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6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常见病。我院3a来收治该病患者24例,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 1 0例经静脉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ICD的治疗效果。男 6例、女 4例 ,年龄 5 6.9± 1 3.3( 30~ 70 )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 6例、心肌病 3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 1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 /和心室颤动。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 2 9.3± 2 0 .4( 8~ 64)个月 ,7例患者分别接受了抗心动过速起搏、电转复及电除颤治疗。 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 ,ICD给予误治疗。 1例患者术后 3年发生电极断裂。结论 :常规进行随访和设定合适的诊断和治疗参数 ,对保证ICD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典型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治疗经验。方法56例因反复心悸的住院患者,男性3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4.2±6.2)岁。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记录阵发心房扑动34例,持续心房扑动22例,口服胺碘酮治疗效果差。全部病例常规取右股静脉途径插入20极环状Halo电极记录心房激动顺序,4极电极送至冠状窦供起搏标测使用。结果全部手术成功。其中36例心房扑动于射频发放过程中终止,20例于窦性心律下放电消融。所有病例于消融结束后分别起搏冠状窦近端和低位右心房,证实峡部双相传导阻滞作为消融终点,即刻成功率100%。平均随访(6±2.6)个月,3例于术后2个月复发,复发率5.4%,经再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结论以温控射频导管不间断放电线性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疗效肯定,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动态心电图(Hoher)记录的心电图比较,检验携带式远程实时心电检洲仪(AKM—N1型,简称心电检测仪)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11月存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和门诊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病患者36例,其中男性2l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3.0±14.8)岁。所有人选患者同时行心电检测仪和Holier监测,比刈’两行同步记录的心电蚓数据(包括P波时限、PR间期、QRS波群时限、QT间期、RR间期、有无伪差与干扰、有无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类,型)足否一致。两组分别选取相同时间点比对上述参数,包括记录的第10分钟、第20分钟、第30分钟、筇40分钟和第50分钟开始的30S心电数据,以及在受试者心脏不适或临床医生指示的情情下,2次同步按压两者的“捕捉键”进行心电捕捉的30S记录。结果36例入选患者有29例检测到心律失常。两种榆测方法得到的不同时间的P波时限、QRS波群时限、PR间期、QTM期与RR间期无差异,两种方法检出心律失常的情况高度关联(P〈0.001),检出心律失常的比例无差异(P=1.0)。两种检测方法出现伪差与干扰的比例无差别,但出现伪差与干扰情况的关联性不肯定。临床试验过程无不良反应。结论携带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AKM—N1型)获得的心电数据准确,对心律失常的诊断能力与Holter相当,借助网络传输,可及时指导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5.
脊柱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的护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脊柱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对20例患者的护理观察,发现患者对应用此项新技术的可靠性的心理负担较重。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术前的心理护理、体位训练,以及指导术后功能锻炼,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经采用综合物理治疗技术治疗腰椎手术后仍有腰痛、臀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的患者(FBSS),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对象与方法全组共9例患者,男3例,女6例;年龄37~64岁,平均49.3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14~20年仍有腰痛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手术部位附近腰臀痛,伴有下肢麻木、行走痛等不适症状。方法:(1)脉冲电脑中频治疗仪,在患者腰腿部足太阳膀胱经上进行一两组电极的脉冲中频电刺激治疗,1次/d。(2)红外偏振光治疗仪(北京波姆医疗设备公司),对腰部痛点和颈部双侧星状神经节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介入治疗后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的意义以及对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经冠脉介入治疗的100例心力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该组患者预后的不同分为无心血管事件组和心血管事件组,测定两组患者的NT-proBNP、C反应蛋白(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Gensini积分、Syntax积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NP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心血管事件组的NT-proBNP、CRP、Gensini积分、Syntax积分显著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LVEF显著低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RP、Gensini积分、Syntax积分与BNP呈相关,LVEF与BNP呈负相关(P<0.05).结论 NT-proBNP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可作为心功能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与盐酸普罗帕酮治疗持续时间〈90d的房扑/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房扑房颤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伊布利特组,22例,其中房扑9例,房颤13例)和对照组(普罗帕酮组,18例,其中房扑7例。房颤11例)。两组分别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护下于10min内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mg或普罗帕酮70mg,如给药结束10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给药后4h内的房扑/房颤的转复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40例中19例在90min内转复,其中盐酸普罗帕酮组5例,转复率27.8%,富马酸伊布利特组14例,转复率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马酸伊布利特组22例中有1例(4.4%)发生短阵室速,2例(8.1%)发生频发室早,未行特殊处理自行消失。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普罗帕酮比较。富马酸伊布利特对房扑/房颤的转复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存在自身房室传导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分别以DDD模式和AAISafeR模式工作3个月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以及临床指标。方法因病窦综合征置入Ela Symphony D 2450 DR2550系列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DDD组和AAISafeR组,3个月后交叉程控为AAISafeR和DDD,再随访3个月。结果没有观察到与AAISafeR有关的不良反应;AAISafeR模式能显著降低心室起搏的百分比51.3%(2%~91%)与0.9%(0~3%),(P=0.001);2.94%(0~18%)与41.18%(0~65%),(P=0.000);DDD模式工作3个月,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均比术前增加,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差异有显著性,AAI SafeR模式工作3个月,除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外,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30例患者,在6个月的随访中,21例因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AAI模式暂时转换为DDD模式。结论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心室起搏的百分比;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在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下,迅速安全的转换为DDD模式。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 (房颤 )是房室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及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国外报道发生率为 19%~ 44% ,并因其对显性预激患者具有潜在的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的危险而倍受重视。射频消融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AVRT和AVNRT的一线治疗。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AVRT和AVNRT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后房颤的发生情况 ,从而分析成功的射频消融慢径及房室旁路对房颤的预防作用。资料和方法对象为 1994年 1月~ 1999年 12月在我院导管室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 90例AVRT和AVN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