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脂多糖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前后TLR2、3、4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从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加入rhGM-CSF及rhIL-4,培养的第6天,实验组加入脂多糖刺激24h,对照组不加。分别提取细胞总RNA,行半定量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单核细胞经GM-CSF及IL-4诱导7d后的DC表达较高水平TLR2、3、4。脂多糖刺激24h后,TLR2、3、4表达下降,TLR4几乎测不到。结论 树突状细胞在受脂多糖刺激前后TLRs的表达有显著变化,推测和它的功能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2.
番茄红素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暾  蔡美英  魏大鹏 《医学综述》2003,9(9):538-539
番茄红素 (lycopene)是一种存在于红色水果蔬菜中的植物色素 ,属于烃类类胡萝卜素 ,含有 11个共轭双键及 2个非共轭碳 碳双键 ,相对分子质量为 5 36u。番茄红素在体内的分布很广 ,特别在肝脏、肾上腺、卵巢和睾丸中分布很高[1 ] 。由于番茄红素没有β胡萝卜素的 β芷香环结构 ,所以番茄红素不具备维生素A原的作用 ,因此前些年番茄红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 ,随着对番茄红素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番茄红素具有多种保健治疗作用 ,具有广泛市场应用前景。目前 ,研究番茄红素的焦点问题是番茄红素对重要致死性疾病的防治机制及将其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重组干扰素 α- 2 b(r IFNα- 2 b)对小鼠脾脏 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了解该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皮下给药的体内实验及 3 H- Td R掺入抑制法检测小鼠脾脏 NK细胞活性。结果  r IFNα- 2 b能显著提高小鼠脾脏 NK细胞杀伤活性 ,且呈剂量依赖性 ,其高、中、低剂量各组的 NK活性分别为 65 .19± 17.5 6、44 .19± 14.30、35 .46± 17.49,与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r IFNα- 2 b能提高 NK细胞活性 ,并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口服鸡Ⅱ型胶原治疗大鼠的佐剂型关节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口服鸡Ⅱ型胶原对大鼠佐剂型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佐剂型关节炎动物模型,通过胃管给药方式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的鸡Ⅱ型胶原,对大鼠四肢关节进行评分,观察大鼠关节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采用免疫荧光技术,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且用大鼠rINFn检测试剂盒(固相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 建立了大鼠佐剂型关节炎实验动物模型,口服高、中、低剂量的鸡Ⅱ型胶原均可减轻关节病变的发生,其中高剂量治疗组的作用最显著,而且大鼠外周血CD3 T细胞、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水平与关节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外周血TNFα水平也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 口服鸡Ⅱ型胶原可有效减轻实验性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病变,其机理与口服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载多柔比星的普通毫微粒、全抗体免疫毫微粒和抗体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比较它们对肿瘤的体外和体内靶向性,寻找对肿瘤组织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的制剂。方法 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F),将兔抗大鼠乳腺癌细胞系Walker-256细胞的多克隆抗体(Wab)和其F(ab’)2片段即WF(ab’)2与载多柔比星(Doxorubicin,DRB)的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粒(DRB-HSA-NP)交联,制备全抗体免疫毫微粒Wab-DRB-HSA-NP和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WF(ab’)2-DRB-HSA-NP,比较它们的体外肿瘤细胞靶向性和体内组织器官靶向性。结果 与DRB-HSA-NP相比,两种免疫毫微粒均有较好的体外肿瘤特异靶向性,瘤体内给药后在瘤体内的滞留量也显著增高,特别是WF(ab’)2-DRB-HSA-NP,由于所偶联的抗体切除了FC段,降低了抗体与巨噬细胞的结合。结论 免疫毫微粒,特别是WF(ab’)2-DRB-HSA-NP具有较好的肿瘤肥向性,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靶向制剂。  相似文献   
6.
PPAR-γ配体抑制胆管癌的体内有效作用途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c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GZ)抑制胆管癌的体内有效作用途径。方法采用不同RGZ给药方法和途径对胆管癌细胞系QBC939荷瘤裸鼠进行干预,7d后处死,测量瘤体体积和重量,计算各组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RGZ对胆管癌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连续多次灌胃组[12mg/(kg.d)](临床途径组)抑制作用明显,而单次灌胃组、单次与多次腹腔灌注组抑制作用均不明显。统计学处理,连续多次灌胃组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方法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多次给药法是PPAR-γ配体RGZ对胆管癌有效抑制作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谷胱甘肽转硫酶偶联的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氮端的融合蛋白(GST-PDGFR-N)制备有生物活性的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GST-PDGFR-N融合蛋白作为免疫原,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抗PDGFR的单克隆抗体,用间接ELISA、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方法对抗体的抗原结合特性进行鉴定.结果 获得两株能稳定分泌抗PDGFR单克隆抗体的细胞3B12F5和3C6H7C11,亚类鉴定两种单抗均为IgG1.间接ELISA法测定两株细胞腹水抗体的效价分别为1:102400为和1:25600.Western blot法显示PDGFR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识别免疫原和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的抗原成分.细胞免疫组化显示此单抗可以特异的识别胶质瘤细胞株U251和膀胱癌细胞株BIU87中表达的PDGFR抗原.结论 成功制备PDGFR单克隆抗体,为研究PDGFR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检测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艾灸对实验性RA家兔关节滑膜液FGF EGF PDGF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RA家兔滑膜液中FGF、EGF、PDGF的影响,探讨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AA)作为RA疾病模型,艾灸家免双侧“肾俞”穴,运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滑膜液中FGF、EGF和PDGF含量。结果:RA模型组滑膜液中FGF、EGF和PDGF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纽(P〈0.05);艾灸治疗组滑膜液中FGF、EGF和PDGF含量明显低于RA模型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能明显抑制RA滑膜组织产生FGF、EGF和PDGF。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参蛇花痔疮膏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ODS-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0.1mol/L酒石酸- 乙腈-甲醇-十二烷基硫酸钠(99:88:2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5mm;柱温40℃。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结果:盐酸小檗碱在0.01mg ~0.09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08%,RSD= 0.049%。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参蛇花痔疮膏中盐酸小檗碱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阴囊Paget病又称阴囊湿疹样癌,临床少见。我院自1999年5月~2003年6月共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