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MRI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骨母细胞瘤9例,良性5例,恶性4例,全部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MRI主要表现: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瘤内有钙化和骨化(5/9),囊变(6/9)及少量出血(2/9),线样低信号间隔(7/9)并可强化(3/7);瘤周有低信号的骨性包壳(9例);增强扫描肿瘤多明显强化.当肿瘤形态不规则,瘤内散在坏死和出血灶,不均匀强化,伴有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时,提示恶性可能.结论MRI有助于骨母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并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验室常用的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有效转染方法及最佳转染参数。方法通过脂质体法和电穿孔法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质粒( pGFP-N3)导入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中,24 h后观察并比较细胞的存活率及瞬转效率,确定最佳转染参数。结果常规脂质体法BXPC-3细胞瞬转阳性率为1.36%,细胞存活率为87.45%;而电穿孔法在电压120 V电击时程70μs条件下,BXPC-3细胞瞬转阳性率为54.78%,细胞存活率为64.01%,2种转染方法的瞬转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染BXPC-3细胞,电穿孔法可取得比常规脂质体法更高的转染效率。通过条件的优化,电穿孔法可以用于某些脂质体法难以有效转染的细胞株。  相似文献   
3.
双侧同时减压治疗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减压治疗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的疗效。方法我院1996年6~月2003年12月采用双侧同时减压治疗和传统手术方式行双侧开颅减压手术治疗99例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的患者。结果双侧同时减压治疗35例,存活23例(66.7%),其中良好(Jennet鄄Ⅴ级)9例(24.2%),轻残(Ⅳ级)8例(24.2%),重残或植物生存者(Ⅲ+Ⅱ级)6例(18.2%);死亡(Ⅰ级)12例(33.3%)。传统手术方式治疗64例,生存良好(V级)8例(12.5%)和轻残(Ⅳ级)10例(16.1%),重残或植物生存者(Ⅲ+Ⅱ级)13例(20.3%);死亡(Ⅰ级)33例(51.6%)。两组疗效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侧同时减压可明显提高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的治愈好转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防己生物碱类活性成分逆转乳腺癌阿霉素耐药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对防己生物碱类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在线预测防己生物碱类活性成分潜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疾病靶点,取交集构建“成分-靶点”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然后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对预测的防己生物碱类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验证防己生物碱类活性成分抗肿瘤活性,采用CCK-8实验检测防己生物碱类活性成分对乳腺癌MCF-7、MCF-7/AD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检测防己生物碱类活性成分对MCF-7、MCF-7/ADR细胞形态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防己生物碱类活性成分对MCF-7、MCF-7/ADR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  相似文献   
5.
大鼠立体定向垂体切除术及生物学特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立体定向方法切除大鼠垂体并与传统咽旁入路显微手术做比较,观察术后大鼠生物学特征的变化。方法利用垂体切除仪行立体定向大鼠垂体切除,观察手术及术后生存情况并与显微手术组做比较,测定垂体切除后每天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尿量及尿比重。结果垂体切除术后1个月立体定向组存活要优于显微手术组(86.7%和71.7%,P<0.05),动物死亡主要发生在术后2周内。立体定向组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均少于显微手术组(P<0.01),但垂体全切除率略低(P<0.05)。术后动物体重和进食量均有下降,术后6 d体重下降最多达14%。立体定向组术后每天饮水量和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饮水量为73.9 mL和30.9 mL,P<0.01;尿量为59.7 mL儿和14.7 mL,P<0.01);尿比重明显低于对照组(1.015和1.036,P<0.01)。结论立体定向法易于显微手术,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立体定向方法建立大鼠去垂体模型,垂体切除改变了大鼠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患者高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发热原因及处理方法,并比较中、重度脑外伤发热的差异。结果:肺部感染发热15例(30.6%,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9例,占18.4%),术区(伤口、颅内)感染发热3例(6.1%),深静脉置管感染1例(2.0%),脱水热13例(26.5%),中枢性高热17例(34.7%)。治疗包括给予各种退热药、补充血容量、广谱抗生素、亚低温等综合治疗。35例发热好转,14例呈植物生存或死亡。重度脑外伤高热以中枢型高热为主。结论:脑外伤后高热病因有感染、中枢性、脱水热3种,不同病因应用不同治疗,以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治疗小脑萎缩(Cerebellar atrophy,CA)的临床疗效.方法 健康新生儿脐带中分离MSCs,连续体外扩增,采用鞘内注射(2.5×1075 mL)结合静脉滴注(7.5×107100 mL)的方法,治疗57例小脑萎缩患者,每次治疗剂量为1.0× 108个细胞.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治疗3个月后有效率为72.0%,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79.0%,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应用hUMSCs治疗小脑萎缩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交通性皮瓣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交通性皮瓣下积液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腰大池-腹腔(lumboperitoneal,L—P)分流术。CT检查皮瓣下积液最大层面厚度为(38.52±6.09)mm。GCS评分(6.73±2.37)。结果术后13例病人皮瓣下积液最大层面厚度为(3.94±2.70)mm,小于分流前积液厚度(P〈0.05);GCS评分(9.09±2.95),明显高于分流前评分(P〈0.05)。随访13例,时间1—12个月。11例意识障碍病人中。意识恢复正常3例,好转6例,无变化2例;7例瘫痪病人中,肌力明显提高4例,无变化3例;3例呕吐病人症状好转。术后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L—P分流治疗外伤性去骨瓣减压术后交通性皮瓣下积液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侧额颞部对冲伤手术方式。方法 我院 1996年 6月 -2 0 0 3年 6月采用改进的术式行双侧开颅减压手术治疗 3 2例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的患者。结果 经改进的术式治疗 3 2例 ,存活 2 1例 ( 65 .6%) ,其中良好 (Ⅴ ) 7例 ( 3 3 .3 %) ,轻残 (Ⅳ ) 8例 ( 3 8.1%) ,重残或植物生存者 (Ⅲ Ⅱ ) 6例 ( 2 8.6%) ,死亡 (Ⅰ ) 11例 ( 3 4.4%)。结论 改进的手术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人血免疫球蛋白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6例川崎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人血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嘧达莫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致炎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抗血小板聚集因子[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3+、CD4+/CD8+)、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CRP、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PLT、WBC、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CD4+、CD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