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近年来的实验研究,业已证实黑线姬鼠是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的主要传染源之一,为进一步阐明黑线姬鼠带毒率高低与EHF发病强度的关系,我们于1981年10月至1982年10月进行了黑线姬鼠逐月带毒动态观察,结果如下: 材料和方法 1981年10月到1982年10月止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进的Digeon氏检测方法报告出血热患者免疫复合物的动态观察,并结合体液免疫指标和病情对出血热免疫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水平与病情有一定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分离EHF病毒的传代中,发现感染鼠鼠肺中存在一种可传代的EHF相关因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其特异性作了检查:101份EHF患者血清96%阳性,175份正常人及其他疾病患者血清全部阴性;20例EHF患者双份血清,18例的恢复期有4倍以上抗体滴度升高;12例EHF患者血清对KHF抗原及EHF相关因子的阴、阳性反应基本一致;抗呼肠孤病毒血清和抗类呼肠孤病毒血清等全部阴性;血清编码双盲法检查和预期结果一致;抗KHF血清对EHF患者血清的免疫荧光反应有显著阻断作用,抗呼肠孤病毒Ⅰ~Ⅲ型多价血清无此作用。上述结果可初步确定,此相关因子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相似文献   
4.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抗原与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IC)的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IC的形成除了有利于抗原的清除以外,在一些特定条件下,IC却能沉积在组织中并激活补体反应系统,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损害。近来发现不少疾病的发病机制与IC有关,因此,IC的检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国外检测IC多采用Raji细胞法和  相似文献   
5.
我们试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出血热病毒,在感染鼠肺组织内查见一种可传代的相关因子,经鉴定证明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材料取自重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实验动物为非疫区的黑线姬鼠;检查指标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检查阳  相似文献   
6.
一种轻型出血热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7.
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病人血清进行特异性抗体测定,早期IgM 抗体检出率为95%,IgG 抗体为45%,病程在15天以上IgG 抗体检出率达95%。对已痊愈的105例EHF 患者作血清抗体调查,其中一例于病后18年仍保持一定的抗体水平。在EHF 高发区正常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89~3.4%,非疫区正常人群及其它疾病289份血清抗体检查全部阴性。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丹-A_1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非疫区黑线姬鼠,结果病毒血症于感染后第7天血液中出现可疑感染滴度,第9天呈阳性,持续到15天,高峰在11~13天。滴度于10~(-1.5)~10~(-0.5)之间。感染后第11~15天小便中检出阳性,粪便在第13~35天获阳性。在脏器中分布的观察,肺脏于感染后第5天即检出阳性,持续到63天;肝、肾组织于第9天开始出现阳性,肾脏至38天转阴,肝脏自38~63天仅部份鼠出现阳性;脾脏始终阴性。以上的动态观察,为探索传播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