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草乌提取物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透皮速率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测定草乌提取物中乌头碱、新乌头碱的透皮速率。方法: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收集草乌提取物的透皮接受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乌头碱、新乌头碱的透皮速率。结果:在促透剂氮酮和丙二醇各为4%的条件下,浓度为600mg/ml的草乌提取物中乌头碱、新乌头碱24h的累积渗透量分别为165.819和487.747μg/cm2;透皮速率常数分别为18.391和78.805μg·cm-2·h-1。结论:草乌提取物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在氮酮和丙二醇的促透作用下能较好地透过大鼠皮肤,透皮吸收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周期运动过程中桡动脉横切面轴心到皮肤距离的动态变化与脉位的关系.方法:应用新型中医取脉装置,同步采集39例不同脉位病人和20例平人关部脉的压力脉图、心电信号和桡动脉横截面动态超声图像,在MATLAB 7.0.1软件对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观察周期运动中不同脉位脉象的桡动脉横切面轴心与皮肤之间距离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脉位脉象的桡动脉横切面轴心与皮肤距离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距离变化率[(最大值-最小值),心动周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桡动脉横切面轴心与皮肤距离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距离变化率可以作为判别脉位的一个参数.  相似文献   
3.
基于影像学技术的脉位属性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现代影像学方法,即时、直观、定量研究脉位属性的形成机制。方法选择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健康青年,采用成熟的脉位浮变、沉变无创造模方法,应用NX-8型可视化脉动信息采集分析仪、Magnetom 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SONOS-1000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寸口桡动脉血管运动状态、血流动力学及整体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结果脉位浮变时寸口桡动脉明显扩张,其横截面的直径和面积均明显增大,轴心位移增大,管上组织厚度变薄;桡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减小;心率加快,平均动脉压、脉压减小。脉位沉变时寸口桡动脉横截面的直径和面积均减小,轴心位移减小,管上组织厚度增大,桡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舒张期血流峰值均显著减小,阻力指数明显增大;平均动脉压、总外周阻力升高,脉压、每搏输出量减少,心指数下降。结论脉位的形成与心脏泵血量、血管张力及外周阻力、脉管系统的血液充盈、切脉局部血管的管径及横截面积、轴心位移幅度、管上组织厚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脉诊“位、数、形、势”4种基本属性的数字化的过程中,脉势特征的提取是个难点。基于超声技术,同步采集桡动脉超声图像与压力信息,从紧张度、流利度、力度3个角度对超声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可视化的脉势研究方法,可有效解决单一压力脉图分析脉势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所引起的心脏节律的异常.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AD)基本作用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变其电生理特征而起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MRI与B超的影像学方法获取脉"形"属性特征, 并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采用成熟的脉浮变、沉变、滑变及芤变造模方法,应用NX-8型可视化脉诊信息采集分析仪及 Magnetom 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观察寸口桡动脉血管运动,测定反映脉"形"属性的相关指标。结果:MRI与B超均可获得可视化脉动信息影像,且在脉诊信息有效获取价值上二者无明显区别。脉位浮变、滑变和芤变时,寸口桡动脉明显扩张,其横截面的直径和面积均明显增大,均呈现脉形属性偏宽的改变。而脉位沉变时,血管口径、面积均减小;呈现脉形属性偏窄的改变。结论:可利用成熟的B型超声技术采集中医寸口桡动脉的血管运动信息以获取脉"形"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常条件下,发自窦房结的冲动依次激发心肌产生动作电位(Activity potential,AP)而使整个心脏出现正常节律性搏动。每一AP末期常有一徐缓的除极化波,它随膜电位的恢复而消失。但在某些情况下,该除极可增大或形成几个除极波,称延迟后除极(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s,DADs)或震荡后电位(oscillatory afterpotential,OAP)该电位增高达一定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AD)基本作用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变其电生理特征而起抗心律失常作用.然而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结果表明,由于AAD作用机制的特点,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型的AAD,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即在服用治疗量或亚治疗量AAD的治疗过程中,可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者诱发新的心律失常.该作用是AAD引起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1,2] .AAD引起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及缓慢型心律失常三类.临床上以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最为重要.VT又以QT间期延长 (Long QT, LQT)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TdP)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中医取脉装置,该仪器探头由B型超声仪与压力传感器耦合,仪器还包括光电容积传感器、心电传感器,采集的多维信号经计算机数据处理后,得到复合的含有脉象的信息,以利于脉诊客观化。方法:对该装置采集的桡动脉运动变化数据,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应用仪器探测正常寸口桡动脉的声像图,测量其远桡骨小头处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内径、血管运动的变化, 与彩色多普勒成像结果进行比较,可靠性强。不同时段图象分析,其稳定性好。结论:新型中医取脉装置,操作简便,提供更丰富的信息量,可靠性及稳定性好,可以实时直观观察寸口桡动脉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MRI与B超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获取可视化脉动信息,并进行比较。方法:应用MRI与B超影像学技术,获取正常人及脉诊模型的可视化脉动信息。结果:MRI与B超均可获得可视化脉动信息影像,MRI费用昂贵、成像速度慢,B超方便、快捷,且获得数据已足可进行研究分析应用;结论:可基于B超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新型脉诊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