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观察当归、红芪及其合剂超滤膜提取物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平均动脉压(MA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影响。方法以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32只大鼠制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随机分为1 d、3 d、7 d1、4 d组,每组8只;采用拉丁方设计实验方法对动物进行用药;应用Power Lab多道生理记录仪测定大鼠MAP,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CK-MB含量。结果MAP和血清CK-MB含量在不同时间组大鼠之间和不同药物组大鼠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当归、红芪及其合剂超滤膜提取物有促进急性心肌缺血大鼠MAP回升和降低血清CK-MB活性的作用,且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小儿脾胃病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是因为小儿饥饱不节,贪食求多,造成脾胃损伤。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出现水湿内停,湿聚为痰、为饮,故曰“脾虚则生湿”、“脾湿动而为痰”、“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在脾胃病方面表现脘腹胀闷、恶心呕吐、便溏等。笔者就儿科脾胃病最常见之呕吐、泄泻二证从痰湿而治的体会分析如下。1痰饮呕吐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致胃气不降则发生呕吐,其特点往往是呕吐清水痰涎,有的患者胃中有振水声,也有兼脘闷不食等证的。夏某,男,8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患儿胃脘部胀痛、呕吐20天余,…  相似文献   
3.
应加强对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大致有以下几种:(1)毕业于正规师范院校的教师,多从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2)从中西医高校毕业生中择优选留的一部分教师,多从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3)高学历如硕士、博士,或是临床选调的优秀医师,多从事专业课或临床课的教学.这些教师由于在任教前受教育的经历、已有的知识结构、学历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加之对教育教学目标、过程的认识不同,故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及其评价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近5年来国内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总有效率[OR=4.24,95%CI(2.94,6.11)]和HP根除率[OR=2.60,95%CI(1.93,3.49)]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可明显提高总有效率和HP根除率;然而本研究纳入文献经Jadad评分后得出结论,大部分文献质量不高,使得本次研究分析受到一定的限制,需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借鉴现代临床研究规范,并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采用样本含量大、随机性分配试验可靠、研究纳入样本采取随访或盲法的试验,以获得更加严谨的临床研究数据,客观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脂肪酸代谢紊乱是DKD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且与能量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免疫炎症、肠道菌群失调等病理机制密切相关。文章查阅了近5年DKD脂肪酸代谢紊乱相关病理机制及其治疗的文献并予以整理,以期为DKD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形气神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探讨,从形、气、神三个层面揭示人体物质基础、运动变化和精神情志的和谐统一,是《黄帝内经》中生命观的高度体现。糖尿病胃轻瘫为临床常见病,本虚标实、病情复杂多变。笔者从形、气、神角度探讨三者在糖尿胃轻瘫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阐明脾胃虚损是发病的起始因素,气机不畅是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心神不安是其内在因素,并提出治形、理气和调神的治法。  相似文献   
7.
8.
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3个方面,分别论述"治未病"理论在小儿厌食症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表明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小儿厌食症的预防与治疗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p38MAPK、TNF-α及IL-4基因、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SPF级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标记,按性别不同分笼饲养。取雌、雄大鼠各5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依据性别不同分笼饲养;采用复合因素+TNBS/乙醇刺激法(乙醇浓度50%)构建脾虚湿困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依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参苓白术散低、中、高治疗组,剂量分别为6 g/(kg·d)、12 g/(kg·d)、24 g/(kg·d)及阳性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组0. 2 g/(kg·d),每组各10只,雌雄各半、分笼饲养。其余各组大鼠均以蒸馏水灌胃治疗,剂量:10 g/(kg·d),疗程3周,每日灌胃1次。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实验大鼠结肠组织p38MAPK、TNF-α、IL-4的蛋白含量表达; RT-PCR法检测UC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内p38MAPK、TNF-α及IL-4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内p38MAPK、TNF-α蛋白含量、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 01或P 0. 05); IL-4的含量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1或P 0. 05);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大鼠p38MAPK、TNF-α基因、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显著(P 0. 01或P 0. 05); IL-4的蛋白含量、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 01或P 0. 05),尤以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作用显著。结论:参苓白术散可明显调节脾虚湿困型UC大鼠病变部位结肠组织内p38MAPK、TNF-α及IL-4基因及蛋白表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PBL在《中医诊断学》课堂中运用的优劣性,指出该法教学形式新颖,内容活泼,操作性强,教学效果显著。但并非适用于《中医诊断学》的所有章节,尤其不适合在四诊部分运用,且该法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教学方法,只能在部分授课环节中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