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入路的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9年行颈内静脉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的病例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包括置管位置,是否用X线,置管失败原因,介入干预情况,干预失败原因等。研究主要终点是置管成功率和失败原因。结果1598例患者纳入分析,平均年龄(63.27±11.86)岁,男性659例(41.2%),X线使用率34.7%。总的置管成功率为95.4%(1525/1598),用X线和未用X线的置管成功率为97.8%比94.2%(χ2=11.292,P=0.001)。总体患者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比经左颈内静脉置管的成功率高(96.6%比90.1%,χ2=22,375,P<0.001);未用X线时,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于经左颈内静脉(χ2=56,871,P<0.001);应用X线后,经右颈内静脉和经左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χ2=1.424,P=0.233)。置管失败原因有导管尖端异位(包括导管尖端血管内异位和血管外异位)、非X线下导丝置入受阻、介入开通中心静脉失败。导管尖端异位病例均未用X线,占未用X线人群的3.3%(34/1043);未用X线,导丝置入受阻置管失败27例;介入干预病例237例,成功置管225例,未开通中心静脉置管失败1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左颈内静脉置管(OR=1.700,95%CI:3.203~9.362,P<0.001)和未用X线置管(OR=1.653,95%CI:2.650~10.28,P<0.001)是颈内静脉置管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X线的应用可以增加经颈内静脉置入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的成功率,经左颈内静脉置管与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相比,应用X线获益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问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82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介入诊断、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导管置入、导管位置调整及单纯诊断性造影,总结导管纤维鞘的诊断和介入处理方法。结果本组中伴有糖尿病者33例(40.2%),既往平均置管次数(3.2±1.7)次;介入下置管共55例次,导管位置调整24例次。置管的患者中,造影提示38例患者存在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导管调整的患者均为颈内静脉置管,13例为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导管调整的原因多为导管末端不能达到适当的位置;经造影诊断纤维鞘13例次。结论 X线介入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操作可实时明确中心静脉情况,确保导管置入适当位置,并可对病变的中心静脉治疗后置入导管,也是导管纤维鞘的诊断和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因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就诊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肾内科患者中存在静脉流出道瘤样扩张且瘤样扩张直径大于2cm,除外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了解真性动脉瘤特征(位置,直径,是否继发血栓,是否存在狭窄,是否存在流出道梗阻)及处理方法。结果真性动脉瘤接受治疗者52例,占同期因内瘘并发症住院患者的2.44%(52/2131),出现时间平均在内瘘建立后24±20个月,动脉瘤平均直径3.12±1.24cm,合并瘤内血栓者18例(34.61%);其中发生在穿刺部位者23例(44.23%),全程瘤样扩张15例(28.85%),吻合口部位14例(26.92%);7例(14.46%)患者因影响美观住院,45例(86.54%)患者存在临床症状,其中皮肤变薄存在破裂风险最常见占25.0%(13/52),其次分别为静脉高压11.54%(6/52)、高输出量心力衰竭11.54%(6/52)、血流量不足11.54%(6/52)、缺血症状9.62%(5/52)、穿刺部位受限7.69%(4/52)、继发感染5.77%(3/52)、破裂出血3.85%(2/52)。合并穿刺区域静脉狭窄者10例,非穿刺部位静脉流出道狭窄/闭塞2例,中心静脉狭窄/闭塞4例。5例患者予结扎内瘘并切除动脉瘤,30例患者行同侧肢体或对侧肢体内瘘重建或加切除动脉瘤,9例患者存在瘘体部位狭窄、3例患者存在中心静脉狭窄予血管成形,5例患者存在内瘘血流量过高予环阻法限流。手术即刻成功率98.08%,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后,真性动脉瘤是相对少见的晚期并发症,临床表现多样,应根据发生部位结合患者自身血管条件采取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在超声引导动静脉内瘘经皮血管成形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舒适度、改善患者及术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全身麻醉、多种麻醉方式联合等,了解各种麻醉方式的适应证、优缺点对于在动静脉内瘘经皮成形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上述常见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成熟的预测因素, 初步探讨辅助成熟的干预时机。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新建立AVF并规律随访的患者资料。根据AVF建立后3个月是否达到临床成熟或超声成熟标准, 将患者分为成熟组和非成熟组, 比较两组一般情况、术前实验室检查及术后超声检查参数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AVF成熟的相关因素, 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探讨各相关因素对AVF成熟的预测效能及干预时机。结果纳入研究对象共568例, 年龄(56.86±13.82)岁, 男性339例(59.68%), 女性229例(40.32%)。其中成熟组380例, 非成熟组188例。研究对象的总体AVF成熟率为66.90%(380/568)。成熟组术后1个月吻合口内径(t=9.732, P<0.001)、ln(1个月吻合动脉内径)(t=10.116, P<0.001)、1个月吻合静脉内径(t=13.961, P<0.001)、ln(1个月肱动脉内径)(t=9...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1年7月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9例因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入院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治肱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19例,明确与透析穿刺相关者14例,1例患者保守治疗,12例患者行介入下支架置入术,4例患者行杂交手术,2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局部凝血酶注射,随访时间1~49个月,1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死亡,原因不详,其余患者肱动脉均连续通畅。结论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应当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可根据破口大小、瘤体特点、并发症的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尽快解决出血,保留动脉的连续性,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失功(vascular access failure,VAF)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患者105例,根据有无出现VAF将患者分为血管通路失功发生组(VAF+组)和血管通路失功未发生组(VAF-组),比较两组患者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中,17例患者出现≥1次VAF事件。VAF+组患者总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血管VAF-组[(65.61±4.01)g/L与(68.98±5.66)g/L,P=0.021]。VAF+组男性比例低于VAF-组(29.41%与53.41%,P=0.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F+组、VAF-组患者hs-CRP年变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3±5.49)mg/L与(0.57±4.45)mg/L,P=0.840]。总蛋白水平是VAF的独立性保护因素(OR值为0.889,95%CI 0.797~0.991,P=0.034);hs-CRP水平与血管通路事件无相关(OR值为1.018,95%CI 0.926~1.119,P=0.713)。结论hs-CRP与VAF之间无相关,血管内膜增生中微炎症的确切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即穿型人造血管与膨化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选择人造血管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自2016年10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于北京市海淀医院住院行人造血管内瘘手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按选用人造血管类型分为即穿型人造血管组(Acuseal组)及膨化聚四氟乙烯组(ePTFE组),所有患者随访至通路废弃、患者死亡、失访或研究终止日期(2019年5月31日)。比较两组患者内瘘首次穿刺时间及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原发通畅率、累积通畅率。结果共入组108例患者,其中Acuseal组55例,ePTFE组5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用药情况、相关化验指标及吻合血管内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ePTFE组比,Acuseal组平均穿刺时间短,分别为(67.1+36.3)d vs(3.2+2.1)d(P0.01);Acuseal组与ePTFE组6个月、12个月原发通畅率分别为58.2%vs 71.7%(P=0.14),32.7%vs 50.9%(P=0.06);原发辅助通畅率分别为67.3%vs 84.9%(P=0.06),54.5%vs 73.6%(P=0.07);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6.3%vs 92.6%(P=0.23), 85.5%vs 87.0%(P=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useal组、ePTFE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9%vs 3.7%(P=0.29),通路相关缺血发生率分别为3.6%vs 5.7%(P=0.16);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0%vs 5.7%(P=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useal组发现4例人造血管分层现象。结论同ePTFE相比,即穿型人造血管Acuseal允许早期穿刺,且不影响长期通畅率,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起搏器位于患者手臂同侧时是否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以及腔内治疗效果。方法试验组:起搏器同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对照组:起搏器对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观察内容:(1)内瘘侧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有无透析导管置入史;(2)存在起搏器导线的情况下AVF术后或者存在AVF的情况下同侧安装起搏器术后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时间;(3)中心静脉狭窄或者闭塞部位;(4)腔内治疗方法;(5)腔内治疗后复发时间;(6)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有无影响。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17.0(2.6,30.0)个月后开始出现肢体肿胀;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3.5年后内瘘闭塞,闭塞前内瘘侧肢体仅有轻度肿胀,无需干预;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4.5年内瘘侧肢体无肿胀。治疗上,2例患者对侧上肢重新建立内瘘,新的内瘘成熟后关闭患侧内瘘。6例患者行单纯PTA治疗,共10例次,单纯PTA术后至肿胀复发时间为(6.0±4.9)个月,所有患者均未置入支架。PTA术后起搏器功能无异常。对照组:截止到观察终点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结论动静脉内瘘和起搏器位于同侧时相对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病变单纯PTA效果相对较差,不建议放置支架。短期观察球囊扩张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判定皮下隧道长度的方法方法 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例为实验组,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鞘,DSA引导下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使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中上部,在体外标记造影导管出导管鞘位置,撤出造影导管,测量导管进入体内的长度。根据这个长度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22例为对照组,粗略根据体表骨性标记物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结果实验组22例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后导管尖端均位于右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皮下隧道无过长或过短情况发生。对照组导管尖端14例位于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7例位于心房下部,1例位于上腔静脉近心房处。所有患者术后当日或者次日透析,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术后6个月内,44例患者当中3例导管尖端明显上移,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39例导管尖端轻度上移,2例无明显上移,对照组1例CUFF脱出更换导管。结论 DSA引导下预先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测量的方法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左侧颈内静脉置管皮下隧道长度,左侧颈内静脉带CUFF导管置入术后多有管尖轻度上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