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很多小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素材,写出的内容往往不尽如人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很多语文教师固守成规,以考点为重点,将阅读与写作分开教学,小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写作的练习也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十分不利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3.
患者,女,42岁,2007年11月23日收入院。患者腹痛、明显消瘦、白带量多、色黄、有臭味,伴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纳差,有时发热(最高38.3℃),节育环避孕10余年。查体:消瘦、中度贫血貌。妇检:阴道有中量黄色分泌物,有异味,下腹部触及一巨大包块,上缘平脐,形态不规则,质硬,固定,有压痛、无反跳痛,骶韧带未触及异常结节样增生,肛门指诊无异常。B超示子宫5.8cm×4.8cm×4.7cm大,子宫上方有-10.7cm×10.6cm×6.8cm巨大囊性包块,内呈蜂窝样液性暗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1例第三梭菌血流感染患者并复习文献,提示在临床诊治中第三梭菌也是血流感染的致病菌。方法 介绍1例在胰腺癌术后化疗期间出现第三梭菌血流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好转的老年女性患者。并以“第三芽胞梭菌”“第三梭菌”“Clostridium tertium”为关键词,检索1963—2022年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相关文献,筛选并总结分析第三梭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例68岁女性患者以腹泻伴发热为主要表现,血培养为第三梭菌,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好转。复习文献并结合此例患者共35例,男性20例,年龄范围为1日龄至82岁。原发感染部位以腹腔(25.7%,9例)、肠道(25.7%,9例)为主。20例(57.1%)患者血常规提示存在粒细胞减少。13例(37.1%)患者血培养结果示合并其他细菌。第三梭菌感染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33例(94.3%)患者血流感染治愈。结论 第三梭菌血流感染较为少见,危险因素以肠道黏膜损伤为主,临床需加深对该菌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快速检测、鉴定鸭沙门菌,避免血清型误判,提高鸭沙门菌暴发应对能力,建立一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方法。方法随机挑选60株鸭沙门菌及238株肠道常见病原菌代表菌株,针对鸭沙门菌血清型特异基因AW58_15605设计引物并建立qPCR检测体系,通过纯菌菌株、模拟粪便样本及临床样本评价该体系的特异度、灵敏度及检测下限。结果60株鸭沙门菌株及临床感染的50份样本扩增结果均为阳性,而对鸭沙门菌血清型以外的其他沙门菌及肠道菌的扩增均为阴性。 对鸭沙门菌纯菌DNA的最低检测下限为8拷贝/反应。 粪便模拟样本检测中,增菌后qPCR检测下限达59.10 cfu/g,明显低于分离培养及增菌前。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特异基因的鸭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特异度高、灵敏度高的特点,建议在应急情况下优先选择qPCR用于沙门菌暴发筛查、鉴别及诊断由其引起的腹泻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段瑶  李杰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2019,34(4):296-302
目的了解2006 — 2016年我国畜禽动物来源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耐药特征,完善我国动物源性沙门菌耐药数据,为多重耐药沙门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传统血清凝集试验,对主要来源于鸡、猪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所有实验菌株对16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2017版进行药敏结果判读。结果2006 — 2016年776株沙门菌分为49种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31.57%)、德尔卑沙门菌(17.53%)和鼠伤寒沙门菌(14.82%)为主。 猪和鸡源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分别为德尔卑沙门菌(39.15%)和肠炎沙门菌(51.62%)。 沙门菌对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和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73.32%、70.88%、69.59%;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10.70%;对三代头孢的敏感性较高,达92.00%以上。 菌株多重耐药率达63.40%,鼠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率最高(90.44%),次之为德尔卑沙门菌(63.24%)和肠炎沙门菌(58.78%)。结论我国主要畜禽动物源性沙门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株对多数药物的耐药水平呈上升趋势,需密切关注并实时监测耐药性的变迁、播散及其对环境、人群的潜在威胁,同时加强养殖业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监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表皮葡萄球菌是一种常引起院内感染的革兰阳性氏条件致病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其耐药性逐渐增高,药物再利用已成为难治性耐药菌感染治疗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拟探讨抗病毒性肝炎药物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检测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采用结晶紫染色检测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SYTO9/PI双荧光染色检测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内活菌的杀菌作用;棋盘稀释实验检测西咪匹韦联用庆大霉素的抗菌活性,并通过绘制时间-抑菌曲线进一步验证其协同抗菌活性。结果: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对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的MIC和MBC分别为2~16μg/mL和4~32μg/mL。SYTO9/PI荧光染色进一步证明西咪匹韦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4μg/mL的西咪匹韦可显著减少表皮葡萄球菌盖玻片上生物膜的形成并破坏生物膜的正常结构。MIC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类药物匹莫齐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匹莫齐特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通过96孔细胞培养板构建生物膜,利用比浊法检测匹莫齐特的抗生物膜活性,进一步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SYTO9/PI染色观察匹莫齐特对生物膜的作用。采用棋盘稀释法检测匹莫齐特与抗菌药物联合抗菌效果,CCK-8试剂盒检测匹莫齐特的细胞毒性。构建皮肤脓肿模型,检测匹莫齐特的体内抗菌活性及毒性。结果 匹莫齐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抑菌活性,其MIC为8~16μg/mL,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并分散已形成的生物膜。匹莫齐特与多西环素联合,体外具有协同抗菌效果,其协同抑菌指数为0.5;体内能显著降低小鼠脓肿组织中的细菌载量,使活菌量从(8.25±0.13)对数值CFU/脓肿减少到(3.31±0.81)对数值CFU/脓肿(q=3.74,P<0.05);匹莫齐特的细胞毒性极低,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64μg/mL。结论 匹莫齐特毒性低且具有明显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有望成为一种精神病患者合并局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2—201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例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均进行随访。所有病理标本均进行免疫组化测定。结果:4例患者中1例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b1期,1例为Ⅱa期,2例为Ⅲa期。免疫组化检测:4例患者抗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HMB45)、S-100均为阳性,3例Vimetin阳性,2例Melan-A阳性。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例辅以术后化疗,1例辅以术后放疗。3例患者因术后复发及转移分别存活6,25,40个月后死亡,1例患者术后随访34个月,至今仍无瘤存活。结论: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确诊需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且排除全身其他部位黑色素瘤,临床采用FIGO分期,治疗规范尚未确立,目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不同阶段的患者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方法197例入选者根据糖耐量分3组:正常糖耐量(NGT)组104例,糖耐量受损(IGT)组49例,糖尿病(DM)组44例。所有入选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NGT组相比,IGT组和DM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明显增加(P<0.05),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E/A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糖代谢紊乱早期的患者左心结构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而左心舒张功能已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