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的探讨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根据头颅CT影像学特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1)A组血肿以脑室系统为主,脑室外血肿量小于30ml者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2)B组血肿以脑室系统为主,脑室外血肿量大于30m1者行血肿清除术+对侧脑室外引流术;(3)C组血肿以脑实质内为主,为单侧脑室积血,第Ⅲ、Ⅳ脑室无铸造形,脑室外血肿量大于30ml者行血肿清除术。结果A组恢复良好率59.40%,不良率18.7%,病死率21.9%;B组恢复良好率58.40%,不良率20.8%,病死率20.8%;C组恢复良好率57.1%,不良率23.8%,病死率19.1%。结论对脑出血破入脑室者根据头颅CT影像学特征,并结合脑室内、外血肿情况综合分析,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手术切除颅内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女,29岁。因“生育后出现发作性左侧上肢抽搐伴头痛5年,加重1月”为主诉入我院,查体:神志清楚,行走困难.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右,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肉萎缩,肌张力下降,上肢肌力Ⅱ级,下肢肌力Ⅲ级,左侧指鼻试验及轮替试验不能配合检查,左侧肱二头肌、三头肌反射增强,左侧巴氏征(+),颈稍硬,脑膜刺激征阴性。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21例以原发典型三叉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生长部位与大小、手术入路与技巧、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资料。结果: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5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同侧三叉神经痛。术中发现10例肿瘤将三叉神经包绕在瘤内。术后三叉神经痛均消失,面部感觉减退2例,听力减退1例;1例疑似无菌性脑膜炎。结论:桥小脑角区胆脂瘤与三叉神经痛的关系复杂,应采取手术治疗,术中根据肿瘤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以确定是否全切,术后注意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分析小脑水平裂(cerebellar horizontal fissure,CHF)、小脑桥脑裂(cerebello-pontinefissure,CPF)与三叉神经、小脑动脉(cerebellar artery,CA)、岩静脉(petrosal vein,PV)之间关系,为CHF-CPF手术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20侧)成人整颅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CHF、CPF与三叉神经、CA、PV之间解剖学关系,测量相关数据并行拍照记录。结果 CHF可分离长度(31.01±6.29)mm,可分离深度(11.75±3.41)mm;CPF可分离长度(20.33±2.49)mm,可分离深度(7.49±1.66)mm;分离前CHF-CPF可提供手术野最宽径(3.67±1.51)mm,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桥脑处(root entry zone,REZ)暴露困难,分离后可提供手术野最宽径(18.52±3.80)mm,REZ暴露良好;CHF-CPF交界点距PV主干(13.63±1.59)mm,距小脑上动脉(SCA)(14.40±6.77)mm,距小脑前下动脉(AICA)(9.76±7.40)mm,距小脑后下动脉(PICA)(23.58±3.81)mm。结论经CHF-CPF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岩静脉及其属支,三叉神经入桥脑处显露充分,使减压更加彻底。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5cm-3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照相。结果: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三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在统计学具有差异性。结论: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该入路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方面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该入路在同等条件下使后颅窝相关区域的组织结构显露更大,为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空间。  相似文献   
6.
颅神经疾病主要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多数作者认为,引起原发性颅神经疾病的主要原因为血管压迫,这类血管被统称为责任血管。1982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采用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上述疾病1293例,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根据我们的经验就责任血管的分型与处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探讨脑外伤后形成脑积水原因,总结外伤性脑积水的诊治经验。认为对颅脑外伤病人应早期采取各项措施预防脑积水的发生,对外伤性脑积水尽早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颅脑肿瘤术后高颅内压采用甘露醇与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方法:按随机分配原则将我院58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颅脑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采用20%吡拉西坦注射液对观察组进行静脉滴注,对照组采取20%甘露醇进行静脉滴注,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观察发现,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药物起效时间和颅内压降压幅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肿瘤术后高颅内压采取20%吡拉西坦注射液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和降低颅内压效果与甘露醇相当,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3例舌咽神经痛的经验教训。方法 根据舌咽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分为贯穿型与非贯穿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后再进行“围套式减压”。结果 术后当日止痛32例(96.97%)。随访28例,远期复发1例(3.03%)。结论“围套式减压”可避免减压材料的滑脱、吸收或新生血管的重新压迫,易于发现被神经根挡住的“责任血管”。疗效好,远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脑室出血是临床常见的高危重症,起病急,并发症多,预后差。回顾总结我科2003年5月~2008年5月收治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55例,26例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和尿激酶灌注治疗,29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连续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