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 探讨Maspin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甲状腺癌组织和甲状腺良性组织中Maspin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相关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aspin蛋白在甲状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5%,而在甲状腺良性病变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均不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spin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P=0.024)、UICC分期(P=0.006)以及淋巴结转移(P=0.044)有关,但与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无关(P=0.142).甲状腺癌中Maspin与p53蛋白表达存在着负相关性(r=-0.606,P<0.001).结论 甲状腺癌中Maspin蛋白呈高表达且与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治疗甲状腺癌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局限期食管小细胞癌(SCEC)患者接受放化疗后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和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行放化疗治疗的38例局限期SCE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调强或三维适形放疗,放疗总剂量50~66 Gy,每日剂量1.8~2.0 Gy。放疗同步化疗(顺铂和依托泊苷)2周期以及序贯2周期。随访3年并分析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3年生存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3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4±4.6)月,中位生存时间25.2个月(9~41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5.12%和32.31%。其中18例(47.37%)患者出现3~4级粒细胞减少,16例(42.11%)患者出现3~4级血小板减少,12例(31.58%)患者出现3级贫血。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纵隔或胃周淋巴结转移为影响SCE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根治性放化疗对局限期SCEC患者的疗效可期,有无纵隔或胃周淋巴结转移是其预后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aspin蛋白在原发性胆管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及其与p53蛋白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胆管癌连同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胆管组织中Maspin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Maspin蛋白与p53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Maspin蛋白表达与胆管癌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而p53蛋白表达与胆管癌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有关(均P0.05),但胆管癌中Maspin蛋白与p5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0.329,P=0.144)。Maspin阳性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期长于阴性表达患者(χ~2=4.440,P=0.035),而p53阳性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期短于阴性表达患者(χ~2=8.231,P=0.004)。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aspin蛋白是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HR=0.094,95%CI=0.015~0.593,P=0.012)。结论:Maspin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但其减少或缺失可能与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53蛋白无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髓健脾汤防治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同期放化疗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共入组直肠癌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均行盆腔调强放疗(处方剂量:95%PTV=50Gy/25次,5次/周,周一至周五),联合同期化疗(卡培他滨片,825mg/m2,口服,每日2次,放疗日),共5周。治疗组从放化疗开始(研究起点)同时加服益髓健脾汤,疗程至放疗结束后30天(研究终点);对照组仅行同期放化疗。观察2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等情况。结果治疗组Ⅲ~Ⅳ级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无Ⅳ级泌尿、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研究终点时治疗组KPS评分稳定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56.67%),P0.05。结论益髓健脾汤能显著减少直肠癌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改善患者治疗后相关中医临床症状,延缓KPS评分下降趋势,提高患者治疗耐受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体部伽玛刀治疗头颈部腺样囊性癌多发肺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肺转移瘤患者共计137个病灶采用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刀治疗。单次治疗病灶2~10灶,中位数5灶。以50 %剂量线为处方剂量线,单次照射剂量3~5 Gy,中位数4 Gy,1次/ d,5次/周,10~16次。肿瘤边缘总剂量30~52 Gy,中位数40 Gy。结果 137个病灶中,完全缓解58灶(42.3 %),部分缓解64灶(46.7 %),稳定15灶(10.9 %),进展0灶,总有效率为89.1 %。治疗后1、2、3年局控率均为100.0 %。治疗后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 %、100.0 %、90.9 %、63.6 %、31.8 %。结论 体部伽玛刀治疗头颈部腺样囊腺癌多发肺转移瘤疗效较好,反应轻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八珍汤防治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住院行盆腔外照射,外照射结束后于门诊行内照射治疗。自接受外照射治疗开始当日起采用紫杉醇加顺铂方案(TP方案)行静脉同步全身化疗,28d为1个周期,连续化疗4个周期。治疗组从放化疗开始(研究起点)同时加服以八珍汤为主方的中药,直至全部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研究终点)。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骨髓抑制情况、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悬浮红细胞及重组人白介素-11(IL-11)使用量以及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等。结果:治疗组Ⅲ—Ⅳ级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使用剂量及悬浮红细胞输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终点时治疗组KPS评分分值及稳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终点时治疗组CD3+、CD4+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高于本组研究起点及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珍汤能够显著减少局部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延缓患者KPS评分下降趋势,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治疗耐受度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RCAS1/EBAG9与P53蛋白在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ICC组织及9例正常胆管组织中RCAS1/EBAG9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RCAS1/EBAG9与P53蛋白的表达与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RCAS1/EBAG9与P53蛋白在ICC组织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与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RCAS1/EBAG9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以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ICC中RCAS1/EBAG9与P53蛋白表达正相关(r=0.329,P=0.018)。RCAS1/EBAG9与P53蛋白阴性表达患者术后总生存期明显长于RCAS1/EBAG9与P5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χ~2=3.862,P=0.049;χ~2=4.977,P=0.026)。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RCAS1/EBAG9蛋白表达是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657,95%CI=1.111~12.040,P=0.033)。结论:RCAS1/EBAG9与P53蛋白在ICC组织中表达增加,并且与ICC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其中RCAS1/EBAG9可能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仿生电活性钛酸钡(BaTiO3,BTO)/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涂层钛植入材料促进骨结合性能的效果。方法首先将直径为2 mm、长度为5 mm的医用纯钛圆柱进行表面喷砂-酸蚀处理,然后将BaTiO3/P(VDF-TrFE)溶液均匀涂覆在钛柱表面。待烘干后对涂层表面进行电晕极化处理。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原子力显微镜、水接触角测量仪分别对材料表面形貌、元素组成、表面粗糙度和亲疏水性进行表征检测,PLLA涂层钛柱作为对照材料。选取实验兔4只,在双侧胫骨位置各制备3个间隔为1 cm的圆形缺损,在左侧胫骨植入PLLA涂层钛柱,右侧胫骨植入仿生电活性涂层钛柱,术后4周和12周分别取材进行硬组织的骨形态检测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理化性能表征检测显示,BaTiO3/P(VDF-TrFE)涂层和PLLA涂层均匀附着在钛柱表面,涂层厚度约50μm,且表面结构致密。电活性涂层可见钛酸钡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P(VDF-TrFE)基体内。两种涂层表面的粗糙度和水接触角无明显差异。电活性涂层具有稳定的压电性能,且压电常数接近生理量级。动物实验显示,术后4周,仿生电活性涂层材料表面和新骨结合紧密,涂层材料稳定无降解;而PLLA涂层材料表面由于材料有部分降解导致新骨结合较差,电活性涂层的骨结合率明显高于PLLA涂层。术后12周,两组的新骨成熟程度均增加,骨陷窝明显,仿生电活性涂层仍然保持稳定状态;而PLLA涂层进一步发生降解,和新骨结合程度弱于电活性涂层组。结论仿生电活性BaTiO3/P(VDF-TrFE)涂层钛可能作为一种具有促进骨整合功能的种植体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对食管癌皮下移植瘤放射增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食管癌ECA-10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单纯照射组、血府逐瘀汤组、联合组,每组6只。干预结束后剥除移植瘤并称量其质量,计算各组抑瘤率;然后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中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HIF-1α、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移植瘤中mTOR、HIF-1α、VEGFA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单纯照射组、血府逐瘀汤组瘤质量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瘤质量显著下降(P<0.01);与单纯照射组比较,联合组瘤体质量明显下降(P<0.05),该组抑瘤率达到57.37%;与模型组比较,单纯照射组、血府逐瘀汤组、联合组VEGFR2、p-mTOR、HIF-1α、VEGFA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单纯照射组、血府逐瘀汤组、联合组mTOR、HIF-1α,VEGFA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单纯照射组比较,联合组VEGFR2、p-mTOR、HIF-1α、VEGF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联合组mTOR、HIF-1α、VEGFA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以抑制食管癌ECA109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与放疗联用具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HIF-1α/VEGFA乏氧信号通路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