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Ir核素脑瘤间质内照射的动物实验与病理学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用192Ir后装机对脑瘤行间质内照射的生物学反应与疗效。材料与方法选用G422皮下荷瘤小鼠模型作照射后肿瘤生长抑制试验及C6胶质母细胞瘤脑内荷瘤模型作照射后小鼠存活期延长试验,并进行病理学观察。各设2.5Gy,10Gy及对照3个组进行。结果照射后14天G422皮下肿瘤体积:对照组,2.5Gy组和10Gy组分别为8.34±1.98cm3,5.73±3.93cm3和1.00±1.9cm3,3组间有显著差异。C6脑内荷瘤照射后其存活期明显延长,病理学证明照射后瘤组织发生各时相的凋亡与坏死。结论用192Ir行脑胶质瘤间质内照射是治疗脑深部肿瘤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标准的翼点入路会产生显著的术后水肿及颞肌损害。为避免这些缺点,作者采用了改良翼点入路治疗Willis环前部动脉瘤。改良术式如下:沿发际缘从颞上线向颧弓中点作5 cm~6 cm长曲线形皮肤切口,沿皮肤切口切开颞筋膜,然后沿肌纤维方向切开颞肌至翼点。相互垂直放置两个自动牵开器分别牵开皮肤切口及颞肌切口,在翼点处钻两个直径12 mm的骨孔,暴露  相似文献   
3.
射频热凝仪兔脑热凝毁损实验100037北京海军总医院徐永革,刘宗惠,陈小菡,田增民,王亚奇,崔月汉,虞积耀,关颖鹏关键词兔脑;射频;损毁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51.11临床上小垂体瘤越来越多见。常用的经蝶窦显微手术治疗仍有许多缺点。作者设计了经鼻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家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横切与对照两组,均以实验侧皮层局部注射150单位青霉素的方法诱发癫痫。该实验从行为、电生理及病理三方面证实多软膜下横切术的机理和疗效,为该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CT导向立体定位法把放射性同位素~(198)Au和~(32)P直接注入脑瘤病灶中心治疗40例患者,手术操作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随访3~12个月,29例临床症状改善,头颅CT复查肿瘤体积缩小。作者认为该方法操作容易,适应证广,并发症少,效果确实,对位于脑重要功能部位的肿瘤更适宜。  相似文献   
6.
自1986年以来,我院神经外科应用瑞典Leksell脑立体定向仪,在开展脑深部疾患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CT—立体定向注射同位素(金~(198)、磷~(32)、钇~(90))的方法治疗140例脑肿瘤.其手术方法简便、术中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可达到延长病人生命以至治愈的较好效果.现将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991年1月至1994年1月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对241例脑深部病变进行了活检手术,男153例,女88例。病变在鞍区44例,基底节43例,脑深部或脑主要功能区55例,第三脑室后部35例,颅内多发病灶28例,脑室内17例,小脑半球内13例,脑干内6例。病变累及范围最大直径8.5cm,最小直径1.0cm,平均为3.5cm,实质性病灶多在2.0cm范围内。活检总阳性率97.92%,肿瘤检出率为86.71%,无严重并发症与死亡,3例活检部位出血,出血率为1.24%。作者认为CT—引导立体定向活检是明确脑内病变的组织学诊断和提供最佳治疗较安全可靠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实验选用家猫28只,采用硬膜外打击法制做创伤性脑水肿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外伤组、F—SOD治疗组和L—SOD治疗组,分别观察伤后意识活动、脑电生理、BBB通透性、脑含水量、脑组织形态学、血清、脑脊液、脑内OFR和SOD含量变化.结果表明F—SOD和L—SOD均对创伤性脑水肿有保护作用,但后者的作用更明显更持久.本文介绍了L—SOD的制作过程及其特点,并根据实验结果对两种SOD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证实氧自由基(OFR)在创伤性脑水肿发生中的作用和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防治作用。方法:用硬膜外自由落体打击致猫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为外伤组、游离SOD(F-SOD)治疗组和脂质体包埋SOD(L-SOD)治疗组。观察伤后1、3、6、24小时动物意识及肢体活动、EEG、血清和CSF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和SOD含量、24小时后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和SOD含量以及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结论:OFR是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和脑水肿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源性F-SOD和L-SOD均对创伤性脑水肿有防治作用,但后者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王亚奇  崔月汉 《解剖学报》1997,28(2):174-178
用快蓝逆行追踪结合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了支配盆腔三大脏器的感觉神经元的分布节段,各节段CGRP样感觉神经元的比例和细胞类型。结果表明,三大脏器的感觉神经元的分布不尽相同。不同类型表达CGRP要物质细胞的外周分布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