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探讨HCMV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用HCMV感染HUVEC,采用RT PCR方法检测不同感染时段细胞RAGEmRNA的表达。结果:HCMV感染HUVEC后,0?h时RAGEmRNA有基础水平的表达,4?h开始升高,8?h时表达水平明显升高,随感染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高,感染24?h时达高峰,48?h开始回落,72?h表达量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显著高于0?h。各时段与0?h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CMV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能够促进RAGE mRNA的表达,并且呈时间依赖性。HCMV有可能通过上调RAGE介导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文章从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开发综合性试验;引入设计性实验教学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实验室建设,重视生物安全方面以及改进实验教学手段,增添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荣彦生  刘义  于晗 《中医药研究》2011,(10):1228-123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SFT)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体重250 g~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舒芬太尼后处理低剂量组、舒芬太尼后处理高剂量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完成模型仅穿线,不结扎;假手术组穿线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前2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舒芬太尼后处理低、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舒芬太尼稀释液1 mL,2μg/kg、10μg/kg。于实验结束时制作心肌组织匀浆,检测心肌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右心室采血常温离心分离检测血清心肌酶(CK)、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取左心室切5块,采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法区分正常和梗死区,用梗死区重量占左心室重量百分比观测梗死程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组织SOD活性下降,MDA增高,血清CK及LDH水平增高,血清NO含量减少;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舒芬太尼后处理组,心肌组织SOD活性升高,MDA降低,血清CK及LDH释放减少;血清NO含量增加;再灌注心律失常明显减少;心肌梗死程度降低;以舒芬太尼后处理高剂量组更为明显。结论舒芬太尼后处理能够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并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高血压病患者,常规药物降压治疗及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对血压的影响。方法按照24h血压资料和睡眠资料,分为单纯高血压组与合并SAS的高血压组,观察常规降压药物治疗4周后24h血压变化和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对合并SAS的高血压患者24h血压的影响。结果29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常规药物治疗4周后,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均〈0.01)。26例合并SAS的高血压患者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有所下降(P均〈0.05),但仍高于正常组,而夜间收缩压无明显变化。其中20例合并SAS高血压患者加用一夜正压通气治疗后,24h平均血压进一步下降,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P〈0.01,P〈0.01)。结论合并有SAS的高血压患者多为难治性,单纯降压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需要同时应用正压通气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E型沙眼衣原体MOMP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E型沙眼衣原体(Ct)主要外膜蛋白(MOMP)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MOMP,为探索安全的E型Ct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ebank中E型Ct MOM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高保真PCR方法从E型Ct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约1.1kb的MOMP片段,克隆至pcDNAⅡ载体,测序后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VAX1,构建卡那霉素抗性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VAX1-MOMP,并以重组质粒转染COS-1细胞进行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表达产物。结果:从E型Ct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的MOMP基因片段,酶切鉴定及DNA序列测定证实pVAX1-MOMP重组质粒构建正确,能在COS-1细胞内表达,表达产物能与抗MOMP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构建E型沙眼衣原体MOMP真核表达质粒pVAX1-MOMP,并在真核细胞内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二烯丙基三硫醚(DATS)对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进一步研究生物膜耐药的机制。 方法微量肉汤法测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平板培养法构建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体外模型,XTT法检测药物处理后浮游状态与生物膜状态下的幽门螺杆菌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深层的细菌状态以及活性变化。 结果克拉霉素与DATS对浮游状态的幽门螺杆菌均有良好的杀菌作用;使用不同浓度克拉霉素处理后的幽门螺杆菌生物膜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DATS处理后的幽门螺杆菌生物膜活性下降明显,与对照组和克拉霉素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DATS对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下的幽门螺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可以为耐药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于晗 《健康大视野》2007,15(5):47-48
目的评价长期服用螺内酯片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在心衰标准用药的基础上,其中一组给予螺内酯片剂长期口服,另一组在急性期加用或不加用螺内酯,临床观察并随访6个月后,检查超声心动图,以评价左室功能和容积。结果观察过程中共入选螺内酯组65例以及安慰剂组31例。在观察结束,两组的射血分数(LVEF)均有增加,但螺内酯组LVEF的增加值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7.6±7.7)%和(3.1±5.4)%,P=0.0042。经6个月的治疗,螺内酯组显著缩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和收缩末期容积(ESV)分别为(-18.2±35.7)ml、P=0.0003和(-26.7±34.6)ml、P=0.0001。而安慰剂组在观察终点,左室EDV和ESV均有增加分别增加(7.4±33.1)ml和(2.8±30.2)ml。在观察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均在安慰剂组中。结论螺内酯在心力衰竭标准用药基础上治疗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可显著改善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鼠型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uridarum)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内的存活情况以及对DC功能的影响,为衣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诱导培养BALB/c小鼠骨髓来源的DC。用C.muridarum感染DC,分别在24、72h固定细胞进行衣原体包涵体染色;采用ELISA方法检测感染DC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感染DC与T细胞共孵育48h, CCK-8检测T细胞增殖。结果:C.muridarum能够感染骨髓来源DC,衣原体在DC中生长缓慢,形成非典型的包涵体;感染后的DC分泌较高水平的IL-12和低水平的IL-10;并且能够刺激T细胞增殖,说明衣原体感染的DC仍然具有抗原递呈能力。结论:成功建立C.muridarum感染DC的体外细胞模型,且沙眼衣原体感染对DC抗原递呈功能没有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祛毒养心冲剂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组、药物组,每组20只。后两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CVB3)液,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不含病毒的Eagle′s液。药物组于接种病毒后24h灌胃给予祛毒养心冲剂。21d后,处死所有小鼠并取其心脏。进行心肌病理检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mRAN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病毒组相比,应用祛毒养心冲剂治疗后,小鼠心肌组织病变积分显著下降(P<0.05),心肌组织中IL-6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祛毒养心冲剂对VMC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IL-6在心脏中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于晗 《健康大视野》2007,15(4):30-31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197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55%,阿斯匹林组为3.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