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宫颈癌术前介入性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2 6例宫颈癌患者 (Ⅰb2 期 4例、Ⅱa期 7例、Ⅱb期15例 )行术前介入性化疗 ,其中 2 3例行化疗栓塞 ,评定其近期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 73 .1%。肿瘤直径≤ 5cm、>5cm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 88.2 %、44 .4%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不同期别间、鳞癌与腺癌间比较无差异 (P >0 .0 5 )。经 1~ 3个疗程后 ,18例顺利行宫颈癌根治术 ,断端均无癌细胞 ,其中 2例组织学完全缓解 ,2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结论 :术前介入性化疗能缩小肿瘤体积 ,降低淋巴结转移 ,提高手术切除率 ,是综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及介入化疗对防治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未发现明确肝内转移灶的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将其分为切除加动脉化疗组(A组,21例)和单纯切除组(B组,25例)。A组病例均于术后1个月内行肝动脉造影和动脉化疗,相隔4~6周重复1次,最多者6次,最少者2次;B组病例术后仅口服护肝药。全部病例随访观察10~47个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肿瘤的复发率。结果A组术后1月内造影发现2例肝内有新病灶存在。A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1%、81.0%;1、2、3年复发率分别为9.5%、9.5%、23.8%,A组2年、3年的复发率及生存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动脉造影有利于发现早期肝内转移灶;术后动脉化疗是防治肝内转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肿胀手综合征是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发生的持续手部及上肢肿胀,是内瘘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3%~5%[1].随着近些年血液透析病人增多及存活率改善[2],肿胀手综合征的报道逐渐增加.我院于2006年12月~2013年6月也收治了20例肿胀手综合征的血液透析患者,现总结其中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脊椎转移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DSA导引下,对15例脊椎转移癌患者的27个椎体,经皮椎弓根穿刺病变椎体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结果全部患者术后18~72h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活动状况改善,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6个月,12例疼痛缓解,其中9例疗效稳定。结论PVP治疗脊椎溶骨性转移癌能迅速缓解疼痛,增加脊柱稳定性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具有安全、操作简易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联合经皮穿刺脾选择性门静脉化疗栓塞(TACE+PTSPV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无手术切除指征并有门静脉血供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两组,13例(TACE+PTSPVCE组)施行TA-CE联合PTSPVCE治疗,19例(对照组)施行单纯TACE。全部病例随访11~37个月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TACE+PTSPVCE组和对照组的肿瘤缩小率分别为84.62%和63.16%;肝左叶体积增大率分别为38.43%、10.78%;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7.78%、55.56%、33.33%和58.82%、35.29%、17.65%,两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PTSPV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优于单纯TACE;经皮穿刺脾门静脉插管是一种安全实用的门静脉插管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导向冷循环射频消融(RFA)在肝转移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3月在CT导向下射频消融治疗的32例共48个肝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转移瘤直径〈3cm的20个,3~5cm的23个,〉5cm的5个。所有患者术后1、3个月后行腹部CT三期扫描检查评价肿瘤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RFA治疗。RFA治疗后完全坏死肿瘤39个(81%),其中直径〈3cm者19个(95%),3~5cm者18个(78.2%),〉5cm者2个(40%),全部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CT导向下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耐受性好的局部治疗肝转移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颅内钙化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头部CT颅内钙化特征。结果大脑基底节钙化以壳核钙化最早、范围最广和程度最重 ,典型呈“倒八字”征和大脑皮层下区对称性“星火样”钙化是本病颅内钙化特征。结论头部CT扫描能正确反映本病颅内钙化部位、范围和程度 ,壳核“倒八字”征钙化和大脑皮层下区对称性“星火样”钙化是重要影像特征 ,并对了解病变程度、发展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19个卵巢畸胎瘤的CT影像资料,结合病理讨论其CT表现特点。结果 本组19个畸胎瘤中,17个见脂肪密度区。16个成熟囊性畸胎瘤中,14个边缘光滑,11个有浮球征或畸胎结节,1个见脂液平面,12个见囊壁钙化。2个恶变成熟性畸胎瘤均为囊实性肿块,囊壁不规则增厚,肿块边缘不规则,囊内见条索状厚间隔和散在钙化及小片状脂肪密度影。1个未成熟畸胎瘤为实质性肿块,边缘浅分叶状,内见散在小钙化灶和脂肪密度影以及血曲带状稍低密度影,后者镜下为脑组织。结论 卵巢畸胎瘤CT能作出正确诊断,囊壁不规则增厚和/或囊内出现厚间隔是其恶变的征象。实质性肿块伴有脂肪和/或钙化影为未成熟畸胎瘤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性化疗不同栓塞方式对巨块型(直径≥4 cm)子宫颈癌的疗效及其副反应的比较。方法回顾分析能完成子宫动脉(单或双侧)超选择插管的52例巨块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超液化碘油与丝裂霉素混悬剂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后续化疗药物灌注组(A组)28例及灌注2/3量化疗药物后用携带有化疗药物(1/3量)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B组)24例,并对两组的疗效和毒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化疗有效率和化疗后手术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A组1次介入术后肿块缩小率为43.4%-62.7%。坏死率为78%-91%,均明显高于B组的31.1%-40.3%及54%-77%(P<0.05)。介入化疗期间两组均无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但动脉栓塞并发症A组病例较B组严重。A组2年复发率为5.3%,明显低于B组的20%(P<0.05)。结论巨块型子宫颈癌介入栓塞化疗安全有效,而缩小肿瘤和降低术后复发率以应用超液化碘油等末梢栓塞剂较佳。  相似文献   
10.
林坚  李卓永  梁宇闯 《河北医学》2004,10(7):591-593
目的:探索DSA介入技术在特发性肾性血尿患者病因诊断及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7例不明原因肾性血尿患者应用DSA介入技术行肾动脉造影,超选择性肾动脉介入栓塞方法治疗其中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3例。结果:7例中有3例经DSA明确诊断为肾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1d内肉眼血尿消失,1周内复查尿常规正常。结论:DSA介入技术对一部分特发性肾性血尿患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量肉眼血尿病例。可同时进行超选择性肾动脉介入栓塞,既保存了肾功能又达到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