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36篇
  免费   962篇
  国内免费   735篇
耳鼻咽喉   188篇
儿科学   131篇
妇产科学   99篇
基础医学   719篇
口腔科学   193篇
临床医学   2572篇
内科学   1403篇
皮肤病学   105篇
神经病学   434篇
特种医学   6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1篇
外科学   1686篇
综合类   5095篇
预防医学   2113篇
眼科学   227篇
药学   1856篇
  31篇
中国医学   2359篇
肿瘤学   583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354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263篇
  2020年   352篇
  2019年   355篇
  2018年   392篇
  2017年   264篇
  2016年   322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857篇
  2013年   688篇
  2012年   779篇
  2011年   899篇
  2010年   883篇
  2009年   867篇
  2008年   878篇
  2007年   963篇
  2006年   986篇
  2005年   945篇
  2004年   911篇
  2003年   858篇
  2002年   608篇
  2001年   639篇
  2000年   614篇
  1999年   600篇
  1998年   519篇
  1997年   481篇
  1996年   494篇
  1995年   469篇
  1994年   361篇
  1993年   282篇
  1992年   304篇
  1991年   275篇
  1990年   194篇
  1989年   208篇
  1988年   148篇
  1987年   141篇
  1986年   91篇
  1985年   112篇
  1984年   91篇
  1983年   83篇
  1982年   84篇
  1981年   55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10篇
  1959年   18篇
  1958年   23篇
  1957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醛糖还原酶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转染组,后两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构建含有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iRNA的质粒并利用慢病毒转染入转染组大鼠体内。造模后4周、8周、12周,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及空腹血糖。造模后9周,禁食6 h,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造模后12周,处死全部大鼠后,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元凋亡情况,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醛糖还原酶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的表达,RT-PCR检测视网膜中Bcl-2和Bax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造模后4周、8周、12周,转染组和模型组的大鼠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造模后12周,转染组大鼠体质量高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4周、8周、12周,各组内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转染组和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模型组和转染组大鼠在口服葡萄糖后30 min时,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在120 min时分别下降至最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模型组和转染组的视网膜神经元凋亡指数、醛糖还原酶活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和Bax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且转染组均高于模型组(均为P<0.05)。模型组和转染组的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转染组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结合受体后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损伤,可能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元凋亡,进而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POLG基因变异致线粒体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方法回顾分析于2019年5月就诊,并经采集外周血DNA进行医学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靶向二代测序和一代验证,1个确诊为POLG基因变异致线粒体病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先证者,男,10岁,与其同卵双胎哥哥均有相同的体征,深感觉受损、腱反射消失、肌肉可疑萎缩。先证者3个兄姐先后于1岁多夭折。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先证者及同卵双胎哥哥POLG基因均存在G.2558A(p.R853Q)、c.2890T(p.R964C)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源于患儿父母亲。结论 POLG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线粒体病家系成员有不同的表型;POLG相关疾病,即使同种基因变异,其临床异质性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丁苯酞治疗后血清中S-100B蛋白(S100B)、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管形成素-1(ANG-1)的改变。方法:选择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1例)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7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共治疗2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表达。结果:治疗后2周末及3周末,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表达均下降,但是观察组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临床效果理想,且能有效下调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表达,更好地调节机体内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I3K抑制剂ZSTK-474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1、2、4、6、8和10 μmol/L)ZSTK-474处理结直肠癌HT-29和HCT-116细胞24 h和48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计算出ZSTK-474在两株结直肠癌细胞中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的值选用浓度为4 μmol/L的ZSTK-474作用HT-29和HCT-116细胞24 h,同时设置加入等量的0.1%DMSO为对照。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qRT-PCR检测细胞PI3K、Akt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PI3K、Akt的蛋白水平。结果:ZSTK-474可明显抑制HT-29和HCT-116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ZSTK-474可抑制HT-29和HCT-116细胞的侵袭能力,但不影响其凋亡。ZSTK-474处理HT-29和HCT-116细胞24 h后,PI3K和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ZSTK-474能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并且能抑制其侵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天台乌药散熨脐治疗腹股沟直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天台乌药散作为外用制剂熨脐治疗腹股沟直疝22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痊愈1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结论:天台乌药散熨脐治疗腹股沟直疝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7.
万珠琴 《中国基层医药》2006,16(1):1055-1056
医院感染是急性脑血管病(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CVD)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身心和经济都造成额外负担[1],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对980例ACVD患者中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索其危险因素,为更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屈指症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天性屈指症表现为一指或多指屈曲畸形,可合并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及其他先天性畸形,多发于中、环、小指,女性多见,有遗传倾向。1992—2004年,我科共收治10例17指屈指症患者,其中1例合并多关节挛缩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福赛类杆菌与人类唾液富脯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方法:Western—blot方法。将人工合成唾液富脯蛋白用生物素标记,福赛类杆菌全菌蛋白凝胶电泳,半干转移至纤维膜上,观察二者的相互作用。结果:富脯蛋白能与分子量为85KD、65KD、60KD、以及49KD的福赛类杆菌蛋白发生结合。结论:福赛类杆菌存在与人类唾液富脯蛋白相互结合的粘附素。  相似文献   
10.
利培酮和氯丙嗪治疗时血糖代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使用抗精神病药影响血糖代谢的特点。方法:198例未曾治疗或停药3个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给予氯丙嗪或利培酮治疗。于入院时及治疗1、2、3和6个月时检测血糖浓度。结果:氯丙嗪组治疗2个月餐后2 h糖耐量试验(2hPG)、6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血葡萄糖调节受损(IGR),氯丙嗪组有15.54%,利培酮组有7.37%;≥40岁者2hPG和HbA1C明显高于<40岁者。结论:2hPG和HbA1C浓度增高是糖代谢异常的早期表现,早期干预有利于防止IG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