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癌细胞和蛙皮素抑制树突状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宝惠  范小红  钟华  董强刚 《肿瘤》2003,23(2):115-118
目的:了解肺癌细胞株及蛙皮素对树突状细胞(DC)产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树突状细胞由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4^ ,在完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000U/ml GM-CSF和1000U/ml IL-4,培养7天获得,肺癌细胞株CRL-5815,CRL-5826,Bombesin和Bombesin受体拮抗剂加入培养液中,Annxin V检测DC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CD40,CD86,CD83,CD80,HLA-DR阳性表达。结果:培养7-10天后的DC前体细胞表达高水平的HLA-DR CD80 CD86 CD83 CD40。肺癌及蛙皮素可导致DC前体细胞凋亡,而蛙皮素受体拮抗剂可部分保护蛙皮素致DC凋亡的作用。加入肺癌细胞株或蛙皮素与DC共培养时明显抑制上述细胞表型的表达和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能力,当加入蛙皮素受体拮抗剂时,DC细胞表达HLA-DR CD80 CD86 CD83 CD40明显增加,接近DC正常对照组。结论:肺癌细胞株及蛙皮素可导致DC的凋亡,抑制树突状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董强刚  包国良  黄进肃  冯久贤  周允中  范小红 《肿瘤》2003,23(2):131-134,137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VEGF血浆含量与癌细胞血道转移及树突状细胞 (DC)成熟的关系。方法 外周血获自正常人、肺部良性疾患以及NSCLC患者。血循环中的癌细胞和DC按已建立的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技术进行检测。血浆VEGF含量采用ELISA方法测定。结果  12例正常人及 13例肺部良性疾患的血浆VEGF平均含量分别为 15 .7和 13.2 pg /ml,而 12 3例NSCLC患者的血浆VEGF平均含量为 140 .8pg /ml,显著高于正常人及肺部良性疾患者 (P <0 .0 0 1)。正常人及肺部良性疾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检测均为阴性 ,而 6 9例NSCLC患者血样中 32例阳性 ,阳性率为 46 .4% ,阳性患者的癌细胞平均含量为 0 .471× 10 6/L。正常人及肺部良性疾患者外周血中DC含量分别为 2 9.0和 2 2 .0× 10 6/L ,而 5 4例NSCLC患者的DC含量为 15 .9× 10 6/L ,显著低于正常人及肺部良性疾患者 (P <0 .0 5 )。若以VEGF≤ 5 6pg/m1作为正常值 ,则VEGF增高的NSCLC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阳性率及其含量明显增高而DC含量显著降低 ,其中以III、IV期患者最为突出。结论 NSCLC患者血浆VEGF增高具有促使癌细胞血道播散和抑制DC成熟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生脉散加味治疗抑郁症45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生脉散加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药组45例用生脉散加味治疗,西药组45例用阿米替林治疗。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88.9%,西药组总有效率7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脉散加味治疗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清热化痰法对痰热蕴肺型ALI的治疗作用。方法:将ALI患者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中药组29例。两组均予有创机械通气,吸痰,常规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中药组则加用痰热清注射液,两组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心率、氧合指数、胸片、外周血的MIP-2等指标,观察呼吸机通气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心率、氧合指数、胸片、血清MIP-2等各项指标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呼吸机通气时间及上述指标未见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清热化痰法对痰热蕴肺型ALI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效果与乌司他丁相当,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探讨耳穴埋豆联合艾灸对于治疗脑中风后便秘的有效性。方法:选取临床上60例脑中风后出现功能性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增加耳穴埋豆联合艾灸进行治疗。对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便秘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并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与其治疗前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治疗组在治疗后的评分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疗效判定中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埋豆和艾灸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手段,疗效肯定,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在脑中风后的功能性便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l7细胞)的比率及其相应特异转录因子Foxp3、RORγt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Treg/Thl7平衡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MM患者分为初发组(n=20)、平台期组(n=16)、复发/难治组(n=10),以健康体检者(n=20)为正常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细胞、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及Treg/Th17比值的变化;RT-PCR检测转录因子Foxp3及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变化。结果:初发组及复发/难治组患者外周血和骨髓Treg细胞比率较正常对照组及平台期组患者升高(P0.05);初发组及复发/难治组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Th17细胞比率与正常对照组及平台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初发组及复发/难治组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Treg/Thl7比值高于平台期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外周血及骨髓中Foxp3和RORγt mRNA的变化趋势与Treg/Thl7一致。MM患者血清中IL-6、CRP水平与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Thl7比值变化一致。结论:MM患者活动期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Thl7平衡向Treg倾斜,Foxp3表达水平升高;血清中IL-6、CRP水平与Treg/Th17比值变化趋势一致,可用于预测MM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硅康的事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其中医院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既要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又要与相关各部门配合,完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监测、控制、预防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灯盏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999~ 2 0 0 1年 ,笔者运用灯盏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 32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治疗组 32例中 ,男 17例 ,女 15例 ;年龄 30~74岁 ,平均 5 2岁 ;病程最短为 7天 ,最长 2 0年。对照组 32例 ,男 16例 ,女 16例 ;年龄 32~ 72岁 ,平均5 2岁 ;病程最短为 8天 ,最长 2 0年。两组具有可比性。诊断要点 :(1)有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部位疼痛 ,疼痛可在活动、腹压增加、周围温湿度改变等因素作用下加剧。 (2 )有坐骨神经通路或根部的压痛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3)有感染、受凉、淋雨、外伤或有腰骶椎骨质增生及软组…  相似文献   
9.
李香玉  范小红 《中原医刊》2001,28(10):64-64
目的:为考察护理质量量化检查的效果。方法:我们将我院210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护理质量量化检查组(实验组)和随机检查组(对照组),分别按两种方法进行检查。结果:实验组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调查结果对促进建立完善护理质量检查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硼替佐米剂量的PAD方案(硼替佐米+表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PAD方案治疗的32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硼替佐米1.3mg/m~2静脉注射(d 1、d 4、d 8、d 11)+表阿霉素20mg静脉滴注(d 1~4)+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d 1~4、d 8~11)治疗20例(PAD 1组);硼替佐米1.6mg/m~2静脉注射(d 1、d 8、d 15)+表阿霉素20mg静脉滴注(d 1、d 8、d 15)+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d 1~2、d 8~9、d 15~16)治疗12例(PAD 2组)。两组均以28d为1个疗程,化疗3~6疗程。比较两组MM患者完成3个疗程后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PAD 1组总有效率为80.0%,PAD 2组为8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D 1组带状疱疹(30.0%vs 0%)患者多于PAD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D 1组与PAD 2组胃肠道反应(20.0%vs16.7%)、周围神经炎(25.0%vs 16.7%)、粒细胞减少(15.0%vs 16.0%)、血小板减少(10.0%vs 8.0%)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硼替佐米1.6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治疗与硼替佐米1.3mg/m~2每周2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疗效相似,且硼替佐米1.6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不良反应更少,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