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测定亳菊花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研究亳菊花中β-葡萄糖苷酶的基本酶学性质。方法 采用对硝基苯酚-β-D葡萄糖苷(4-nitrophenyl-β-D-glucopyranoside,pNPG)法考察亳菊花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的最佳条件及其酶学性质。结果 当0.2 mL酶液、20 mmol/L pNPG 0.2 mL、0.6 mL pH值为4.0的柠檬酸-柠檬酸三钠缓冲液在温度为50 ℃的水浴中反应45 min时,酶活性最高。在此条件下对亳菊花的粗酶液中β-葡萄糖苷酶的基本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酶在30~50 ℃时,随着温度升高,酶活力有上升趋势,其热稳定性较好;pH值在3.2~5.4之间时,相对酶活性均在80%以上;酶在4 ℃下的保存稳定性较好。结论 本研究所测定的亳菊花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最佳条件及酶学性质可为亳菊花炮制原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灿  谢晓婷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曹勇  朱月健 《中草药》2019,50(15):3569-3574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的HPLC指纹图谱,以期为不同产地甘草品控及甘草提取加工方法提供借鉴。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10批不同产地甘草药材的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指纹图谱,并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建立了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指纹图谱,其中水提液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共有峰,并指认出6种成分,10批甘草的相似度在0.030~0.999,醇提液指纹图谱确定了60个共有峰,并指认出7种成分,10批甘草的相似度均大于0.85。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能够很好地将不同地区的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予以分类,提示产地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自然因素对甘草的内在品质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结论建立了稳定可靠的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HPLC指纹图谱评价方法,为甘草质量标准研究及提取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为临床用药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环氧醚型和异环双烯型皂苷为中药柴胡中的两类主要皂苷成分,但由于其紫外光谱存在差异,目前缺少针对2类皂苷成分同时进行定量的测定方法。为此,该文建立一种同时测定中药柴胡中环氧醚型(柴胡皂苷a,c,d)和异环双烯型(柴胡皂苷b_1,b_2)5种皂苷成分含量的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Welch Topsil~-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水(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1,检测波长分别为:208 nm(柴胡皂苷a,c,d)、254 nm(柴胡皂苷b_1,b_2)。结果表明5种柴胡皂苷分离度良好,线性范围分别为:9.70~1 935.00(r=0.999 4),8.20~1 380.00(r=0.999 3),6.90~1 640.00(r=0.999 0),5.25~630.00(r=0.999 4),5.15~618.00 mg·L~(-1)(r=0.999 5),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7%~100.2%,RSD均小于3%(n=6)。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中药柴胡中5种柴胡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蒸汽、水煮杀青方式与生晒对于连翘中连翘苷、连翘酯苷A含量的影响,为产地加工和药材质量控制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山西陵川和河南辉县采集的10份样品分别进行检测,以R软件对不同炮制组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生晒组连翘苷含量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外,其余各组均合格;蒸汽、水煮组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生晒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连翘产地加工可以水煮杀青作为蒸制加工的替代方式,生晒致使有效成分含量大幅降低而严重影响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及软化切制方法对板蓝根中(R,S)-告伊春含量的影响,从而建立提升黑龙江产板蓝根质量的加工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板蓝根中(R,S)-告伊春含量进行测定,比较晒干与烘干板蓝根药材的(R,S)-告伊春含量差异,比较不同投料形式板蓝根颗粒和饮片中(R,S)-告伊春含量差异。结果 60 ℃烘干后的板蓝根药材中(R,S)-告伊春含量高于晒干的板蓝根药材,且能明显缩短板蓝根药材的产地干燥时间;经软化切制的板蓝根饮片中(R,S)-告伊春含量明显高于板蓝根粗颗粒。结论 在板蓝根产地加工过程中,可用烘干法代替晒干法;以板蓝根药材作为中成药投料,建议采用软化切制后的板蓝根饮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选知母Anemarrhenae Rhizoma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为实现知母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法对一体化加工工艺中鲜药的烘制温度、切制时药材含水量、切片厚度、饮片烘干温度4个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以知母中指标性成分知母皂苷B-Ⅱ、芒果苷含量及饮片外观性状为考察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优选知母产地加工工艺。以酵母致热大鼠模型体温变化为指标,比较2种工艺所得饮片的解热作用;以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糖值、胰岛素含量、糖化血清蛋白含量为指标,比较2种工艺所得饮片的降糖作用。结果知母于50℃条件烘制11 h(药材含水量45%~50%),于滚筒中撞去毛,脱毛时间30 min,切4 mm厚片,于50℃条件下烘干为最佳加工工艺;一体化工艺饮片指标性成分含量及降糖作用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传统工艺饮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解热作用略优于传统饮片。结论本实验所优选的知母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切实可行,适合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牡丹皮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安徽省铜陵地区栽培的"凤丹"根皮加工而成的药材牡丹皮被誉为道地药材,药用活性成分丰富多样,但目前尚不清楚"凤丹"药用部位次生代谢过程中活性物质合成的遗传学基础。研究采用Illumina Hi 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五年生"凤丹"根皮转录组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de novo拼接和功能注释,测序后获得72 997条unigene。进一步利用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源比对,其中41 139条unigene被Nr数据库成功注释,34 952条unigene能被GO数据库成功注释,20 016条unigene被KEGG数据库成功舒注释,共涉及到5个大类、34个种类、352条代谢通路;在次生物质合成与代谢途径中,其中苯丙素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骨架合成、各种类型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以及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unigene分别有214,104,152,55,36个;不同产地样本间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性比较显示不同产地样本间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在72 997条unigene中共检测到9 939个SSR序列,其中二核苷酸重复的SSR标记占20.75%。研究的结果不仅为挖掘"凤丹"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关键基因提供了基础数据信息,也为药用牡丹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分子标记开发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解决马鞭草本草与现代记载的差异,梳理马鞭草的本草源流,优选优质药材。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古代本草,对马鞭草进行本草考证。结果对各古本草中对于马鞭草记载的不同点进行对比,表明马鞭草在名称来源、植物形态、功效、毒性及药用部位在古本草上的记载与现代记载存在不同。结论通过对马鞭草的正本清源以及正确使用的确定,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马鞭草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建立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HPLC特征图谱对白芍生产过程的共有峰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质量传递过程筛选白芍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采集10批白芍鲜药材,制备为药材、饮片和标准汤剂,采用HPLC建立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分析初步确定的指标成分在药材-饮片-标准汤剂过程的含量及转移率,探究白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传递规律,综合筛选白芍Q-Marker。结果 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的共有峰有9个,组内相似度较高,OPLS-DA结果显示,9号共有峰不能稳定传递;白芍药材-饮片传递过程中,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8种成分转移率大于70%,可以传递稳定;饮片-标准汤剂传递过程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及其苷类成分含量稳定且转移率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高效、精准且稳定的茯苓多糖及茯苓酸的定量分析方法,并测定大别山区采集的仿野生栽培茯苓样品中茯苓多糖及茯苓酸的含量。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仿野生栽培茯苓样品中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仿野生栽培茯苓样品中茯苓酸的含量。结果大别山区野生环境中采集的6个仿野生栽培茯苓样品中5号样品茯苓多糖的含量最高,达到4.186%;4号样品中的茯苓酸含量最高,达到0.818%。结论建立的茯苓多糖和茯苓酸的分析方法高效、精准且稳定可靠,测定结果对于大别山区茯苓菌种的选育扩繁以及仿野生栽培药材的种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