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Ga67显像预测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39例病人中女24例,男15例,平均年龄(48±5.6)岁,临床病史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分别在化疗前、化疗结束后1个月和放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常规的Ga67 SPECT和CT显像,图像分析采用常规的定性方法。结果:Ga67显像结果:在39例病人治疗结束后,有32例病人肿瘤Ga67显像结果为阴性,提示治疗完全有效,随访证实阴性预测率为94%(30/32);7例病人治疗后Ga67显像阳性,表示治疗部分有效或治疗无效。随访证实阳性预测率为86%(6/7),提示Ga67显像阴性的病人预后很好,而治疗后Ga67显像阳性预后很差。CT扫描结果:39例病人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胸、腹和盆腔CT扫描,其阴性预测率为83%;而阳性预测率只有25%。结果提示与Ga67显像相比,CT预测疗效的结果难于区分治疗有效、部分有效或无效。结论:Ga67显像在评价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治疗反应中明显优于CT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抗CEA单抗二步法预定位放免显像的诊断效果。方法 荷人结肠癌裸鼠经尾静脉注射生物素化抗 CEA单抗 100μg,48 h后腹腔注射亲和素 80μg,0.5 h再经腹腔注射153Sm标记的 SA 3.7 MBq/15μg(放大促排组)。以 二步法(生物素化CEA单抗-153Sm标记链霉亲和素)和153Sm标记的CEA单抗作为对照组。在注射放射性标记物后4 和 24 h进行体外 γ CT显像和体内标记物分布测定。结果亲和素放大促排组 4 h即见肿瘤部位浓聚放射性,而对照组 无明显显影。亲和素放大促排组瘤/血放射性比值在注药后 4 h和 24 h分别为 1.55±0.058和 4.62±1.076,高于对照组 (二步法组和直接标记法组分别为1.004±0.221和2.028±0.367及0.260±0.084和0.847±0.368)。结论亲和素放大促排 能迅速降低血本底,提高靶/非靶(T/NT)放射性比值,缩短显像时间,改善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抗癌胚抗原(CEA)单抗与生物素及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 SA)偶联物的制备方法。方法  将CEA单抗按抗体与生物素活化酯物质的量之比为1:15~1:50进行生物素化。抗CEA单抗与SA的偶联采用3-(2-吡啶二巯基丙酸)-N-琥珀酰亚胺酯(SPDP)化学偶联法制备。抗CEA单抗偶联物的生物活性及免疫活性分别采用间接ELISA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 结果 生物素化单抗每分子抗体中约偶联3分子生物素,具有良好的SA结合活性,经SDS-PAGE电泳证实为单一蛋白条带,仍保留95%的免疫活性。SA每分子中含有1~2个巯基,而抗CEA单抗每分子中含有2~3个3-(2-吡啶二巯基丙酸)-N-琥珀酰亚胺酯间接ELISA方法证实偶联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素结合活性, SDS-PAGE电泳显示单抗-SA偶联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10 000左右,仍保留着原单抗活性的70%左右。结论 所制备的两类抗CEA单抗偶联物基本保持完整的特异性结合肿瘤CEA的性质,可为进一步的预定位显像和治疗应用提供可靠的靶向载体。  相似文献   
4.
Theextraordinaryhighaffinityofavidin(Av)andstrepavidin(SA)forbiotin(Bt)hasbeenutilizedinpretargetingtechniquefordeliveringradiolabeledbi-otinderivativessuitableforimagingandtherapytotarget-boundstreptavidin-oravidin-conjugatedmono-clonalantibodies(mAb).Preliminaryreportsusingthistechniquehavebeenavailableinbothexperimen-talandclinicaltrials,andmuchsuccesshasbeenachieved[1-3].However,questionsremainpertainingtothepharmacokineticsandbiodistributionofradiola-belledSAandAvinmice,andtherolesoft…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选择全脑和小脑两种参考区作为归一化参数在SPM分析强迫症患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方法受检者为13例OCD病人(OCD组)和23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CN组).99mTc-ECDSPECT脑血流检查后,利用MRIcro和SPM工具软件,分别以全脑和小脑作为参考区,按成组设计分析OCD组和CN组两组间的rCBF分布差异(rCBF增高区和降低区).结果用小脑作为参考区,SPM分析显示OCD组有7个脑区rCBF发生变化;而用全脑作为参考区,SPM显示除有以上7个区域的血流变化外,还包括小脑的1个区域在内的17个区域的rCBF变化.结论强迫症患者小脑的脑血流发生变化,以此作为参考区不但会忽略小脑本身血流变化,还可掩盖与小脑血流变化相关的脑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人结砀癌建株LoVo细胞接种裸鼠,鼠间移植传代,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方法:观察移植瘤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测定其肿瘤组织与宿主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值,并应用免疫组化观察肿瘤细胞中CEA分布以及^153Sm标记抗CEA单抗的荷瘤裸鼠体内放射免疫显像。结果:移植瘤的形态和功能特性与原发肿瘤基本相似,移植瘤的移植成功率为100%;放免显像显示标记机能浓聚于肿瘤部位,经腹腔注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建立三维核医学图像配准和融合进行心肌存活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编写计算机程序,用最大互信息法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心肌血流灌注图像和PET心肌代谢图像进行三维图像配准,用改进的快速推进法提取心肌区域,将区域内的图像灰度作校正后融合成心肌代谢和血流灌注的差值图以伪彩色表示,用于定量分析。结果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实现两种核医学心肌图像的配准、兴趣区域的提取和初步的图像融合,用该技术对实际病例作了初步尝试显示与实际情况相符。结论利用图像配准和融合的方法对心肌存活进行定量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核素诊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状腺的核素诊断技术可分为放射性吸^131I率测定、药物介入性吸^131I试验、甲状腺显像以及甲状腺有关激素测定4类。可利用放射性吸^131I率测定评价甲状腺的碘摄取功能,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吸^131I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减低;而应用药物介入性吸^131I试验可发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失调;甲状腺平面显像为检测甲状腺大小、形态的异常提供帮助,并利于发现异位甲状腺,了解结节的功能和甲状腺癌的定位;断层、动态、亲肿瘤、放射免疫和正电子显像,有助于甲状腺癌的诊断;放射免疫分析可对包括总T3、总T4等在内的各种甲状腺相关激素进行测定。总之,甲状腺的核素诊断技术已成为常规诊疗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核医学是核素(同位素)及其相关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研究上应用的学科.上世纪60年代开创时期,沿用苏联命名为放射医学,包括同位素应用、放射病防治和放射卫生三方面内容.由于放射性核素(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发展迅速,同位素应用从放射医学分离出来,改称核医学,接着各医学院校开设核医学专业课,各医院建立独立的核医学科,学科迅速成长.我校自1960年3月3日在瑞金医院首先建立新专业,随后各医院相继成立独立的科室,至今已有45周年,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时相18F-FDG PET显像图像、标准摄取值(SUV)及储留指数(RI%)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4例疑患恶性肿瘤者及59例体检者进行18F-FDG PET全身扫描,有局灶性代谢增高的患者经饮水、进食后3 h进行延迟显像,用勾划感兴趣区方法计算两次显像的SUV,并计算18F-FDG的RI%.随访其手术病理结果、治疗转归及再次CT/MR检查结果,综合比较18F-FDG及RI%对恶性肿瘤诊断的应用效果.结果56例患者40 min显像有局灶性代谢增高病灶;经3 h延迟显像后发现病灶形态发生较大改变或病灶消失,综合分析为生理性代谢增高.其余107例共发现128个可疑病灶,以在40 min时SUV≥3为标准,判断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3%、90.7%、84.2%;以18F-FDG在病灶中的RI%≥10%作为标准,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2.8%、78.9%、80.3%.结合以上两项标准,恶性肿瘤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8.4%、98.4%.结论3 h延迟显像对肿瘤诊断有辅助作用,结合应用最大SUV及RI%两项指标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