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文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为议题,简述了ISO9000质量控制体系的特点,论述了ISO9000体系对医疗设备管理的适宜性和必要性,并针对医院的设备管理特点,阐述了医院设备管理引进ISO9000体系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和实施ISO9000体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特异性变应原体外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上特异性变应原检测对变态反应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常用的过敏原体外检测方法有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白细胞组织胺释放试验、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等,其中血清特异性IgE的检测最为重要,检测方法有RAST、荧光免疫标记分析法、ELISA等,检测系统有UNICAP-100检测系统、MAST变应原检测系统等,近来蛋白芯片检测技术成为另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激活剂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抗氧化剂之一,在皮肤科领域中,因它对活性氧物质(ROS)强大的拮抗作用,使它能对抗紫外线对皮肤的光老化损害,抑制黑色素的合成,对皮肤炎症及损伤有保护及修复作用,这些作用理论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遏黄褐斑的形成。目前对黄褐斑的药物及激光治疗,均有可能使皮肤产生物理或化学损伤,考虑到Nrf2信号通路激活对黄褐斑形成的潜在影响,Nrf2激活剂作为黄褐斑的补充及辅助治疗有相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注射毒品引起假性股动脉瘤的外科治疗(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对注射毒品引起的假性股动脉瘤行血管移植的疗效 ,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行血管移植手术治疗 11例 ,其中人工血管移植 9例 ,自体血管移植 2例 ,均行股动脉及股静脉移植。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 2年 ,均获得良好效果 ,移植血管通畅 ,未出现血管阻塞 ,伤口愈合欠佳 1例。结论 血管移植是注射吸毒引起假性股动脉瘤外科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组胺耐药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检测抗组胺敏感cu及抗组胺耐药cu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片段F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抗凝因子[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纤溶标志物[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补体(C5a、C3、C4)、炎性标志物[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溶血性链球菌O(anti-streptolysin“O”,ASO)、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及CU病情等与CU抗组胺药物治疗反应的关系。结果与敏感CU患者[(40.434-10.89)ng/ml]比较,抗组胺药耐受CU患者C5a水平[(50.67±16.83)ng/ml]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l+2、TF、TM、HMWK、t—PA、C3、C4、ESR、ASO、RF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组胺药物敏感与否与症状评分及风团持续时间相关(r=0.42,P〈0.01;r=0.57,P〈0.01)。结论抗组胺耐药Cu患者血浆C5a水平升高、症状评分较高且风团持续时间较长,提示抗组胺耐药Cu患者病情更严重且存在更复杂的自身免疫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医疗设备信息资料和医疗设备技术档案二方面试述:如何整理信息资料成为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提供投资决策之用;又如何利用技术档案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型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5,IL-21,IgE变化与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荨麻疹(AU)、慢性荨麻疹(CU)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的构成比,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5,IL-21,IgE水平,分析其与病情、病程的关系。结果 AU患者的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型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U患者CD4+/CD8+比值、NK细胞高于对照组,而CD8+低于对照组(P0.05),AU和CU组血清IL-15,IL-2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gE相反(P0.05);AU患者的CD8+T细胞高于CU患者,CD4+/CD8+比值低于CU患者(P0.01),余未见明显区别。CU患者的CD3+,CD8+T细胞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B细胞与症状评分、病程呈正相关,IgE与IL-21均呈负相关;而AU患者未见明显相关。结论 AU,CU患者存在血清IL-15,IL-21和IgE水平的异常,CU患者还存在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型的异常。这些异常可能是荨麻疹发病因素之一,其相互作用还可能引起CU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8.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免疫反应性皮肤病,其发病的关键效应细胞是肥大细胞。随着近年来对CSU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不少新型生物制剂被应用于CSU患者的治疗。生物制剂可通过靶向作用于肥大细胞的活化过程的不同阶段,阻断肥大细胞的活化、脱颗粒,从而有效治疗CSU;根据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可分为抑制肥大细胞激活、抑制胞内信号转导、激活抑制性受体的药物。本文对生物制剂在CSU治疗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紫檀芪是否影响不同波长紫外线照射后HaCaT细胞内Nrf2与Bach1的平衡关系。方法:用不同浓度紫檀芪(0、2.44、4.88、9.75、19.5、39、78、156μmol/L)处理HaCaT细胞后,采用MTS法检测不同浓度紫檀芪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宜的浓度进行后续实验;Western-blot检测紫檀芪对Nrf2和Bach1表达的调控;紫外比色法检测细胞内蛋白羰基含量;TBA法检测细胞内MDA含量。结果:MTS结果显示,当紫檀芪浓度为4.88μmol/L时对细胞增殖无影响;Western-blot结果显示UVA可引起Nrf2胞质蛋白减少(q=5.64,P0.05),胞核蛋白增多(q=16.38,P0.01),UVB不引起Nrf2胞质蛋白减少(q=1.86,P0.05),可引起胞核蛋白的含量升高(q=17.24,P0.01),添加紫檀芪再进行UVA/UVB照射,Nrf2胞质蛋白明显减少(q_(UVA)=8.27,qUVB=6.90,P0.05),胞核蛋白明显增加(q_(UVA)=17.07,qUVB=36.30,P0.01)。同时,UVA、UVB均可引起Bach1胞质蛋白增多(q_(UVA)=34.81,qUVB=29.25,P0.01),胞核蛋白减少(q_(UVA)=27.48,qUVB=20.68,P0.01),添加紫檀芪再进行UVA/UVB照射,Bach1胞质蛋白明显增多(q_(UVA)=66.48,qUVB=210.20,P0.01),胞核蛋白明显减少(q_(UVA)=88.52,qUVB=22.25,P0.01)。紫外比色法结果显示,与UVA组相比,UVA+紫檀芪组蛋白羰基的含量显著减少(q=10.44,P0.01);与UVB组相比,UVB+紫檀芪组蛋白羰基的含量显著减少(q=7.03,P0.01)。TBA法结果显示,与UVA组相比,UVA+紫檀芪组MDA的含量显著减少(q=11.22,P0.01);与UVB组相比,UVB+紫檀芪组MDA的含量显著减少(q=17.49,P0.01)。结论:紫檀芪通过影响核内Nrf2与Bach1的平衡关系发挥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48岁。主诉:阴囊左侧一外生性丘疹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在阴囊左侧部位出现一外生性孤立丘疹,带蒂,丘疹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患者既往体健,无乙型肝炎、糖尿病及结缔组织病史,无外伤、吸毒、手术及特殊用药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非婚性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