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连及其主要成分小檗碱(黄连素)对延缓衰老和治疗衰老性疾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对于其组方运用及起效机制关注不足,据中医配方理论,黄连为君药的组方可通过配伍增强药效,使补虚泻实更为得当。通过系统回顾黄连组方在抗衰老及衰老性疾病方面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黄连温胆汤、泻心汤、黄连阿胶汤等组方在疾病早期治疗优势较为显著,但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参考文献34篇。  相似文献   
2.
炎症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有效的抗炎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针刺抗炎治疗历史已久,并为大家所共识,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对炎症进行了初步概述,并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抗炎途径、胆碱能抗炎途径及抗炎过程中主要的分子信号转导途径这些方面对针刺抗炎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针刺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由针刺造成的穴位局部炎症小网络启动机体整体调节的大网络,从而达到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证实有效的早期溶栓治疗受严苛的时间窗限制。缺血损伤诱导细胞级联反应过程复杂、进展快,针对单一病理因素的治疗不足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患者恢复程度有限,因此增强机体内源性自我保护能力是必需的。针刺可以通过激发人体自身正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且经临床验证治疗脑卒中有效。诸多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增强脑内源性保护通路,即通过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调控途径,以减少氧化应激、抑制兴奋性毒性、炎症及凋亡以保护神经元;促进小胶质细胞抗炎作用,以减少自身免疫反应;调节血管或血脑屏障以恢复血流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回顾针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实验证据,以期揭示针刺可能的内源性神经保护增效机制,为针刺治疗卒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软骨损伤是骨关节炎(OA)进行性发展的关键病理机制。减缓软骨损伤,加速软骨修复是治疗OA的有效策略。针灸广泛用于OA的治疗,具有软骨保护作用。本文从软骨细胞稳态、细胞外基质代谢以及OA微环境3个方面,就针灸抑制软骨损伤的机制进行综述,并提出线粒体内源性途径及外泌体工程作为针灸治疗OA的研究方向,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大脑初级体感皮层(S1)脑区趋化因子CXC配体1(CXCL1)及趋化因子CXC受体2(CXCR2)参与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针刺镇痛的神经-免疫学机制。方法:将热痛阈值相对稳定的BALB/c小鼠足底注射0.05 mL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佐剂性关节炎(AIA)模型后,随机分为单纯荧光组和荧光标记CXCL1组,每组2只。荧光标记CXCL1组小鼠尾静脉注射AF750荧光标记CXCL1重组蛋白,并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观察荧光及荧光标记CXCL1在AIA小鼠体内的主要富集脏器及脑的荧光富集情况。另取热痛阈值相对稳定的Wistar大鼠,右足底注射0.1 mL CFA建立AIA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2只,取12只Wistar大鼠右足底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作为盐水组。针刺组大鼠针刺“足三里”1次/d,针刺持续7 d,治疗结束后采用热痛仪测量大鼠右侧足底热缩足潜伏期即热痛阈值;利用ELISA、免疫荧光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文献报道的可能表达CXCR2及阿片肽受体的多个疼痛相关脑区CXCL1蛋白含量及S1脑区CXCL1阳性细胞数与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反应,适度的炎症反应可以保护机体,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则会引起炎性痛,给患者造成伤害,如何安全有效地减轻炎性痛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针刺作为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手段,拥有显著的抗炎镇痛疗效,同时兼具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自主神经介导了针刺的抗炎效应,针刺通过调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性,影响儿茶酚胺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释放,影响神经递质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影响炎症反应;针刺也能够影响镇痛物质的水平及其受体表达,镇痛物质不仅参与疼痛信息的产生及传递过程,也可以调控免疫细胞的活化,影响促炎介质的水平。神经、免疫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参与了炎性痛的产生过程,针刺通过外周神经免疫互作发挥抗炎镇痛效应,在临床上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减轻炎性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早期使用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出血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早期使用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出血(ICH)神经功能缺损和炎症介质IL-6(白细胞介素-6)、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三七总皂苷组,采用胶原酶注射尾状核法制作脑出血模型,观察ZeaLonga评分和脑出血死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血肿周围IL-6和MMP-9的表达。结果:三七总皂苷组造模5d时ZeaLonga评分优于模型组(P<0.05),造模24h和5d的减分值亦优于模型组(P<0.01),且未增加脑出血死亡率;模型组48h和7d时脑组织IL-6和MMP-9明显升高,三七总皂苷用药7d可下调IL-6(P<0.05)和MMP-9(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减轻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抑制IL-6和MMP-9的释放以改善神经元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平台和手段。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用的动物模型有佐剂性关节炎(AIA)和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该文从病因学、制备方法、发病特点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对这两种动物模型进行比较,发现CIA模型病理机制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IA模型则主要表现为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因此,AIA适用于T细胞分子机制和疗法的研究,而CIA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和体液免疫机制研究,该模型的免疫学特征与人类更为相似。该文基于两种模型各自的优缺点,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模型,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进而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病症,目前西药治疗无特效药,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疗效,且优于胃肠动力药。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表明,针灸具有调节胃肠动力、胃肠激素以及保护胃肠屏障完整性等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检索近5年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治疗FD的相关文献,整理并探索其规律,发现其中自主神经系统是介导针灸治疗FD的重要科学机制:针刺可能通过刺激穴区躯体传入感觉神经元及其受体,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多个核团(包括孤束核、迷走神经背运动核、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及下丘脑室旁核等)以及脊髓反射中枢,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失衡,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及胃肠激素以调节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10.
探索针刺参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及并发脓毒症的科学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引发的炎性反应是NCP患者最为重要的病理基础,特别是后期危重患者多并发脓毒症而死亡。系统检索、查阅古今中外针刺抗炎相关文献,发现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及循证依据显示针刺抗炎作用显著,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迷走神经胆碱能、多巴胺能等多条抗炎通路参与抗脓毒症,这些年部分研究也发现针刺可改善脓毒症后期的免疫抑制状态,联合针刺疗法干预脓毒症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积累了一定的临床证据。故我们建议NCP患者可采用针刺疗法调节炎性反应,早期干预可调节免疫,抑制炎性反应,减轻"炎性反应因子风暴"危险,后期针刺治疗,可改善脓毒症的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