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人血浆中吡格列酮及其活性代谢产物M-Ⅲ(酮类衍生物)和M-Ⅳ(羟化衍生物)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XTerraTN C18色谱柱(2.1mm×150mm,3.5μm),Phenomenex C18保护柱,柱温50℃,流动相:乙腈-30mmol·L-1醋酸铵溶液(含0.1%的甲酸和0.05%的三氟醋酸)(35:65),流速0.22mL·min-1。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ESI+),选择性监测质荷比(m/z)357.4(吡格列酮),358.2(内标),371.5(M-Ⅲ),373.2(M-Ⅳ)的准分子分子离子峰;血浆样品经盐酸酸化后,采用叔丁基甲醚-氯仿提取,内标法定量。结果吡格列酮,M-Ⅲ和M-Ⅳ分别在11.16~1748.60,3.33~520.50,5.00~687.50ng·mL-1内线性良好(r≥0.9997),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2.90,1.10,1.20ng·mL-1,3个化合物的方法回收率均在90%-110%范围内,日间和日内RSD皆小于1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准确,稳定性好,适用于临床吡格列酮治疗药物监测,药动学及其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测定补血生发丸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Hypersil ODS C18色谱柱(250mm×4.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17∶83);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20nm;柱温:30℃。结果二苯乙烯苷在0.0352~0.352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2%(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补血生发丸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单步萃取-HPLC法同时测定人血清中3种抗癫痫药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以单步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清中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清样品采用二氯甲烷单步萃取后进样测定,色谱柱为Ultimate XB-C18,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40nm,柱温为25℃,内标为2-氨基-2-氯-5-硝基二苯酮。结果: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血药浓度分别在1.33~33.25 mg·L-1(r=0.999 6)、1.96~49.0 mg·L-1(r=0.999 5)、2.88~72.0 mg·L-1(r=0.998 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6、0.13、0.14 mg·L-1,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4.0%~109.1%、93.6%~98.7%、97.0%~105.2%,日内、日间RSD均<10%。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经济实用,可满足临床快速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吉非贝齐对吡格列酮及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药物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2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吉非贝齐(GEM)或安慰剂(PLA)600 mg,2次.d-1,连续1周;第3日在服用吉非贝齐或安慰剂1 h后口服单剂量吡格列酮(PIO)30 mg;第2周期2组交叉服用安慰剂或吉非贝齐,其余给药方案不变。采用HPLC-MS法测定吡格列酮及其代谢产物M-Ⅲ和M-Ⅳ的血药浓度,HPLC-RIF法测定吉非贝齐的血药浓度。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合用吉非贝齐后:PIO的AUC0~∞增加239%(P<0.01),而M-Ⅲ和M-Ⅳ的AUC0~∞均无显著性改变,M-Ⅲ和M-Ⅳ与PIO的AUC0~∞比值分别减小71%和65%(P<0.01);PIO的Cmax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别,M-Ⅲ的Cmax减小51%(P<0.05),M-Ⅳ的Cmax也有减小趋势;三者的半衰期均延长约1倍;总活性成分(TAC)的AUC0~∞增加59%(P<0.01);Cmax无显著变化,t1/2由24.3 h延长至30.2 h(P<0.01)。结论吉非贝齐可同时抑制吡格列酮活性代谢产物M-Ⅲ和M-Ⅳ的生成和进一步代谢。吉非贝齐使吡格列酮及其总活性成分的AUC显著增加、清除减慢,因此临床上两药合用需谨慎,必要时需减少吡格列酮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给予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后大鼠心脏组织形态、血浆肌钙蛋白(cTnI)的变化,研究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对大鼠心脏的毒性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鼻饲给予罗格列酮10、80mg.kg-1.d-1,吡格列酮4、20mg.kg-1.d-1以及等量蒸馏水,连续4周。给药后麻醉动物,剥离大鼠心脏和胫骨,测定心脏重量指数(心脏重量/体重、心脏重量/胫骨长度);心内取血,测定大鼠cTnI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罗格列酮80mg.kg-1.d-1组大鼠心脏重量、心脏重量/体重、心脏重量/胫骨长度比值均显著增加(P<0.01),血浆cTnI水平显著升高;罗格列酮10mg.kg-1.d-1组的血浆cTnI水平也明显升高,但低于罗格列酮80mg.kg-1.d-1组,心脏重量指数无显著变化。吡格列酮4和20mg.kg-1.d-1组没有观察到显著的心肌形态学和血浆cTnI水平的变化。结论罗格列酮可呈剂量依赖性的引起大鼠心肌损害和心肌肥大,而吡格列酮未见明显的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咪达唑仑(M)及其代谢产物1′-羟基咪达唑仑(OM)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氢氧化钠碱化后,采用乙醚提取,内标法定量,采用液-质联用法进样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X TerraTMC18,流动相为乙腈-30mmol.L-1醋酸铵溶液(含0.1%甲酸和0.04%三氟醋酸)(50:50),柱温为45℃,流速为0.25mL.min-1。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ESI+),选择性监测质荷比(m/z)为326.1(M)、342.5(OM)、285.1(内标)的准分子离子峰。结果:M、OM血药浓度分别在5.0~320.0、4.0~256.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70、0.9912),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1.8、1.2ng.mL-1;2个化合物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7.8%~104.3%、100.6%~107.3%,日内、日间RSD均<1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准确、稳定性好,适用于咪达唑仑药动学及其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及治疗药物监测。  相似文献   
7.
邓丽菁  毕津莲  李湘斌 《中国药房》2010,(38):3572-3575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细菌分离和耐药率的变迁特点。方法:调取我院2006~2008年抗菌药物的出库数据,采用限定日剂量法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同时采用API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及药敏卡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3年中,第1、2代头孢菌素和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消耗数量逐年增加,而第3代头孢菌素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应用率逐年降低;同期临床分离的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6.2%~78.8%),大肠埃希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耐药率有下降趋势。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较严重,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可能减缓细菌耐药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本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为抗菌药物应用的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本院418例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418例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预防用药占67.2%,治疗用药占32.8%;使用率居前三位的抗菌药物种类为第三代头孢菌素(36.4%)、第二代头孢菌素(25.6%)、青霉素类抗菌药物(25.6%);单用、二联、三联及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46.7%、50.7%、2.6%;11.7%的患者在术前2 h以内预防,巨使用抗菌药物,61.0%的患者于术后开始用药;抗菌药物的平均疗程为8.2天,58.4%的患者抗菌药物疗程3~7天,35.9%的患者用药超过7天.结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存在不合理之处,需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属于新一代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化学名为(±)5-[[4-[2-(5-乙基-2-吡啶基)二氧基]苄基]2,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日本武田制药厂开发研制,1999年首先在美国上市,近年来逐渐在我国用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γ(PPARγ),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中某些蛋白酶的基因转录,增强肝脏、脂肪、骨骼肌等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起到降糖和调脂作用.吡格列酮作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主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物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乌骨藤总苷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比色法)或移植瘤小鼠模型,观察不同浓度乌骨藤总苷对人肝癌Bel-7404、HepG2细胞和小鼠肝癌Hepl-6细胞生长的影响;研究乌骨藤总苷抑制HepG2细胞生长与调控甲胎蛋白AFP分泌的关系。结果乌骨藤总苷对人肝癌Bel-7404、HepG2细胞和小鼠肝癌Hepl-6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AFP的分泌。结论乌骨藤总苷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FP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