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三入路和传统前内侧技术确立股骨骨道的位置、长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疗效。方法: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收集36例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而且接受手术的患者,患者均有明确膝关节扭伤史,共分为两组,其中16例采用三入路技术钻取股骨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0.13±6.54)岁,受伤时间7~60(30.19±15.78) d;20例采用传统前内侧入路技术钻取股骨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其中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30.80±8.60)岁,受伤时间7~60(27.35±15.50) d。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钻取的股骨骨道,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术后都达到Ⅰ期愈合,术中均未出现股骨骨道破裂,血管神经损伤、移植物通过困难及静脉血栓等情况。36例患者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9~15(12.00±2.83)个月。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两组患者股骨骨道,股骨骨道位置运用四分法描述为,三入路组:股骨外髁的下(27.83±1.97)%,后(25.57±3.20)%;传统入路组:股骨外髁的下(28.38±3.21)%,后(26.23±3.20)%。骨道长度,三入路组:全长(35.20±5.52) mm,粗骨道长(23.20±2.07) mm;传统入路组:全长(34.60±4.26) mm,粗骨道长(22.56±2.50) mm。冠状面角度,三入路组(47.93±5.98)°;传统入路组(41.78±6.62)°。膝关节Lysholm评分,三入路组:术前57.81±6.23;末次随访97.00±2.48;传统入路组:术前57.15±8.76,末次随访97.30±2.68,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所钻取的股骨骨道的位置均在前交叉韧带的解剖止点范围内,三入路法钻取的股骨骨道相对传统前内侧入路法来说冠状面角度较大,形成的骨道长度、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早期疗效、手术时间均无差异,但是三入路法的手术视野更宽阔清晰,而且对于术中钻取股骨骨道时需要的屈膝角度要明显小于传统入路技术,降低了手术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6年2月~1997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酒渣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将经临床确诊为面部酒渣患者79例,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30例中,男8例,女22例,年龄24~38岁,病程2个月至5年.  相似文献   
3.
不同贮藏条件对地黄中梓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俊萍  周福军  贾建伟  袁桂玉 《中草药》2003,34(3):273-273,291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 Rehmania glutinosa( Gaertn.) Libosch.ex Fisch.et Mey.的块根。临床上用药分鲜地黄、干地黄及熟地黄 3种 ,鲜地黄偏于寒 ,具有清热生津之功效 ,干地黄凉血止血 ,熟地黄则滋阴补血。鲜地黄与干、熟地黄功效不同 ,临床应用也各异 ,临床上经常应用鲜地黄 ,但贮藏很困难 ,对此我们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以地黄中所含有效成分之一梓醇作为指标 ,应用 HPLC法对不同贮藏条件后的地黄中梓醇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砂埋方法优于其他几种贮藏方法 [1,2 ]。1 实验材料1 .1 药材 :鲜地黄 ,天津传染病医院提供 ,经鉴定为玄…  相似文献   
4.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是7 d(最长21 d),例如天津市死亡的2例患者中,1人是转来我院,其亲属及主治的医护人员均在接触1周后发病.本病的症状特点是:发热初起皆伴有肌肉酸痛,但腹泻、呕吐的患者并不常见.发热大约维持1周左右.发病第2周胸片可见白色片状阴影,并伴血氧降低.第7~10 d和第10~14 d对患者非常关键,也非常危险.  相似文献   
5.
贾建伟 《天津中医》1998,15(3):108-109
在近9年中选择肾虚血瘀型慢性病毒性肝炎90例,均为应用中西成药治疗在半年以上,肝功能转氨酶持续升高无明显改善者。应用益肾活血通络之法,9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75例转氨酶正常或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6.
7.
适应性反应是指机体在各种刺激的作用下,通过多种适应性表现来提升组织抗损伤的能力,维持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态。适应性反应在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疾病的适应性反应表现也不同。研究适应性反应能更好地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有效依据,是当代世界医学领域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文章参考近几年文献,对疾病的适应性反应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V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共13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精准计数,比较4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方差不齐采用Welch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与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19^+B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16^+CD56^+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癌组CD16^+CD56^+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疾病进展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16^+CD56^+NK细胞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4、-0.503、-0.269、-0.435、-0.402,P值均<0.01)。结论随着疾病的进展,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状态发生变化。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精准计数能够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可作为慢性HBV感染临床病情演变、治疗效果及疾病预后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方法 将蔬菜中的泥土擦拭干净后,称取一定量的试样,经过提取、净化、浓缩后,于调试好的气相色谱仪中进样测定,并分别用DB-5毛细管柱和DB-1701毛细管柱对10种有机磷农药保留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DB-5毛细管柱和DB-1701毛细管柱对10种有机磷农药均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用DB-5毛细管柱进行检测时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20 ~0.25 mg/kg(取样量为5.0g计算),回收率为75.4%~87.8%,精密度范围为0.59% ~ 3.62%,相关系数≥0.999 0.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能获得满意的分离效果,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回收率也满足方法要求,完全适合于蔬菜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鲜生地汁对SD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方法制作I/R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I/R模型组、I/R+鲜生地汁大剂量组、I/R+鲜生地汁小剂量组、I/R+乳果糖组。观察系膜上动脉夹闭0.5h再灌注24h、48h、72h后肠粘膜损伤程度,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各时点I/R+鲜生地汁大剂量、I/R+鲜生地汁小剂量组及I/R+乳果糖组肠损伤程度、血浆内毒素水平均低于I/R模型组。结论:鲜生地汁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剂量依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