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67篇
  免费   1106篇
  国内免费   630篇
耳鼻咽喉   110篇
儿科学   209篇
妇产科学   89篇
基础医学   957篇
口腔科学   146篇
临床医学   2746篇
内科学   1455篇
皮肤病学   135篇
神经病学   527篇
特种医学   13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8篇
外科学   1349篇
综合类   5578篇
预防医学   2426篇
眼科学   135篇
药学   2143篇
  28篇
中国医学   1993篇
肿瘤学   597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390篇
  2022年   358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401篇
  2019年   464篇
  2018年   447篇
  2017年   300篇
  2016年   418篇
  2015年   427篇
  2014年   878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944篇
  2011年   1135篇
  2010年   1065篇
  2009年   1071篇
  2008年   1016篇
  2007年   1035篇
  2006年   1005篇
  2005年   1029篇
  2004年   1020篇
  2003年   846篇
  2002年   668篇
  2001年   666篇
  2000年   594篇
  1999年   556篇
  1998年   457篇
  1997年   508篇
  1996年   473篇
  1995年   394篇
  1994年   334篇
  1993年   274篇
  1992年   248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88篇
  1989年   168篇
  1988年   148篇
  1987年   131篇
  1986年   78篇
  1985年   110篇
  1984年   74篇
  1983年   68篇
  1982年   77篇
  1981年   61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26篇
  1978年   13篇
  1965年   18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建立血栓通冻干粉针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依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附录方法和指导原则,建立血栓通冻干粉针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结果血栓通冻干粉针在4mg/ml的浓度对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没有影响。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可用于血栓通冻干粉针的热原检查。  相似文献   
2.
3.
摘 要目的:探讨心肾综合征(CRS)治疗中不同血液透析方法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 2017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 四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102 例Ⅳ型 CRS 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抽取 25 例为 A 组给予间断性血液透析, 24 例为 B 组给予连续性静脉 – 静脉血液滤过,26 例为 C 组给予缓慢连续超滤,27 例为 D 组给予单纯超滤,比较四组患 者治疗情况。 结果:治疗后,B 组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B 型利钠肽(BNP)及血钙均优于治疗前与其他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较于其他组,B 组的病死率最低、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CRS 患者选用连续性静脉 – 静脉血液滤过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构建的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在患者生存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原发性肺癌患者2 267例,患者均行一次肺癌手术治疗,无第二原发肿瘤。选取性别、年龄、职业、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路径、手术方式、肿瘤分期、治疗方案为预后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预后指数(PI)方程,计算每例患者的PI值。根据PI值的不同范围,划分低、中、高危预后组,对各组生存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性别(RR=0.684,P=0.001)、年龄(RR=0.591,P<0.01)、职业(RR=1.439,P=0.001)、病理类型(RR=3.694,P<0.01)、手术路径(RR=0.734,P=0.001)、肿瘤分期(RR=0.352,P=0.007)为可切除肺癌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女性、≤65岁、胸腔镜手术、肿瘤分期Ⅰ期为预后保护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降低31.6%、40.9%、26.6%、64.8%;农民、腺鳞癌为预后危险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增加43.9%、269.4%。PI方程为:∑βixi=-0.380 X1-0.526 X2+0.364 X31+1.307 X55-0.309 X6-1.045 X81(X1代表性别,X2代表年龄,X31代表职业为农民,X55代表病理类型为腺鳞癌,X6代表手术路径,X81代表肿瘤分期Ⅰ期)。PI<-1为低危组,PI≥-1且≤-0.5为中危组,PI>-0.5为高危组。1、3、5年生存率低危组分别为96.8%、87.0%、77.9%,中危组分别为91.8%、82.2%、61.7%,高危组分别为86.5%、61.7%、50.3%,各组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能够预测可切除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及相应生存率,帮助临床医师评估预后及制订后续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流行状况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 259例,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根据是否NAFLD分为单纯T2DM组和T2DM并NAFLD组,分析NAFLD流行状况,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 259例,T2DM并NAFLD为774例,患病率为61. 48%;亚组分析,糖尿病病程1年,1≤且5年,5≤且10年,≥10年NAFLD患病率分别为67. 21%、64. 40%、63. 60%、54. 52%;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NAFLD患病率分别为76. 5%、64. 5%、56. 7%;正常体重、超重、肥胖NAFLD患病率分别为42. 44%、68. 74%、83. 27%;有血脂异常、无血脂异常NAFLD患病率分别为67. 01%、42. 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BMI、ALT、TG、2h血糖是T2DM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是其保护性因素(P 0. 05)。结论 T2DM并NAFLD患病率较高,BMI、ALT、TG、2h血糖是T2DM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新诊断老年Ⅱ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基线特点并比较发病年龄对新诊断Ⅱ型糖尿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新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成年型糖尿病组和老年型糖尿病组,对两组的胰岛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72例,老年型糖尿病组103例(37.87%)。不同发病年龄下,老年型糖尿病组的收缩压、TG低于成年型糖尿病组, irt1h、irt2h、irt3h、AUCirt、胰岛素抵抗则高于成年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收缩压、体重指数、尿酸、CHOL、HDL、LDL、空腹血糖、ogtt 0.5h、ogtt 1h、ogtt 2h、ogtt 3h、AUCogtt、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irt 0.5h、AUCogtt/AUCirt、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成年型糖尿病,老年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7.
8.
9.
通过介绍黎月恒教授对脾胃亏虚与胃癌发生关系的理解、提出胃癌的发生与脾胃亏虚密切相关,黎老认为“内虚”是胃癌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本虚标实”是其外在的表现。本虚是以脾胃亏虚为主,脾胃虚弱,机体气机升降失常,水液代谢紊乱,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则形成以“气滞、血瘀、湿阻、痰凝、癌毒”等有形病理产物,有形病理产物停滞胃脘,久成癥瘕、积聚。黎月恒教授临床治疗胃癌抓住疾病的根本病机,以“健脾益胃”为根本大法,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临证进行加减,常兼有“理气解郁、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治法,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沉香果壳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ans-linalool-3,6-oxide-7-O-β-D-(6′-O-acetyl)-glucoside(1)、苯乙基-8-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2)、芒果苷(3)、鸢尾酚酮-3,5-C-β-D-二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6″-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苷(8)、香叶醇-1-O-β-D-葡萄糖苷(9)、3-[2-甲酰基-5-(羟甲基)-1H-吡咯-1-基]戊二酸(10)、大麻酰胺D(11)、淫羊藿次苷D_2(12)、松柏苷(13)。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云南沉香苷C,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7、9~13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