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0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4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医院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医学服务体系。医疗质量是医院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体现。由于护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大,联系面广,护理专业人员是医院的基本队伍,护理工作质量高  相似文献   
2.
如果出现小卒中症状后能够及时接受正确的治疗,则有利于避免完全性脑卒中的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了脑卒中,也可以将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降到最低,减少或减轻后遗症。那么,当发现小卒中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相似文献   
3.
通过检测寄生虫rRNA从而检出和鉴定寄生虫以及判定寄生虫发育过程,该方法具有监测流行病学参致和新药治疗方案效率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简化方法抽提体外培养的FCB1株或NF54株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用含0.1%皂苷的氯化钠、柠檬酸钠溶液溶解红细胞,游离的疟原虫用4% sarcosyl和1mg/ml蛋白酶K溶解,获得的原虫DNA经CsCl密度梯度纯化,然后在Tris和EDFA中透析,用分光光度计测定DNA含量。DNA样品印渍于硝酸纤维膜上,用0.5N NaOH降解DNA,硝酸纤维膜经Tris-NaCl溶液洗涤后真空干燥备用。血液标本点于浸湿的硝酸纤维膜上,干后直接在硝酸纤维膜上按上述方法溶解红细胞和疟原虫,然后降解DNA,洗涤后烘干备用。杂交试验的探针为一种末端标记γ-~(82)PAFP的合成的存在于恶性疟原虫基因组中的21个核苷酸重复片断(5'-AGGTCTTAACTTGACTAACAT-3′)。结果表明该同位素标记的寡核苷酸能与微量恶性疟原虫DNA特异地杂交。放射自显影2小时,该探针能检测出1μg的纯化DNA,如果显影过夜,能测出100pg的DNA,而与1μg的人DNA无交叉杂交。对不同感染率的体  相似文献   
5.
已知的诺氏疟原虫环子孢子抗原(CS)基因的结构是获自红内期原虫基因组DNA的,该期CS基因不表达。为了观察子孢子期CS基因结构是否与红内期相同及CS基因的表  相似文献   
6.
1 病历摘要 秦某某,男,56岁,因咳嗽,喘憋10余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月余,于2003年1月10日入院.患者10余年来反复发作咳嗽、咳痰,喘憋,遇寒易发.每年发作超过3个月,月余前外感风寒后再发咳嗽,喘憋,动则加重,且伴双下肢浮肿,吐少量白痰,应用抗生素、氨茶碱等药物效果不佳,并于近10余日出现腹胀,下肢浮肿加重,纳少眠可,大便2~3日一行,小便少.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是一组具有临床表现异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骨骼肌无力和肌肉炎症病变为特征.临床分型包括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散发的包涵体肌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和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等[1-3].在儿童期,皮肌炎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80%[4].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为临床罕见病,年发病率约为每年每百万人1 ~ 19例[5].美国儿童皮肌炎的发病率约为每年每百万人2.5~4.1例[6],国内尚未见流行病学资料.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治疗一直非常具有临床挑战性,尤其是一线治疗药物失败的病例[7].近年来,对难治性病例的精准治疗成为特发性炎症性肌病领域的研究重点[8].自20世纪初期开始,利妥昔单抗在国外就被尝试用于难治性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治疗,但关于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剂量和疗程,目前尚无统一认识[9],国内也尚未见相关临床研究报道.本文分享了3例传统药物治疗反应欠佳、经长疗程(2年7个月至3年2个月)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后获得临床缓解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以期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本观察研究开始前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批准号:2021科研263).  相似文献   
8.
伊维菌素是一种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盘尾丝虫病的首选药。用于治疗班氏丝虫病,伊维菌素25~200μg/kg单剂口服可在5天内清除血中微丝蚴,但治  相似文献   
9.
恶性疟原虫大片段DNA在大肠杆菌中克隆不稳定,很可能与恶性疟原虫DNA的A+T含量非常高(82%)有关。酒酿酵母菌与恶性疟原虫的A+T含量较大肠杆菌与恶性疟原虫的A+T接近,因此对100kb以上的恶性疟原虫DNA片段在酵母菌人工染色体(YACs)克隆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pYAC4经氯化铯标准法纯化,EcoRI和BamHI完全酶切,小牛肠碱性磷酸酶去磷酸化作为载体DNA。恶性疟原虫B8分离株DNA经EcoRI部分酶切,约15μg埋于琼脂糖井内,用EcoRI部分酶切,然后进行脉冲电场梯度凝胶电泳(PFGE),去除<100kb  相似文献   
10.
侯红  伊文超  吴玉霞 《中国康复》2015,30(6):418-419
【】 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8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原则,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的康复训练。治疗组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疗法,训练时间均为30min/次,1次/天, 6天/周,持续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香港手功能评估(FTHUE-HK)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均得到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的FMA-UE和FTHUE-HK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