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7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癫痫发作后状态(PIS)是指癫痫发作停止到恢复至发病前水平的异常状态,包括认知、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和精神行为等异常,症状多样,严重程度不一,持续数秒至数天不等,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较少,临床医生对此缺乏正确认识,容易误诊误治。本文将从PIS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意义以及干预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并为今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普瑞巴林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癎)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的方法,确诊为有部分性癫(癎)发作的225例癫(癎)患者,被随机分配入普瑞巴林治疗组(114例)与安慰剂组(111例).在6周前瞻性基线期后,采用灵活剂量的普瑞巴林(150~600 mg·d-1)添加治疗成人部分性癫(癎)发作.主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癎)发作28 d-反应率.次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癎)发作28d-减少率、临床疗效评价、16周内癫(癎)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第13~16周癫(癎)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普瑞巴林组部分性癫(癎)发作28 d-反应率(-40.24±37.88)%,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2.84±37.61)%(F=15.063 9,P=0.000 l).普瑞巴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0.53%和47.75%,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普瑞巴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安慰剂组高(45.61% vs 23.42%,P=0.000 7),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视物模糊、乏力等.结论 普瑞巴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普瑞巴林作为部分性癫(痈)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为临床治疗VBI提供更多药物.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诊断为VBI病人78例,分为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治疗,如西比林、敏使郎、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治疗组53例,再根据平均动脉压低于或高于、等于90 mmHg(1 mmHg=0.133 kPa),将治疗组分为"低灌注"组25例及"高灌注"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治疗14 d,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低灌注"治疗组疗效不仅优于对照组(P<0.05),也优于"高灌注"治疗组(P<0.05);而"高灌注"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麦注射液用于治疗平均动脉压偏低的低灌注VBI病人有效.  相似文献   
4.
癫痫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其中约2/3为部分性发作患者.多数癫痫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30%~40%的患者经适当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后仍有发作,成为耐药性癫痫[1-3].既往有关癫痫患者预后的研究,观察对象大多是所有发作类型癫痫患者,很少有针对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的研究;有研究发现部分性较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预后差,易发展为耐药性癫痫[4-6].卡马西平是公认治疗部分性发作癫痫的首选药物,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初次给予卡马西平治疗效果如何?对卡马西平初次治疗效果差的患者再次给予其他AEDs治疗,其预后如何?  相似文献   
5.
6.
癫(癎)患者撤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癫(癎)是神经科常见疾病,许多患者需长期服用抗癫(癎)药物(AEDs).AEDs虽能预防癫(癎)发作,但也可产生不同类型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当癫(癎)缓解达一定时间,患者及其家属最关心的是撤药问题.及时而合理的撤药对癫(癎)患者的预后、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将有重要影响.为此,现对缓解期癫(癎)患者撤药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癫痫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省30%-40%癫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近年来,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的研究与干预工作受到广泛重视,但其机制仍不清楚。研究证实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参与认知功能。癫痫发作后引起脑组织和血液IL-1和IL-6水平升高,可能与癫痫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本文就IL-1和IL-6与癫痫及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核因子-κB(NF-κB)活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癫(癎)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癫(癎)组(14只)、PDTC干预组(PDTC组,14只)和假手术组(8只).采用海马注射海人酸(KA)方法制作癫(癎)大鼠模型,PDTC组大鼠造模前30 min给于腹腔注射PDTC150 mg,/kg;观察各组大鼠癫(癎)发作的潜伏期和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时间(发作严重程度).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3区残存神经元数和NF-κB的表达.结果 PDTC组大鼠癫(癎)发作潜伏期[(89.6±39.3)min]长于癫(癎)组[(67.5±22.9)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TC组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时间[(29.2±20.4)min]较癫(癎)组[(12.1±4.0)min]显著延长(P<0.05);与癫(癎)组相比,PDTC组大鼠海马CA3区残存神经元数显著增多(P<0.05),NF-κ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二者间呈负相关(r=-0.562,P=0.001).结论 NF-κB活性抑制剂能降低癫(癎)发作严重程度,减少海马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具有脑保护作用.提示癫(癎)发作所致脑组织损伤可能与NF-κB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对癫痫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癫痫组(EP组,n=14)、NF-κB活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干预组(PDTC组,n=14).采用大鼠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PDTC组于癫痫造模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PDTC(按体质量150 mg/kg).于造模后24 h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海马CA3区、齿状回、嗅周皮层、杏仁核复合体区P-gp和NF-κB亚基p65(NF-κBp65)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EP组海马CA3区、齿状回、杏仁核复合体区P-gP和NF-κBp65表达显著增强(PO.05).结论 抑制NF-κB活化可以降低癫痫相关脑区P-gp过表达,癫痫发作所致脑内P-gp表达上调可能与NF-κB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时机对新诊断癫痫患者复发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155例新诊断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发作次数,分为即刻治疗组(≤3次,84例)和延迟治疗组(>3次,71例),给予合理药物治疗,至少随访1年(中位数29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后第1次发作时间和治疗失败时间[因疗效不佳和(或)不能耐受副作用而退出者],同时比较2组患者观察期内"治疗失败"和"无发作"的比例.结果 2组不同治疗时机癫痫患者第1次发作时间(即刻治疗组1484 d,延迟治疗组1104 d,x2=0.571,P=0.450)、治疗失败时间(即刻治疗组2992 d,延迟治疗组1964 d,x2=0.018,P=0.8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病因(原发性、隐源或症状性)、年龄(儿童≤16岁,成人>16岁)进行比较,2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期内即刻治疗组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治疗失败患者20例(23.8%),延迟治疗组为16例(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5,P=0.852);观察期内达"无发作"患者即刻治疗组40例(47.6%),延迟治疗组30例(42.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447,P=0.504).结论 对于治疗前发作次数较少(≤3次)的新诊断癫痫患者,即刻治疗不影响其复发和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 on the relaps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epilepsy. Methods To prospectively studi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55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epilepsy. Patients were separated into immediate ( n =84, seizures ≤3 times) or deferred (n =71, seizures > 3 times) treatment groups according to number of seizures before treatment with appropriate antiepileptic drugs (AED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t least one year (median, 29 months). Kaplan-Meier survival statistics was used to analyze time to first seizure or time to treatment failure (inadequate seizure control and (or) intolerable side-effects ). The proportions of patients with treatment failure and seizure free during follow up were also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ime to first seizure or time to treatment failure between immediate ( 1484 days and 2992 days) and deferred treatment ( 1104 days and 1964 days; Log-Rank test x2 =0. 571 and 0. 018 respectively, P = 0. 450 and 0. 893 ). Subgroup analyses according to etiology ( primary and cryptogenic/symptomatic epilepsy) and age (children ≤ 16 years; adult > 16 years) did not reveal any difference between immediate and deferred treatment. During follow up, there were 20 treatment failure patients ( 23. 8% ) in immediate treatment group and 16 ( 22.5% ) in deferred treatment group (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x2 =0. 035 ,P =0. 852). There were 40 seizure free patients (47. 6% ) in immediate treatment group and 30 (42. 3% ) in deferred treatment group (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x2 = 0. 447, P =0. 504 ). Conclusions For newly diagnosed epilepsy patients with a few seizures ( seizures ≤ 3 ), immediate AEDs treatment does not affect the relapse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