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9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小鼠通过悬尾来模拟失重状态下体液头向重分布,然后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和视网膜微循环的变化。方法:正常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到3个实验组和3个对照组,最终每组6只。具体分组如下:实验1组(尾悬15d),实验2组(尾悬30d),实验3组(悬吊30d后恢复体位30d);对照1组(正常饲养15d),对照2组(正常饲养30d),对照3组(正常饲养60d)。时间满足后马上检测暗适应闪光ERG,记录混合反应和振荡电位(OPs),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然后提取视网膜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感光细胞视色素或视蛋白的表达,用TUNEL试剂盒检测视网膜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悬吊15d组,暗适应ERG的混合反应,b波较大而OPs振幅明显降低,后者第二个子波(O 2)幅值197±33μV,15d未悬吊组336±47μV(t=-5.938,P<0.001)。悬吊30d组,小鼠ERG恢复,O 2幅值264±39μV,与30d未悬吊组308±41μV无差异(t=-1.887,P>0.05)。悬吊15d组FFA,视网膜微血管较对照组更密集,呈迂曲扩张的表现,其他实验组基本正常。各实验组感光细胞视色素或视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异常,视网膜未见凋亡阳性细胞。结论:模拟失重状态下体液头向重分布,短期内小鼠ERG和视网膜微循环可能受到影响,但未对视网膜产生明显的永久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正常SD大鼠暗适应视网膜电图b波光强-振幅曲线的特点。方法取完全暗适应状态SD大鼠12只。利用中性滤光片降低全视野刺激器固有光强度,按0.5个对数单位的间隔衰减得到7档(分别为-5.0、-4.5、-4.0、-3.5、-3.0、-2.5和-2.0log cd·s·m^-2),采用RETI-scan系统,自制的银环角膜电极和不锈钢针状电极,记录暗适应系列光视网膜电图。采用Naka-Rushton方法分析b波的强度-反应函数。结果b波阈强度为-4.5log cd·s·m-2,饱和强度为-2.5log cd·s·m-2。当刺激强度在-5.0~-2.0log cd·s·m-2范围时,b波光强-振幅曲线呈"S"型,符合Naka-Rushton等式;其中有两个重要参数(Rmax,I50)分别代表b波饱和幅值和产生1/2该幅值的刺激强度,本实验中Rmax为(721.2±89.5)μV,I50为(-3.30±0.36)log cd·s·m^-2。上述参数与人类正常值相比差异明显。结论大鼠视网膜反应特性与人类存在较大差异,应用视网膜电图b波光强-反应函数来评价其杆体系统功能时选择合适的刺激参数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美金刚(Memantine)对敌敌畏中毒小鼠的实验治疗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非竞争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对有机磷农药敌敌畏中毒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根据正交实验设计原理,选用L9(3^4)正交表,以肌束震颤出现时间、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和存活时间为指标,分别测试美金刚和/或阿托品对敌敌畏染毒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 美金刚可明显延长染毒小鼠的存活时间、肌束震颤出现时间,并可部分改善肌束震颤症状;与阿托品联合使用后效果更加明显,提示两药及早联合用药时治疗效果更好。结论 美金刚和阿托品联合使用对敌敌畏中毒有很好的协同治疗作用,可明显改善肌束震颤症状。鉴于美金刚与阿托品作用机制不同,建议可在临床上试用。但在中毒指征及给药剂量的正确掌握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溶血卵磷脂酰基转移酶1(LPCAT1)自发突变小鼠视网膜组织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改变情况。方法 Lpcat1基因自发突变纯合子的rd11新生小鼠60只(实验组)和与之同龄的野生型C57BL/6J小鼠60只(对照组)纳入实验。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的表达情况。出生后3、6、9 d和2、4、6、8周,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观察视网膜显微结构;行全视野F-ERG检测,记录暗视杆体反应和明视锥体反应。结果 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呈阴性表达;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节,神经节细胞层可见少量表达。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鼠于出生后9 d左右视网膜外核层已基本形成,其光感受器细胞核层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显微结构正常。F-ERG检测结果 显示,实验组小鼠出生后2、4周暗视杆体系统反应存在,呈降低趋势,出生后6~8周暗视杆体系统反应消失;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暗视杆体系统反应正常。出生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72.8±15.6)、(105.2±21.1) μV,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60,P=0.025)。出生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20.6±6.4)、(231.8±32.0) μV,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71,P=0.000)。实验组小鼠出生后2、4、6周明视锥体系统反应存在,呈降低趋势,出生后8周明视锥体系统反应消失;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明视锥体系统反应正常。出生后2、4周,实验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46.8±7.2)、(78.0±8.2) μV;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42.8±6.4)、(91.4±9.4) μV。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30、-2.401,P=0.379、0.043)。出生后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17.2±2.0)、(116.2±12.9) μV,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08,P=0.000)。结论 LPCAT1自发突变小鼠视网膜外层光感受器细胞核层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F-ERG暗视杆体和明视锥体反应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人工泪液对大鼠视网膜电图(ERG)的影响.方法 动物实验研究.SD大鼠充分暗适应后,记录单眼ERG.ERG记录采用自制银丝电极和不锈钢针状电极,其中银丝电极为记录电极,置于角巩膜缘,各组ERG记录眼人工泪液用量不同:第1组为未滴人工泪液组;第2组为适量组,滴少量人工泪液,使电极与角巩膜缘接触良好;第3组为过量组,滴入大量人工泪液,使之充满整个结膜囊.ERG a、b波幅值和峰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两两间差异采用LSDt法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人工泪液的两组动物ERG基线平滑,干扰波不明显;然而人工泪液使用过量组a、b波振幅均明显降低,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12,P<0.01;t=3.018,P<0.05).结论 视觉电生理实验室经屏蔽和有效接地后,动物ERG记录中使用人工泪液可以进一步降低干扰,但人工泪液使用过量会影响ERG振幅大小.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 (NIDDM )是一类病因尚未明确 ,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疾病。它是一种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一般不需要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存。在ADA(美国糖尿病协会 )新的分类标准中 ,当 2型糖尿病中有一种表现型的病因被确定后 ,这种表现型就从 2型糖尿病的分型中分离出来 ,归于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1] 。MODY(青少年的成人发作型糖尿病 )是一类以 β细胞功能缺损为特征的单基因型糖尿病 ,其致病基因型已明确 ,且只占糖尿病人总数的 <5 %。而具有多基因缺陷的 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羧基酯酶多态和有机磷农药接触者的易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参与有机磷农药代谢的羧基酯酶的多态与有机磷接触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 RFLP)确定75例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工人的丁酰胆碱酯酶(BChE)和对氧磷酶(PonE)的基因型,以症状积分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mmol·h-1·ml-1)作为反映其健康状况的指标。分析单基因位点多态工人的健康状况,确定其易感基因型,进行多基因综合分析,考虑年龄、性别以及接触时间的影响,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BChE基因K位点(BChE K)正常纯合子(6 1例)、杂合子(12例)和异常纯合子(2例)的AChE活力为10 5 .0±2 3.0、84 .4±16 .4和79.0±9.9,症状积分为3.7±3.8、9.2±3.0和12 .5±0 .7;PonE 192位(PON 192 )正常纯合子(37例)、杂合子(2 7例)和异常纯合子(11例)的AChE活力为116 .8±15 .1、91.2±15 .6和72 .3±2 1.4 ,症状积分为2 .0±3.2、6 .7±3.3和9.7±1.8;PonE 5 5位(PON 5 5 )正常纯合子(70例)、杂合子(5例)的AChE活力为10 2 .4±2 3.0、82 .8±2 2 .0 ,症状积分为4 .5±4 .2、9.2±3.6。3个位点的杂合子和(或)异常纯合子与正常纯合子的症状积分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异常纯合子的症状积分最高、健康状况最差。3个基因位点没有交互作用;单个基因位点对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引燃式烟雾剂的发烟组分及其最佳配方。方法 根据引燃式烟雾载药技术原理和经济简便的原则,筛选发烟组分,应用正交表设计试验方案,寻找发烟效果显著的最佳配方。结果 以炭粉为燃料,KClO3为主,辅以KNO3作为助燃剂,NH4C1为降温剂,滑石粉为阻燃剂,玫瑰香精为香料,按比例配制的发烟剂,用引芯易于点燃,燃烧过程平稳(35~45s/10g),烟色发白,无明火,残渣疏松,燃烧完全。结论 该发烟剂发烟效果显著,配方合理,使用方便,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鼠紫外光敏感视锥系统(UV-cone)视网膜电图(ERG)的特点。方法实验研究。成年野生型C57BL/6J小鼠10只(10眼),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2组均明适应(背景白光的色温为7000 K,亮度为30 cd·m-2) 10 min后行ERG检测。实验组记录UV-cone ERG,刺激所用的紫外光波长为363 nm,刺激强度分别为0.03、0.30、1.00、3.00 mW·s·m-2。对照组记录明视系列白光ERG。2组间最大反应a波、b波振幅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紫外光(UV)刺激强度达到0.30 mW·s·m-2时,ERG开始出现稳定的正向b波,其振幅为(14.8±3.0)μV;随着刺激强度增大,b波上可以记录到明显的振荡电位(前3个子波振幅较大)。而对照组b波上未见明显的振荡电位。实验组ERG最大反应b波振幅明显高于对照组(t=2.615,P<0.05),而a波振幅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3,P>0.05)。结论正常成年C57BL/6J小鼠明视UV-cone ERG与传统的白光ERG在波形和最大反应幅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先天性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杆细胞为原发性变性,因此无法了解视细胞变性的机制和过程.研究发现Leber先天性黑矇(LCA)自发突变小鼠具有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类似的自然过程,有助于深入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机制及确定疾病基因治疗靶点.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LCA自发突变小鼠视网膜短波长敏感的视锥细胞自然变性过程. 方法 按出生后天数(P)取P14、P21、P35、P90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LCA的自发突变动物模型Rpe65rd12(B6[A]-Rpe65 rd1 2/J,rd12)小鼠各5只,同时选择鼠龄匹配的野生型C57BL/6J(B6)小鼠作为对照.采用RolandQ450SC UV视觉电生理检测仪行小鼠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采用单次白色发光二极管(LED)闪光刺激记录总视锥细胞反应,刺激强度分别为1.00 cds/m2和1.96 cds/m2;采用紫外光闪光刺激记录短波长紫外光(UV)敏感的视锥细胞反应,刺激波长为(363±6)nm,刺激强度分别为2.0 mWs/m2和3.0 mWs/m2.ERG记录后次日处死小鼠并制备视网膜铺片,分别采用FITC荧光标记的花生凝集素(FITC-PNA)和Cy3荧光染色法检测2个组不同鼠龄小鼠视网膜中总视锥细胞和UV敏感的视锥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结果 P14 rd12小鼠明适应ERG反应为负波型,各波潜伏期延长,UV敏感的视锥细胞ERG各波记录不到.P21 rd12小鼠视锥细胞ERG b波振幅较野生型B6小鼠下降了约75%,b波潜伏期为(102.80±11.39)ms,较B6小鼠的(43.40±5.60) m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6,P=0.001);P21、P35和P90野生型B6小鼠UV敏感的视锥细胞ERG b波振幅分别为(59.60±36.00)、(82.40±12.22)和(68.43±17.63) μV,P21、P35和P90 rd12小鼠UV敏感的视锥细胞反应均记录不到.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14野生型B6小鼠视网膜视锥细胞较多,呈绿色荧光,大量的视蛋白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腹部鼻侧象限UV敏感的视锥细胞中,呈红色荧光,P14、P21、P35 rd12小鼠视网膜中视锥细胞逐渐减少,绿色荧光逐渐减弱,UV敏感的视锥细胞呈散在表达.结论 rd12小鼠出生后早期即出现视锥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短波长敏感的视锥细胞的丢失和功能异常更早于中长波长的视锥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