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0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大肠杆菌内快速构建两种分别含有人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ic growth factor,HGF)和非分泌型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rokinase- type plasm inogen activator,u PA) c DNA片段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方法 :分别将人 HGF和 u PA c DNA片段与穿梭载体 p Track- CMV连接 ,线性化后与骨架载体 Ad Easy- 1在大肠杆菌 BJ5 183内同源重组获得腺病毒载体 p Ad HGF和 p Adu PA,经 2 93细胞包装后得到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 Ad HGF和 Adu PA;将 Ad HGF和 Adu PA分别体外感染肝细胞株 L0 2 ,以 Northern印迹法和 Western印迹法检测两种病毒在肝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 :连接、重组后通过酶切和测序法筛选出病毒质粒 p Ad HGF和 p Adu PA;经 2 93细胞包装 ,3d后均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明显表达 ,Cs Cl梯度离心纯化最终分别获得 4× 10 1 0 efu/ m l滴度的重组病毒 Ad HGF和 6× 10 1 0 efu/ ml Adu PA;两种病毒体外感染肝细胞 3d后 ,HGF和u PA表达均明显增加。结论 :细菌内同源重组制备复制缺陷型腺病毒 ,纯化过程简单 ,重组腺病毒在肝细胞中均高效表达 ,为肝细胞移植基因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功能腹膜检查针在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比较327例住院腹水患者用多功能腹膜检查针进行活检、刷检及活检刷检前后腹水细胞学检查结果。结果327例腹水患者最终均已明确诊断,多功能腹膜检查针检查活检前细胞学、腹膜活检、腹膜刷检,及活检刷检后腹水细胞学检查,良性腹水各项检查结果均为良性,特异度均为100%。恶性腹水189例中,经活检前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者101例,灵敏度53.4%;经活检明确诊断者171例,灵敏度90.5%;经刷检明确诊断者157例,灵敏度83.1%;经活检刷检后细胞学明确诊断者170例,灵敏度90.0%;而多功能腹膜活检针三项检查综合确诊者177例,灵敏度93.7%。有6例为刷检未明确诊断,而在活检及活检刷检后细胞学明确诊断者;7例仅在活检中明确诊断;6例仅在刷检后细胞学明确诊断。活检、刷检及活检刷检后的细胞学检查的诊断灵敏度均明显高于活检前腹水细胞学检查(χ2=64.241、38.288、62.064,P<0.001);活检和刷检相比,活检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刷检(χ2=4.518,P<0.05);活检刷检后细胞学检查灵敏度与单一刷检相比明显升高(χ2=3.831,P<0.05),而活检和活检刷检后细胞学检查无统计学差异;单一活检、单一活检刷检后细胞学检查和多功能腹膜检查针三项检查综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多功能腹膜检查针对良恶性腹水的诊断灵敏度达93.7%,准确度达96.3%。结论多功能腹膜检查针对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多药耐药蛋白1(Plasmodium falciparum 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1, PfMDR1)、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 transporter, PfCRT)和Kelch 13基因(P. falciparum Kelch 13, PfK13)多态性,为当地疟疾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8—2019年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感染者外周血样本85份,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技术扩增PfMDR1、PfCRT和 PfK13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并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PfK13基因不存在已知与青蒿素抗性相关的突变;PfMDR1基因和PfCRT基因均存在不同比例抗药性突变,其中PfMDR1_N86Y、PfMDR1_Y184F和PfCRT_K76T突变率分别为35.29%(30/85)、72.94%(62/85)和24.71%(21/85)。结论 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PfMDR1、PfCRT基因和 PfK13基因均存在不同程度突变。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注射无水酒精对癌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癌痛病例记录疼痛分数并随访,用纵轴式彩色EUS显示腹主动脉第一分支,在其两侧注射无水酒精.结果10例胰腺癌,1例胆囊癌,1例胃癌.全部病例均有转移征象.注射前疼痛分数(0~10分级)为:胰腺癌6.7 ± 0.3、胆囊癌5.9、胃癌6.0;注射后12周为胰腺癌1.2±1.0、胆囊癌1.3、胃癌1.5.并发症:8例注射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6例出现腹泻,3例出现注射部位轻微渗血,用镜身压迫止血.全部病例无感染及穿孔发生.结论EUS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注射能够安全有效缓解腹腔内癌痛.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常见的原因。为探讨脑梗死发病因素,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1~8月间以脑梗死为第一诊断的住院病人104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苦参碱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苦参碱在抗肿瘤研究与最新进展。许多研究发现作为传统中药苦参的重要成分-苦参碱,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同时促进肿瘤的凋亡并诱导分人。以上结果提示苦参碱有可能在抗肿瘤机制中发挥独特效用,为中医中药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芥子气诱导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子气是一种双功能烃化剂,易与细胞内DNA、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起烃化反应,中毒后可以引起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以至死亡。细胞死亡方式有凋亡和坏死两种,但芥子气引起细胞坏死方式国内外还很少报道。小肠粘膜分裂旺盛的上皮细胞对芥子气较为敏感,致死剂量芥子气中毒动物的死亡高峰出现在中毒后第4,5d,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肠道严重失水所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本实验以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为体外实验细胞模型,研究不同浓度芥子气对IEC6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引起的细胞死亡的方式。采用胎盘蓝染色法,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对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女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检测65例女性PBC患者ERα基因1号内含子PvuⅡ和Xb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患者每日均予UDCA(13~15 mg/kg,分3次口服)治疗.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变化情况,共随访24个月.结果 共60例患者获完整随访资料.XX和PP型患者4项指标均缓慢下降,但至随访结束时未达治疗有效标准.Xx型患者4项指标亦缓慢下降,至随访结束时达治疗有效标准.Pp、pp、xx型患者4项指标均快速下降至治疗有效标准.UDCA治疗PBC有效率75%(45/60).PP、Pp、pp型患者和XX、Xx、xx型患者在UDCA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13、P=0.003和x2=9.95、P=0.007).Pp、pp、Xx、xx型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2.61%(19/23)、80.65%(25/31)、9/14、83.33%(35/42)]高于PP、XX型者(分别为1/6和1/4).结论 PBC患者ERα基因多态性影响UDCA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汕头市濠江区甲型H1N1流感感染状况,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0年1-9月期间,开展3次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横断面调查,采用血凝抑制法检测居民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清抗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次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共检测480人,总阳性率为15%,各月份阳性率逐次下降(1月为20%、3月为15.2%、9月为9.4%);各年龄组人群中,6~岁组阳性率(30.2%)最高,16~岁组阳性率(15.1%)次之,0~岁组幼儿阳性率(8.3%)再次之,≥60岁老人组阳性率(6.3%)最低。结论濠江区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率较低,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完全建立,适当接种甲流疫苗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