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15例病例均为2001年-2004年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10例,女5例,观察住院期间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3例胸痛或伴腹痛者,疼痛在2 h~4 h内减轻,6 h~12 h内消失,全部病例在2 h~6 h达到靶心率和靶血压.1例入院第8天活动后猝死.1例转外院行心包穿刺引流后4 h死亡,其余病人病情稳定,好转出院.结论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措施得力有效,可提高救治主动夹层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脑萎缩的CT影像与局部脑血流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80例脑萎缩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脑CT和局部脑血流的变化,发现脑萎缩组皮层脑血流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大脑外侧裂周围和顶叶后下部位下降显著。局限性脑萎缩患者双侧大脑半球血流分布不对称。萎缩部位与脑血流降低区域有显著相关性。皮层脑血流与平均脑沟宽度呈直线负相关。揭示脑血流改变在脑萎缩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手术患者凝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BS)对机体凝血状态和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大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自体输血组(BS组)和异体输血组(异体组)各20例,术中分别采用BS及输异体血,分别于术前、输血后1h及输血后24h测定血常规、APTT、PT、FIB及ACT;流式细胞仪测定输血后第1天、第5天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值及NK细胞。结果输血后1h两组APTT、PT、ACT均延长,FIB和PLT计数均降低(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元显著性差异(P〉0.05)。异体输血组输血后第1天和第5天CD3^+、CD4^+、CD8^+、NK变化显著低于BS组(P〈0.01);BS前后上述指标元明显变化(P〉0.05)。结论.BS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与异体输血相似,大量回输时应注意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BS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元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1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需要社会认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经沧桑实践积累而成的实用医学,为芸芸众生维护着健康和生命,一直都为老百姓所接受与信任。清末民初西方医学的传入与临床应用,因为其方便、快捷、疗效显著,对中医学产生了强烈冲击和影响,甚至在民国几乎被当时的官方所废除!虽然在老一辈中医人的努力下保存了下来,但迄今为止中医药仍然被老百姓误认为只能治慢性病,治疗急危重症无法和西医相比。  相似文献   
5.
<正>医院医保管理繁纷复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做好医保管理工作仅靠医保办的工作人员是很难实现的。2008-06为进一步强化医保管理,提高医保工作质量,经院领导同意,在全院建立了医保信息员制度,指定临床科室的信息员由各科室护士长担任,3年多的实践证明,护士长在医保管理中  相似文献   
6.
糖耐量减低(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是正常糖耐量向糖尿病发展的过渡阶段。此时已存在糖代谢异常,其特点为餐后高血糖。IGT的危害主要在于:IGT患者已存在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缺陷,具有发生 2型糖尿病的倾向;IGT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的危险性亦增加。研究发现IGT状态下的餐后高血糖,一方面可能通过加重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通过促使胰岛B细胞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加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同时进一步损害已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的B细胞功能。当B细胞功能损失达 50%以上时,就不能维持正常的血糖而发生糖尿病。国际…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是导致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将来也可能会是中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NAFLD多发生于肥胖人群,然而瘦型NAFLD在全世界也很常见。总结了最近瘦型NAFLD相关的研究,并阐述该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途径: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是导致瘦人发生NAFLD的易患因素之一;由于肠道菌群改变以及骨骼肌萎缩使机体易发生多种代谢异常,如高血脂、高血尿酸、胰岛素抵抗以及铁代谢异常,代谢异常亦可促进NAFLD的发生;此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易使脂肪在体内蓄积,增加肝脏负荷。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NAFLD的发生。然而,确切的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腹透液相关浓度葡萄糖对体外腹膜间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腹透液相关的三种浓度葡萄糖(1.5%、2.5%、4.25%)对体外培养的腹膜间皮细胞凋亡及其形态的影响。方法 胰蛋白酶消化法从腹膜组织中分离间皮细胞,建立体外培养模型。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体外培养的腹膜间皮细胞在腹膜透析液相关浓度葡萄糖作用下的凋亡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腹膜间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结果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5%、2.5%、4.25%葡萄糖均能引起明显的腹膜间皮细胞的凋亡(P〈0.05),三种浓度葡萄糖组间也有显著的差异(P〈0.05),4.25%甘露醇能引起明显的凋亡(P〈0.01),4.25%葡萄糖与4.25%甘露醇比较,前者能引起明显的凋亡(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5%葡萄糖分别作用于腹膜间皮细胞24h、72h、120h,各时间组均出现明显的凋亡(P〈0.05)。腹膜间皮细胞的凋亡率与葡萄糖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r〉0.7.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4.25%葡萄糖作用72h后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的形态变化: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倒伏、脱失;细胞质内出现线粒体空泡样变;细胞核内的染色质浓缩、边集;出现凋亡小体。结论 腹膜透析液相关的三种浓度葡萄糖和4.25%的甘露醇均能引起腹膜间皮细胞的凋亡;葡萄糖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凋亡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葡萄糖引起的细胞凋亡不仅与其渗透压有关,还与葡萄糖代谢有关;葡萄糖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有:腹膜间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倒伏、缺失;细胞质内的线粒体出现空泡样变:细胞核内出现染色质浓缩、边集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一氧化氮对腹膜间皮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影响,探讨一氧化氮对腹膜间皮细胞醛糖还原酶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人的网膜作为细胞来源,胰蛋白酶-EDTA消化法进行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的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第二代细胞进行鉴定。第2-3代细胞用于实验。以硝普纳为一氧化氮供体,硝普纳(0.5mmol/L、1mmol/L、2mmol/L)+1.5%葡萄糖培养液为实验组,以无一氧化氮1.5%葡萄糖培养液为对照组,观察剂量及时间对腹膜间皮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记录NADPH在340nm处吸光值的下降表示醛糖还原酶活性。结果高糖状态下各浓度一氧化氮组醛糖还原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醛糖还原酶活性随一氧化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一氧化氮+葡萄糖组醛糖还原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各时点一氧化氮+葡萄糖组醛糖还原酶活性均高于葡萄糖组。结论一氧化氮以时间及剂量依赖的方式使腹膜间皮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高糖对腹膜间皮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从多元醇通路的角度探讨高糖造成腹膜间皮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人的网膜作为细胞来源,胰蛋白酶-EDTA消化法进行人腹膜间皮细胞的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第二代细胞进行鉴定。第2-3代细胞同步后用于实验。观察葡萄糖浓度及其作用时间对腹膜间皮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记录NADPH在340nm处吸光值的下降表示醛糖还原酶活性。结果:①醛糖还原酶活性随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②随着葡萄糖作用时间的延长,醛糖还原酶活性逐渐增加。结论:高糖以时间及剂量依赖的方式使腹膜间皮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