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定芦荟、苦参2种中草药对大肠埃希菌等5种常见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用MH(B)营养肉汤递倍稀释法,分别测定芦荟、苦参对5种常见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二者对5种常见细菌表现出不同抑菌作用,但芦荟的抑菌效果较好,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MRSA有较强抑菌作用,MIC均为15.625μg/ml。结论芦荟和苦参对5中常见细菌均产生抑制效果,芦荟的抑菌效果更加显著,可为临床治疗由这5种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中医药文化的作用、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增强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措施,即在校园中推广中医药文化,并加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查阅历代医方著作、本草典籍,对金匮肾气丸名称以及药物组成演变进行考证。考证发现:金匮肾气丸因出自《金匮要略》而得名,其组成应为八味。在元代时期有部分医家认为金匮肾气丸组成为六味,并将其与六味地黄丸等同,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明清时期有部分医家认为金匮肾气丸组成为十味,对现代制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经考证发现,现代十味药物组成的金匮肾气丸是由济生肾气丸演变而来,并非金匮肾气丸原方。所以现在《中药成方制剂》规定金匮肾气丸药物组成为十味并不合理。历代医方著作所载金匮肾气丸多以八味肾气丸、八味丸、桂附地黄丸等名称出现,其药物组成中“地黄”经历了“地黄→熟干地黄→熟地黄”的变化,“桂”经历了“桂→桂心→肉桂”的变化,体现了历代医家中药炮制技术以及中药材分部位用药认识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弓形虫SAG1-MIC8复合DNA基因疫苗对C57BL/6J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AG1、pcDNA3.1-MIC8和pcDNA3.1-SAG1-MIC8,并分别转染Hela细胞体外表达蛋白,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鉴定。将7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为PBS组、空质粒组、pcDNA3.1-SAG1组、pcDNA3.1-MIC8组和pcDNA3.1-SAG1-MIC8组,每2周肌注免疫(100μg/只)1次,共3次,于免疫前和初次免疫后13、27、41和55d采血分离血清。初次免疫后56d,每组小鼠中7只剖杀后分离脾细胞,另7只经腹膜感染弓形虫RH株速殖子(1×104/只),观察各组生存时间。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gG、IgG1、IgG2b和IgG2c水平,以及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放射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DNA3.1-SAG1、pcDNA3.1-MIC8和pcDNA3.1-SAG1-MIC8均能在Hela细胞表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34000、74000和109000。pcDNA3.1-SAG1-MIC8组初次免疫后41d和55d血清中IgG,末次血清中IgG2b、IgG2c和IFN-γ,以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各组的末次血清中IgG1和IL-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小鼠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后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4、7、7和10d,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弓形虫SAG1-MIC8复合DNA抗原较SAG1和MIC8单基因抗原有更好的免疫保护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将临床案例分析引入黑热病教学以提高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水平.方法从分析当前黑热病流行现状入手,建立病例库,融合应用PBL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加强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改革考核方法等.结果在黑热病教学活动中引入临床案例分析的PBL教学,增强了学生兴趣,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评价等级优(90~100分)、良(80~89分)、中(60~79分)、差(<60分)所占比例分别为89.3%,7.04%,3.0%,0.66%.学生对引入临床案例分析的黑热病教学实践课的教学质量评价总体较好.结论临床病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成骨细胞分化能力。BMSCs成骨分化能力减弱易导致骨质疏松等多种骨相关疾病。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补肾中药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药物,具有调控BMSCs成骨分化作用。腺苷N6位甲基化修饰(m6A)是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后修饰,是BMSCs成骨分化的关键因素。探讨m6A动态修饰与BMSCs成骨分化的关系,分析补肾中药调控m6A修饰的可能作用及靶点,能够为补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提供新靶点,为中医肾藏象理论的科学阐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40~160 nm的细胞外囊泡,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功能性组分miRNA可通过调控骨形成、骨吸收进程,影响血管生成,调节骨免疫等方式,参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相关外泌体miRNA有关。本文就外泌体miRNA在骨重建中的作用及中药通过调节外泌体miRNA作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六味地黄丸联合密固达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2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59~85岁,平均(72.0±6.5)岁;对照组66例,男性31例,女性35例,年龄62~82岁,平均(73.0±8.2)岁。对照组给予密固达治疗,观察组给予密固达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用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有效率评价。在用药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骨密度(BMD),同时检测血清学指标钙(Ca)、总25(OH)维生素D3(VITD-T)、骨钙素(OC)、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素(PTH)、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和总Ⅰ型胶原氨基延长肽(T-P1NP),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比较两组用药效果。结果 用药前两组患者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6个月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显著降低(P<0.01),JOA评分显著升高(P<0.01);腰椎、髋关节BMD、Ca、VITD-T、OC、ALP、PT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β-CTX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患者T-P1NP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3%(53/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49/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47,P<0.05);观察组BMD、Ca、VITD-T、OC、PT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P1NP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1);JOA评分明显升高(P<0.05);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密固达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较为突出,并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金匮肾气丸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温补肾阳,以生髓壮骨"中医理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卵巢切除法复制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金匮肾气丸高、低剂量组、雌二醇组,同时设置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给药3月后处死取材,计算子宫系数; HE染色观察子宫的病理变化; Micro-CT检测大鼠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血糖、血脂及钙磷的变化; 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LP、IL-6及OPG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骨密度显著下降(P0.05),骨微结构破坏明显;与模型组相比,金匮肾气丸低剂量组大鼠骨密度得到了有效提高、骨微结构获得改善,血糖、血脂水平降低,血清中钙磷的含量明显提高,血清中ALP、IL-6含量降低,OPG含量升高。结论金匮肾气丸能够提高去卵巢大鼠的骨量,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ALP、IL-6,提高OPG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