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0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刺阳陵泉缓解腓肠肌痉挛多中心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阳陵泉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相对特异性。方法依据循证医学/DME原则,运用随机盲法,以规范的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以阳陵泉为观察组、非相关穴曲池为对照组治疗老年女性腓肠肌痉挛,运用有关肌肉痉挛的康复评定方法,对阳陵泉缓解腓肠肌痉挛有效性等内容进行多中心临床考察和评价。结果2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各疗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歇期诱发试验等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血液K^+、Na^+、Cl^-、Ca^2+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陵泉缓解腓肠肌痉挛较曲池效果好,腓肠肌痉挛程度与血液中K^+、Na^+、Cl^-、Ca^2+的含量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损毁大鼠中枢神经通路中的孤束核和脊髓,观察艾灸预处理对胃黏膜内源性保护物质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含量的影响,进而探讨艾灸启动内源性保护信息与中枢神经通路的关系.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5组,即A:空白对照组;B:模型对照组;C:温和灸+模型组;D:温和灸+模型组+孤束核损毁组;E:温和灸+模型组+脊髓损毁组.预先按要求对D、E组大鼠分别实施孤束核、脊髓的损毁手术,再对相应组别进行艾灸处理,最后用无水酒精灌胃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PGE2和EGF的含量.结果:艾灸预处理有上调胃黏膜中PGE2、E G F含量的作用(338.82g/L±19.87g/Lvs279.52g/L±16.53g/L,P<0.01;4037.12g/L±300.20g/L vs2923.73g/L±251.23g/L,P<0.05),孤束核和脊髓被损毁的2组大鼠胃黏膜PGE2和EGF的含量明显低于神经通路未损伤的温和灸组(298.65g/L±12.89g/L,317.56g/L±16.60g/Lvs338.82g/L±19.87g/L;3176.21g/L±242.35g/L,3337.43g/L±249.86g/L vs4037.12g/L±300.20g/L,均P<0.01),且孤束核损毁的大鼠胃黏膜中PGE2的含量较脊髓损毁的低(P<0.05).结论:损毁大鼠中枢神经通路中的孤束核和脊髓对艾灸预处理提高胃黏膜组织中PGE2、EGF含量有影响,提示孤束核和脊髓均参与了艾灸保护胃黏膜信号的传导.其中,艾灸诱导胃黏膜PGE2的产生可能主要受控于孤束核,而其对胃黏膜EGF表达调控则与孤束核和脊髓均有关.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是我国秦汉以前医疗水平的代表性著作,构建针灸学理论体系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五行道地,异法方宜"、"取类比象,遂生经络"、"以痛为输,渐以定穴"、"补虚泻实,凝神侯气"四个方面来探讨《黄帝内经》针灸学理论体系,以溯古求源。  相似文献   
4.
阐述临床路径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并详细说明在脑血管病临床带教中的具体应用。将二者相结合的理念引入到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对脑血管病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阳陵泉缓解腓肠肌痉挛(FMC)的相对特异性,得出结论:阳陵泉缓解腓肠肌痉挛的体征较曲池穴效果好,腓肠肌痉挛程度与血液中K+、Na+、Cl -、Ca2+的含量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穴位埋线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以来,我们用穴位埋线治疗47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获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 诊断按《临床内分泌学》(朱宪彝主编.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51,258)标准。47例患者中,男16例,女31例;年龄17~49岁,平均310±56岁;病程2个月~15年。本组患者中除3例曾口服药物无效而改用埋线外,其余均为初治者。47例中,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5例有轻度或中度心功能减退而不能坚持正常工作。47例患者甲状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TT3、TT4、FT3、FT4与甲状腺动脉血流量等均高于正常。治疗方法 患者在埋线期间不服或停服治疗甲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无水乙醇灌胃所致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艾灸对照点组),艾灸穴位组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艾灸对照点组则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旁开1cm处的对照点,预处理8d后,空白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其余3组予无水乙醇灌胃,1h后取材,光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TGF-α及PCNA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中TGF-α、PCNA的含量明显增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穴位组大鼠胃黏膜中TGF-α、PCNA的含量较高(P0.01或P0.05);与艾灸穴位组比较,艾灸对照点组大鼠胃黏膜TGF-α、PCNA的含量较低(P0.01或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通过增强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中TGF-α、PCNA的表达,促进胃黏膜的增殖修复,且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奇病论第四十七》是《黄帝内经·素问》的重要篇章之一,论述了子喑、息积、胆瘅等奇病。本文试从奇病针灸治疗的指导原则、治法、禁忌等角度切入,就其体现的中医针灸学术思想特点进行探析,试图对现代针灸的临床应用、发挥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9.
《备急千金要方》是唐初医学的代表作,其内容广博,影响甚远。其中的灸法内容,代表了唐以前及当时灸法的最高成就,对后世针灸的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备急千金要方》的论灸特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针灸问对》成书于嘉靖庚寅(1530年),是针灸史上第一部全面评论刺灸法的专著,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设有84个问答,上、中卷论述脏腑经络、荣卫气血、针刺原理及其方法;下卷专论灸法适应证,并附载经络、腧穴、十二经见证等歌赋,内容多取自《素问》《灵枢》及当时通行的针灸书。文章从辨证察形,详审气血;遵本《内》《难》,承丹溪术;灸主温阳,无病忌灸;针主泻实,诊视为务;临床诊疗,圆机活法;见解特殊,力纠时弊等方面阐述了《针灸问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