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观察显性玻璃膜疣合并高度远视一家系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来自同一家系的3例显性玻璃膜疣合并高度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复方托品酰胺充分散大瞳孔后,在验光中心采用电脑验光和检影的方法确定患者的屈光状态.采用Zeiss公司FF450 plus眼底照相机行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同时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观察患者的ERG表现特征.结果 散瞳验光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远视性屈光不正.除先证者母亲左眼矫正视力可达正常视力外,其余患眼均存在屈光不正性弱视.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显示,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玻璃膜疣存在.先证者弟弟病变程度最轻;先证者母亲病变最为明显,除黄斑区外,周边部也存在大量散在的玻璃膜疣.FFA检查显示,相应于彩色眼底像中的玻璃膜疣处,均表现为透见荧光.ERG检查显示,先证者弟弟明视ERG振幅下降,暗视ERG正常.先证者及其母亲明视、暗视ERG均正常.结论显性玻璃膜疣合并高度远视患者可伴有屈光不正性弱视.相应于玻璃膜疣处,FFA表现为透见荧光.ERG表现除明视振幅可发生下降外,其余表现均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眼球震颤婴幼儿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测试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根据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ERG标准化方案,应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Neuropack MEB-2200K电生理仪对出生2个月至72个月的眼球震颤婴幼儿共46例(92只眼)进行测试。结果:46例(92只眼)眼球震颤婴幼儿中,除1例(2只眼)在闪烁光刺激时无法记录到ERG闪烁光反应外,其余病例皆可记录到5种类型的ERG。其中视杆细胞ERG、标准混合ERG、振荡电位、单次闪光视锥ERG和30Hz闪烁光反应的异常率分别为65%,86%,61%,77%和62%。若对每1只眼5种类型ERG进行综合评估,有5只眼表现为单纯视杆反应降低、11只眼表现为以视杆反应改变为主的杆锥反应异常、14例表现为单纯视锥反应降低、23只眼表现为以视锥反应改变为主的锥杆反应异常、8只眼表现为单纯混合反应异常、8只眼表现为全部记录不到反应的熄灭型,各有5只眼出现全部ERG的轻度下降、中度下降、重度下降,仅8只眼记录到正常ERG。结论:眼球震颤婴幼儿的ERG异常率达91%,表明视网膜的异常在眼球震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黄斑方剂对大鼠光损伤后视网膜功能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中药黄斑方剂对大鼠光照后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光损伤模型。14只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光照前2d给予黄斑方剂灌胃治疗,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蒸馏水。视网膜电图(ERG)检钡4光照前后不同时间点暗视ERGb波振幅的变化。结果光照前SD大鼠均可引出典型的F-ERG波形,光照后3、7和14d,ERGb波振幅分别为光照前的33%、30%和32%。而治疗组ERGb波振幅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光照前的61%、59%和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光照可导致ERGb波振幅明显下降,中药黄斑方剂对视网膜功能具有部分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眼底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特征的异同。 方法 回顾分析34例(36只眼)典型性CNV患者的FFA和ICGA检查资料,并将FFA与ICG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FFA显示典型性CNV的早期形态,在15只AMD患眼中有3只眼呈绒团状或车辐状轮廓,占20%;7只病理性近视患眼中有5只眼呈绒团状,占71.4%;14只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有9只眼呈绒团状,占64.3%。36只典型性CNV患眼,ICGA显示清楚的CNV20只眼,占55.6%;ICGA显示欠清楚的CNV15只眼,占41.6%;ICGA未能发现CNV的1只眼,占2.8%;ICGA可显示FFA不能显示的滋养血管6只眼,占16.7%。 结论 典型性CNV的FFA早期形态,AMD中多呈不规则形,而病理性近视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绒团状居多。ICGA显示典型性CNV的轮廓边界不如FFA清楚,但可发现FFA显示不出的滋养血管。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17-219)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Behcet病后葡萄膜炎对后极部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9例(68眼)活动期Behcet病患者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测。受试眼根据荧光素跟底血管造影(FFA)表现分为Behcet病合并囊样黄斑水肿(CME)组和Behcet病合并弥漫黄斑水肿(DME)组,分析其mfERG特点。17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mfERG的检测遵循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标准化的要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ehcet病患者mfERGl~6环P.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5环N1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ehcet病患者1~6环P1波隐含时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hcet病合并DME组mfERG1~6环P1波、N1波振幅较Behcet病合并CME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Behcet病合并CME组患者视力与1环的N1波隐含时及振幅均呈负相关(r=-0.36,r=-0.37,P〈0.05),与1环的P1波振幅呈正相关(r=0.43,P〈0.05)。Behcet病合并DME组患者的视力与1环的N,波振幅、隐含时及P1波振幅均呈负相关(r=-0.d1,r=-0.35,r=-0.40;P〈0.05),与1环P1波振幅呈正相关(r=0.48,P〈0.05)。结论黄斑中心凹是Behcet病患者视网膜功能降低最严重的部位。Behcet病患者mfERG的异常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电位的幅度改变,对视网膜电活动的时程无明显延迟作用。  相似文献   
6.
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多焦视网膜电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VKH(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急性期与恢复期后极部视网膜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15例(30只眼)VKH综合征患者的急性期与恢复期进行mfERG测定,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 急性期VKH综合征患者各环mfERGN1、P1波振幅均有降低、多数环峰时延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区域振幅降低幅度不同,以中心凹1环处降低最为严重,P1波振幅仅有正常对照的25%,随离心度增加,振幅降低逐渐减轻;与急性期相比较,恢复期1~3环mfERG振幅提高(P<0.05),4~6环振幅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相比较,恢复期各环振幅降低仍有统计学意义;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与否,两组患者之间mfER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KH对后极部视网膜功能有严重影响,即使治疗后视力恢复较理想,视网膜功能仍有较大程度损害.黄斑是治疗前后功能变化较大的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ERG)测定过程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方法:对131例受试者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测定过程中注意事项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多焦视网膜电图测定过程中存在许多变异因素,如受试者的配合,电极的安装,眼的固视与屈光聚焦旋钮的调整等。良好的MERG记录与检查者的技术有密切关系。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测定过程必须步骤进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试并比较正常人和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方法 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e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正常人13例(13眼)和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6例(12眼)进行检测,并将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的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各环N1、P1波潜伏期均明显长于正常人而反应密度值均低于正常人.结论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有明显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表现的异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123例137只眼及PCV患者42例48只眼的眼底彩色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 结果 137只渗出型AMD患眼中,FFA显示16只眼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1.7%;隐匿型CNV121只眼,占88.3%。隐匿型CNV患眼中,42只眼ICGA检查可见“热点状”(hot spots)荧光,占34.7%;74只眼表现为后期斑状强荧光,占61.2%;2只眼CNV与PCV共存 ,占1.7%。48只PCV眼中,7只眼的眼底彩色像可见特有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占14.6%; 2只眼FFA即显示出分 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状病灶,占4.2%; 36只眼ICGA显示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占75.0%;12只眼ICGA显示多个息肉状扩张灶而未见伴有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占25.0%。息肉状病灶呈葡萄串样外观者16只眼,占33.3%;,呈多个孤立并存者32只眼,占66.7%。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 结论 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及PCV眼底特征性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07-309)  相似文献   
10.
漆样裂纹性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特征及视力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不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改变特征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37例(38眼)不伴CNV的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矫正视力的随访观察,其中11例(11眼)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84.2%的患眼在出血吸收后于原出血下方可见新的漆样裂纹形成;行ICGA的11只患眼中,7眼(63.6%)于ICGA可透过出血发现呈弱荧光条索的早期漆样裂纹。81.6%的患眼于出血吸收后视力均有明显增进。结论 不伴CNV的高度近视黄斑出血与新漆样裂纹形成相关,建议称之为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大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