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运脾柔肝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模型大鼠血清、肠组织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的影响,探讨运脾柔肝方对C-IBS模型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Wistar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组,剩余36只大鼠采用冰水灌胃法造模14?d,评价模型,随机选取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运脾柔肝方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模型对照组,每组6只。运脾柔肝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12.2、24.4、48.8?g/(kg·d)的给药剂量灌胃,莫沙必利组以莫沙必利混悬液1.35?mg/(kg·d)灌胃,模型对照组及空白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4?d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5-HT、VIP、SP水平和肠组织5-HT、VIP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结肠组织免疫组显5-HT、VIP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而血清SP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不同剂量运脾柔肝方均可显著降低C-IBS模型大鼠血清5-HT、VIP的表达水平(P<0.01),明显升高大鼠血清SP水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均能明显降低5-HT在肠组织中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VIP的表达(P<0.01)。结论?运脾柔肝方可显著改善C-IBS模型大鼠便秘症状,可能是通过降低5-HT、VIP和升高SP的表达水平,从而调节肠道功能,发挥治疗C-IBS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熄风化湿方(XFHS)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及SCF-Kit系统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XFHS低、中、高剂量组。采用“母婴分离+乙酸灌肠”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XFHS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10.9、21.8、43.6 g/kg)的XFHS方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灌胃,测定腹壁撤退反射评分(AWR),用Western blot和qPCR法测定结肠组织SCF、c-Kit蛋白和mRNA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AWR评分,SCF、c-Kit蛋白和mRN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XFHS组大鼠AWR评分、SCF、c-Kit蛋白和mRNA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XFHS方可改善IBS-D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降低SCF-Kit系统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该指南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联合众多临床一线及方法学专家,根据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流程和方法,探讨目前临床防治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s,CRA)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遵循循证医学方法进行解答,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CRA是结直肠癌主要癌前疾病。尽管中西医结合诊疗现已应用到CRA的临床实践中,但尚缺少高质量CRA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指南。该指南通过文献调研、德尔菲法问卷遴选并确定4个基础问题、15个临床问题、10个结局指标,工作组系统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2个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筛选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数据代入RevMan 5.3软件进行证据综合,并采用GRADE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后基于证据概要表经名义组法形成最终推荐意见。该指南聚焦于CRA的诊断、筛查、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以及随访等,可为临床防治CRA提供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熄风化湿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浆和结肠组织5-HT和VI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母婴分离+乙酸灌肠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BS-D模型组、低剂量熄风化湿组、高剂量熄风化湿组和西药组,低剂量熄风化湿组、高剂量熄风化湿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低剂量熄风化湿方、高剂量熄风化湿方和匹维溴铵混悬液灌胃2周后,检测大鼠稀便率和腹壁撤退反射评分(AWR),ELISA检测血浆5-HT和VI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5-HT和VIP含量。[结果]与IBS-D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稀便率、AWR评分、血浆和结肠组织5-HT和VIP含量显著降低,且随着中药浓度的增高,稀便率、AWR评分、血浆和结肠组织5-HT和VIP含量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熄风化湿方可能通过降低IBS-D大鼠血浆和结肠组织5-HT和VIP含量来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6.
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现代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为基础的内镜诊疗技术作为一种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手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但其术后并发症却成为其治疗中新的难题。近年来,中医药在胆总管结石及其ERCP术后并发症防治方面进行了众多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显示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文章就近年来中医药对胆总管结石及其ERCP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结直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76例结直肠息肉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客观指标和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结直肠息肉中医证型分布根据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腺瘤性息肉以湿热瘀阻证为主,非腺瘤性息肉则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血脂异常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相关,从中医证型与血脂变化来看,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以湿热瘀阻证为主,而甘油三酯(TG)的变化则可能以脾肾阳虚证常见。结论:结直肠息肉的中医分型中,湿热瘀阻证型与腺瘤性息肉病理最密切,而湿热瘀阻证与血脂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刘晓桐  顾立梅 《河北中医》2021,43(11):1896-189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常见疾病,活动期常以腹痛、腹泻伴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病情反复发作.夏军权教授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UC经验颇丰,常基于"浊毒"理论治疗活动期UC,认为浊毒内蕴肠腑为主要病机,临床治疗以排浊解毒为主,中药内服与灌肠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介绍王德明教授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王教授认为脾虚肝郁,痰湿内蕴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且瘀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调肝运脾,理气化痰同时,灵活运用化瘀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中西互参,并注重疾病的调护,身心同治。   相似文献   
10.
顾立梅  孙志广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43-944
肝胃不和、胃气上逆、食管失于通降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故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其基本治法。临床中医药主要通过辨证论治或经方、效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均取得了确切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