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伴有痫性发作的病毒性脑炎(VE)与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诊断为VE或AE且在病程急性期有痫性发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出院1年内癫痫再发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共纳入VE和AE患者各36例,2组患者在起病形式、感染前驱症状、意识障碍、出院后癫痫再发、血白细胞计数、MRI病灶范围、脑电图重度异常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组患者癫痫复发率高于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起病形式、感染前驱症状和血白细胞计数是VE组和AE组临床特征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结论 伴有痫性发作的VE和AE患者在部分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方面有显著差异,可为临床上两种脑炎的鉴别诊断及疾病后期癫痫的预防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PAP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 116例首次发生颈内动脉系统ICVD的住院患者,包括急性脑梗死(ACI)7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4例,另选38例体检者(对照组),均行头颅CT、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及血清PAPP-A检查;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按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39例)、稳定斑块组(60例)、内-中膜增厚组(20例)及无斑块组(35例),并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组问比较.结果 血清PAPP-A水平,ACI组[(5.64 ±1.92)mlU/L]及TAI组[(5.51±2.01)mlU/L]明显高于对照组[(4.12±1.98)mIU/L](均P<0.05);各组中易损斑块组的血清PAPP-A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内-中膜增厚组及稳定斑块组(均P<0.05).PAPP-A对易损斑块、ACI、TIA的诊断评估显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61及0.57.结论 血清PAPP-A水平可作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存在的生物学标记物,其血清水平的升高可视为 ICVD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对活体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及乳酸(Lac)等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与波谱技术原位动态观察神经节苷脂对活体鼠脑组织损害程度、神经递质方面的影响。分别对缺血再灌注组及神经节苷脂治疗组鼠脑组织缺血、水肿及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与乳酸(Lac)等代谢产物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缺血60min再灌注1h、3h、6h神经节苷脂均能减小高信号区的体积,有效减少脑缺血后Lac/(PCr Cr)比值的上升和NAA/(PCr Cr)比值的下降,与缺血再灌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具有显著的缺血后脑保护作用,磁共振成像与波谱技术可为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脑保护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精确的神经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癫痫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系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癫痫的患病率约7.2%c,据此估算目前我国约有900万左右的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新增加癫痫患者约40万。癫痫可见于各个年龄组,青少年和老年是癫痫发病的两个高峰年龄段。癫痫是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自限性异常放电所导致的综合征。由于癫痫发作的起源不同、传播过程不一致,发作时可表现为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京市部分居民对癫痫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其对癫痫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同时给予居民癫痫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指导?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京市区未患有癫痫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并采取自愿原则填写“癫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结果:本次共调查3 300位居民,有效问卷3 147份?99.5%的受访者听说过癫痫,这其中有31.9%的人至少知道或认识1位患者,41.7%的人至少见过1次癫痫患者发病;超过半数的的受访者(58.2%)否认或不清楚癫痫可以治愈,5.0%的人认为癫痫为传染性疾病,17.2%的人认为其为精神错乱;12.3%和84.1%的受访者分别反对其子女与患者接触和缔结婚姻关系;且认为癫痫为精神错乱?传染性疾病或不清楚其是否为传染性疾病?不可治愈或不清楚是否可以治愈以及已婚是导致人们不愿意儿女与癫痫患者接触或结婚的影响因素?结论:南京市居民对癫痫有较高的认识,但对癫痫的熟识程度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影响人们对癫痫患者的态度,所以应积极对该人群进行癫痫的健康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失神癫痫(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CAE)患儿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改变,以探讨CAE患儿认知损害的可能靶点。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20年11月在南京市儿童院或南京脑科医院就诊的29例CAE患儿[男11例,女18例,平均年龄(8.4±1.9)岁]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4例健康儿童[男9例,女15例,平均年龄(7.9±1.4)岁]使用德国西门子3.0T MRI仪采集所有被试的DTI及T1数据,通过AFQ软件提取出脑内20条白质纤维束,提取出每条纤维束100个等分节点上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及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值,定量比较其差异。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多重比较校正。结果:CAE患儿在大部分纤维束节点中可出现FA值下降及MD值升高,其中在弓形束及钩状束的改变最为明显。结论:CAE患儿存在脑内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改变,且以弓形束及钩状束损伤为著,提示CAE患儿认知损害的靶点可能在弓形束及钩状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的发病机制、家族史、临床表现、特异性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个肯尼迪家系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包括肌电图、肌活检、血睾酮、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结果:该家系有3例患者,2例确诊,1例疑似,先证者外公有类似症状,但已去世未正规就诊,先证者及先证者姨表弟均为慢性病程,缓慢进展,临床表现为肢体(主要为近端)无力、肌肉萎缩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电图均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先证者姨表弟肌肉活检提示混合性肌损害,经基因检测二者的CAG重复序列数为49和51。结论:肯尼迪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均有其独特的特点,确诊仍有赖于基因学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儿童失神癫痫(children absence epilepsy,CAE)是一种具有年龄依赖性的遗传性全身性癫痫,在所有学龄期儿童癫痫病例中占10%~17%。其临床特征为频繁的典型失神癫痫发作,脑电图上可记录到双侧对称同步化的3 Hz广泛性棘慢波放电。文章回顾分析近年来儿童失神癫痫病理生理学、临床电生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以突出该领域的共识及不确定性,从而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神经节苷脂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 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磁共振波谱(MRS)技术,分别对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神经节苷脂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及乳酸(Lac)等代谢产物进行比较.结果 神经节苷脂组在缺血再灌注1 h、3 h、6 h时梗死区体积分别为(30.32±8.18)mm3、(35.17±12.45)mm3、(31.4±8.56)mm3,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204.6±37.77)mm3、(218.9±67.33)mm3、(213.4±99. 95)mm3,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神经节苷脂组在缺血再灌注1 h、3 h、6 h Lac/磷酸肌酸和肌酸(PCr Cr)比值分别为0.09±0.11、0.15±0.18、0.13±0.22,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1.09±0.34、0.99±0.37、1.16±0.27,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神经节苷脂组在缺血再灌注1 h、3 h、6 h NAA /(PCr Cr)比值分别为1.04±0.38、 0.81±0.21、0.77±0.25,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0.55±0.23、0.57±0.12、0.58±0.13,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神经节苷脂通过抑制Lac的生成来间接减少Lac所导致的神经元细胞毒性脑水肿,从而显示其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海风藤酮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并与传统的PAF受体拮抗剂银杏苦内酯相比较。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与波谱技术原位动态观察海风藤酮对活体鼠脑组织损害程度、神经递质方面的影响。分别对缺血再灌注组及海风藤酮、银杏苦内酯治疗组鼠脑组织缺血、水肿及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与乳酸(Lac)等代谢产物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缺血60m in再灌注1、3、6 h海风藤酮均能减小高信号区的体积,有效减少脑缺血后Lac/(PCr+Cr)比值的上升和NAA/(PCr+Cr)比值的下降,与银杏苦内酯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缺血再灌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海风藤酮与传统的PAF受体拮抗剂银杏苦内酯均具有明显的缺血后脑保护作用,磁共振成像与波谱技术可为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脑保护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精确的神经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