肠系膜上动脉重建。8例中有2例在外院完成第一次手术,其余6例均在本院行第一次及…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VP)的解剖结构及其研究方法。方法用碳素墨汁灌注大鼠肝动脉,经透明化处理后,观察大鼠肝门部PVP的形态结构,并用MoticBuaa3Dvol软件针对PVP空间构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本研究所应用的墨汁灌注透明法能清楚地显示出大鼠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的分布形式及PVP的平面结构,MoticBuaa3Dvol软件有效地重建出PVP的三维立体构象,效果逼真。结论在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形态学的研究中,墨汁灌注透明法是一简单易行的方法。MoticBuaa3Dvol软件在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