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 36 8例消化性溃疡的分析 ,研究非甾体类消炎药 (NSAIDs)服用史、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性别、溃疡部位、内镜下溃疡大小、出血病史等因素对溃疡并发出血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比较年龄、NSAIDs服用史、HP感染、性别、部位、内镜下溃疡大小、出血病史等因素对上消化道出血危险性的影响 ,以及上述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服用NSAIDs患者中 ,出血占 74 % ,未出血占 2 6 % ,与上消化道危险性相关系数为 6 7相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溃疡出血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出血患者中 ,5 0岁以下组为 2 7% ,6 0岁以下组为36 % ,超过 80岁组则为 79% ;对于出血的危险性 ,HP感染阳性率差别不大 (85 %vs 88% ,P >0 0 5 ) ,HP感染并不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 ,但与服用NSAIDs (OR =6 7)及年龄 (OR =3 6 )因素联合可明显增加出血危险性。其他因素与溃疡并发出血无明显关系。结论 :服用NSAIDs及年龄是Pu患者并发出血的重要原因 ,HP感染并不增加溃疡患者出血危险性 ,但服用NSAIDs及年龄等因素与溃疡出血危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头孢地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永健  边颖  蔡毅 《天津药学》2003,15(2):66-68
头孢地尼(cefdinir)是优秀的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品种之一,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毒性低、副作用小。头孢地尼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G^ 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高于头孢克肟、头孢克罗和头孢氨苄。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粪链球菌也有中等活性。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G^-菌有较强的活性,高于头孢克罗和头孢氨苄,与头孢克肟相当,对耐头孢克罗和头孢氨苄的肺炎克雷伯氏菌、耐甲氧西林的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嗜血菌和黏膜炎布兰汉氏球菌也敏感。头孢地尼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皮肤感染、手术后感染、呼吸通感染、尿道感染、妇科感染、口腔感染、眼科及耳鼻喉科感染等。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NAFLD的共同重要致病机制,脂肪细胞因子如脂联素、瘦素和抵抗素等通过不同途径参与IR和NAFLD的发生和发展[1].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与组织胶注射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套扎组行内镜下胃底静脉套扎术治疗120例;注射组行内镜下胃底静脉组织注射胶术治疗120例;以上患者均是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患者,在48h内进行内镜下治疗,目的是止血,术后1、6个月复查胃镜,所有病例未做胃镜下二级预防性治疗,全部病例追踪随访。结果套扎组患者止血成功率(95.00%)高于注射组(88.33%),术后1月内及6月内的再出血率(5.00%、0)要低于注射组(6.67%、1.67%),套扎组患者胃底静脉曲张改善总有效率(94.17%)要高于注射组(87.50%),套扎组患者在术后发热、疼痛、异位栓塞、败血症及病死率(2.50%、3.33%、1.67%、4.17%、0)均要低于注射组(4.17%、6.67%、2.50%、5.83%、0.83%),上述所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胃底静脉套扎组与胃底静脉组织胶注射组效果无差异,胃底静脉套扎治疗组无注射针眼出血情况,无排胶现象,止血成率高,且操作较简单,费用较低,操作风险较少,适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检查(EUS)对胃癌患者术前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22例经胃镜加活检病理检查确诊(17例)和疑诊为胃癌但常规活检阴性的患者(5例),同时行EUS、腹部螺旋CT检查,疑诊者在EUS检查的同时行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B)以明确诊断。确定肿瘤侵犯深度(T)、局部淋巴结转移(N)、周围及远处器官转移(M)等分期情况,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以评价EUS对胃癌诊断及TNM临床分期的准确性。结果5例疑诊者行EUS引导下FNAB全部成功取得肿瘤组织,病理诊断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例。1例术前EUS诊断为T1N0M0期的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其余患者全部行外科胃癌根治术。与手术和病理结果比较,EUS对于TNM分期诊断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T:84.9%,74.2%;N:92.1%,77.1%;M:63.4%,87.5%。螺旋CT对于胃壁是否增厚及N、M分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T:27.3%,75%;N:31.5%,100%;M:50%,100%。其中EUS对于T和N分期的敏感性较CT高(P<0.05)。结论EUS术前评价胃癌临床分期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尤其是对于肿瘤侵犯深度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烯磷脂酰胆碱和虎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中西药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高脂饲料饲养Wistar大鼠12w诱发NAFLD.然后转以基础饲料饲养.并分别进行4w的中药虎杖提取液和西药多烯磷脂酰胆碱水溶液干预及蒸馏水对照灌喂。提取脂肪组织总RNA并逆转录(reversely translation, RT)成为cDNA。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qPCR)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mRNA相对水平,并以生化方法测定肝脂含量,通过t检验分析数据的差异。结果 虎杖干预显著降低脂肪组织TNF—α mRNA相对水平(P〈0.05)和肝组织总胆固醇脂含量(P〈0.05)。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干预对于降低肝组织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效果不显著(P〉0.05),但它显著增加了脂肪组织的TNF—α mRNA相对水平(P〈0.05)。结论 虎杖可以调节NAFLD大鼠的肝脂代谢,降低脂肪组织的TNF—α mRNA水平,改善肝细胞的脂类变性状况。多烯磷脂酰胆碱可增加NAFLD大鼠脂肪组织的TNF—α mRNA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男性居民吸烟、饮酒水平与胆石症患病的关系。方法 在广东省人群脂肪肝现况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成年男性居民,对其吸烟、饮酒水平与胆石症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居民胆石症的患病率随着每天吸烟量的增加而升高(趋势χ^25.542,P=0.019),同时随着年吸烟总量的增加而不断升高(趋势χ^27.302,P=0.007),排除胆石症常见影响因素年龄和肥胖的影响后每天吸烟量以及年吸烟总量仍然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每天吸烟量OR=1.269,95%CI:1.018~1.580;吸烟总量OR=1.295,95%CI:1.020~1.646)。饮酒与胆石症的关系是少量和适量饮酒(〈40g/d)可降低男性居民的胆石症的发病,但大量饮酒(≥40g/d)反而会刺激胆石症的形成,呈现“V”形分布。排除胆石症常见影响因素年龄和肥胖的影响后,少量和适量饮酒的保护作用仍然存在(OR=0.537,95%CI:0.313~0.920)。每次饮酒量限制在20g内对胆石症的保护作用最强(OR=0.370,95CI:0.145~0.942)。每周饮酒频率不宜超过7次,饮酒年龄不宜过早,饮酒总年数不宜超过35a。结论 不吸烟、少量或适量饮酒可能对减少男性胆石症患病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磷脂酰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EMT)基因外显子8的G175A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检测并比较51例NAFLD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PEMT基因外显子8的G175A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析不同基因型对各临床指标的影响。结果NAFLD组和正常对照组PEMT基因175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有显著性(GG、GA、AA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是58.8%、78.0%和39.2%、22.0%和2.0%、0.0%,χ2=4.289,P=0.038),NAFLD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21.6%比11.0%,χ2=4.127,P=0.042),NAFLD患者中G175A突变型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野生型患者(2.88±1.02 vs 2.04±0.96,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3.22±0.88 vs 3.87±0.3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因位点pemtG175A突变型、低密度脂蛋白是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PEMT基因外显子8的G175A多态性与NAFLD发病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原癌基因c—met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原癌基因c—met在不同分化的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和Westernblotting检测高分化胃癌MKN28、中分化胃癌SGC-7901、低分化胃癌MKN45和正常胃细胞GESl中c—met的表达情况。结果:荧光定量PCR显示原癌基因c—met在三个胃癌细胞株中均有高表达,但以中分化的胃癌细胞SGC-7901的表达(0.064606+0.0025)显著高于低分化的胃癌细胞株MKN45(0.016657±0.0002)和高分化的胃癌细胞株MKN28(0.002419±0.0002)(P〈0.01);Westernblotting显示c—met在蛋白水平的结果与前-致。结论:四个胃癌细胞株中,原癌基因c—met均有表达,以SGC-7901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