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女,s’岁,eaxg,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ASAI级。术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钠0.ig,阿托品0.sing。入室后,于吸氧,开放静脉,监测BP、SPO。、HR、ECG、P。,CO。。监测结果BP:161/108mmHg、SPO。:99%,其它项目均在正常范围。即以安定10mg,芬太尼0.ling,乙咪酯18mg,司可林100mg静注快诱插管,顺利。然后以1%普鲁卡因复合液(卡肌宁75mg,芬大尼0.Zing)及l%~2%安氟醚维持。用西门子呼吸机控制呼吸,定标为O。FI。W1。1.SL/min,V。450ml,flZbpm,RawscmH。O,P。,CO…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肌间沟法或腋路法臂丛阻滞,试验组采用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法。术中监测心电图、心率、氧饱和度、血压和呼吸。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和达峰值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判断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达峰值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的阻滞效果评定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是一种用于病情较为复杂上肢手术的有效、安全、节省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1 病例介绍患者,女,27岁,因停经2个月余拟行无痛人流术收住入院。患者诉10年前因月经经期延长,于外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三系细胞"明显减少,后一直血液科随诊。1年前因"孕5个月,胎盘低置"而行剖腹取胚术,当时因全血细胞"三系减少"而输血治疗。本次入院查体:T:36℃,P:84次/min,R:18次/min,BP:90/60 mmHg,贫血貌,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眼睑无水肿、下垂,巩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在失血性休克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延生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出血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双侧颈动脉夹闭的方式制备模型.将制成模型的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传统复苏组(Ⅰ组),低温延生复苏组(Ⅱ组)和甘珀酸延生复苏组(Ⅲ组).模拟救援过程,将各动物模型分为创伤失血期(1期)、院前救援期(2期)、院内复苏期(3期)3个时期.分别记录各时点的LVSP、±dp/dtmax、MAP、HR、RR,记录大鼠输血复苏后的存活时间.取大鼠左侧脑组织观察大体标本,并取0.2 g测定ATP(化学发光法)、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ELISA 法);取海马区脑组织0.2 g测定凋亡细胞百分数.结果 低温延生复苏可以显著增加复苏后的存活时间(P<0.01),减少ATP的损耗(P<0.05),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P<0.05),显著减少海马区细胞的凋亡(P<0.01);而甘珀酸延生复苏虽然能够显著增加复苏后的存活时间(P<0.01)、维持较高的ATP水平和减少海马区细胞的凋亡(P<0.05),但不能减少所有炎症因子的释放.结论 低温及甘珀酸延生复苏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复苏,缝隙连接阻断剂可产生与低温相似的脑保护效果,缝隙连接在失血性休克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延生复苏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麻醉恢复室患者的监测与治疗138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醉恢复室,又称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麻醉医师和护士对麻醉手术后患者继续进行严密观察、监测、治疗和护理,直至其麻醉不良反应消除、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医疗单元。现将1381例PACU患者监测与治疗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辅助及血压调控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5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3相似文献   
7.
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肌间沟法或腋路法臂丛阻滞,试验组采用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法。术中监测心电图、心率、氧饱和度、血压和呼吸。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和达峰值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判断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达峰值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的阻滞效果评定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是一种用于病情较为复杂上肢手术的有效、安全、节省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曲马多硬膜外术后镇痛致呼吸道痉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50岁,因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结扎术.患者一般情况尚可,肺功能测定提示有轻度阻塞性通气障碍,ASAⅡ级.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0岁,在家中不慎被火焰灼伤头面、躯于、四肢,疼痛难忍,伤后9h转送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时体检:神志清、呼吸平稳,无声嘶,可见鼻毛烧焦,心率92次/min,  相似文献   
10.
疼痛医学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史虽历经几千年,但对疼痛的认识和观念的发展却极为缓慢。直到19世纪以来,科学的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开始盛行,对疼痛的认识也开始有了明确的研究。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疼痛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国内外陆续开展,目前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