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临床药学服务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改善情况。方法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比较传统发药模式和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影响。9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入组,年龄在2-12 a,经临床医生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后,随机分为传统发药模式组和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组,主要观察2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用药依从性、就诊次数和例数以及哮喘控制情况。结果传统发药模式组中依从性评分量表中≥30分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31%、29%和33%;相比药学服务组达到了76%(P=0.002)、85%(P=0.000 1)和94%(P=0.000 2)。药物服务组患儿的就诊次数和例数都明显降低,特别是7-12个月,与传统发药模式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2;P=0.024);在哮喘控制上,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显示,传统发药模式组中评分≥30分的患者比例在1-3个月内为27%,4-6个月为31%,7-12个月为30%;相比药学服务模式组达到了53%(P=0.028)、82%(P=0.001)和92%(P=0.0002)。临床医生和简易肺功能检测中,传统发药模式组中完全控制的患儿比例、1、3和6个月分别为53%、66%和65%,相比药学服务组分别为70%(P=0.020),85%(P=0.026)和90%(P=0.005)。结论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开展药学服务,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病情,使哮喘得到较好的控制,这一服务模式可以长期开展,以此降低和控制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年龄小于或等于12岁的儿童病患儿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发生率和耐药性,以便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2005年1月-2006年5月临床分离的,患者年龄小于或等于12岁儿童147株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双纸片增效试验法按NCCLS2000年版标准检测出ESBLs株,分析其耐药性。结果27.2%(40/147)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结论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要充分了解菌株的耐药性,是否是产ESBLs菌株,对产ESBLs菌株应用亚胺培南、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3.
程志宏 《吉林医学》2010,31(12):1724-1724
摘要是文题的延伸,通过摘要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更具体的内容,引导读者去阅读。通过摘要可了解到文章的可读性如何。需要用第三人称去写。目前医学论文最常使用结构式摘要,由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分部组成。  相似文献   
4.
各种原因的发热均可使患儿的代谢增加,从而加重病情,选择安全、快速、有效的药物进行退热治疗,对于患病的儿童非常有必要。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根据患几年龄、病情、个体差异、对药物的依从性等全面考虑,恰当选择治疗药物、剂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紫杉醇-甘草酸纳米胶束(paclitaxel-loaded glycyrrhizic acid micelles)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口服生物利用度进行考察。方法:所制备纳米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计算;采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其粒径分布;以紫杉醇溶液作为对照组,考察纳米胶束口服给药后药动学的变化;采用在体in-situ肠封闭法考察不同肠道对紫杉醇的吸收差异。结果: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载紫杉醇-甘草酸纳米胶束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245.42±5.62) nm;药物胶束的包封率为90.22%±0.27% (n=3),载药量为7.90%±0.10%(n=3);与对照组相比,纳米胶束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约6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紫杉醇在空肠以及结肠上吸收的增加引起。结论:该方法所制备的纳米胶束制剂能有效提高紫杉醇口服生物利用度,发挥甘草酸药物载体的特点以及药用安全性的优点,该纳米胶束可作为紫杉醇新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小儿肺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小儿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是小儿肺炎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炎.支原体较一般细菌小,较病毒大,这种微生物由口、鼻的分泌物经空气传播,引起散发性或流行性的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冬春、夏秋之交[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查CMV-IgM阳性,结合临床对36名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6例患儿中肺感染97.2%,肝损害33.3%,两周后治愈好转率达97.0%,CMV-IgM阴转率58.2%.结论:巨细胞病毒症状性感染多见于1岁以下儿童,以肺、肝脏损害为多见,全身各脏器均可累及;更昔洛韦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化瘀祛斑片中芍药苷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片中芍药苷的含量。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一水-磷酸(20:80:0.1)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230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芍药苷在0.3964—3.5676m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RSD为1.51%(n=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化瘀祛斑片中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蒲地蓝口服液和干扰素门诊使用情况来评估蒲地蓝口服液在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门诊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患者随机分成蒲地蓝组和干扰素组。蒲地蓝组给予口服蒲地蓝口服液:0.3 ml/(kg·次),最大量10 ml/次,3次/d,疗程为5 d;干扰素组给予肌内注射重组人干扰素a1b 3~5万单位/(kg·d),疗程为5 d10观察两组患者退热天数、疱疹消退天数、使用退热药次数、治疗失败后转住院人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蒲地蓝组在退热天数、疱疹消退天数短于干扰素组(P〈0.05),使用退热药次数少于干扰素组(P〈0.05),治疗失败转住院患者少于干扰素组(P〈0.05)。蒲地蓝组有1例不良反应,干扰素组有2例不良反应(P〉0.05)。结论蒲地蓝口服液在门诊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程志宏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5):3906-3907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CP)和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58例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治疗组给予CP(唯嘉能)<1岁者0.5 g/d,≥1岁者1 g/d,对照组予FDP 250 mg.kg-1.d-1,静脉滴注,10天为1疗程。两组均于治疗1疗程后复查心肌酶谱、血肌钙蛋白I及心电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为84.6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对各种原因所致心肌损害的治疗均优于FDP,可作为有心肌损害患儿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