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文献,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致视网膜下液的来源、细胞成分、细胞生长因子及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综述,为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强蓝光照射后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8周龄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3、6、12h实验组(n=12),对照组大鼠接受自然光照,实验组大鼠每日分别接受465±5nm、1000±100lx蓝光照射3、6、12h,连续光照8wk。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石蜡病理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并分析不同方位及不同分层视网膜厚度、组织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OCT检查示,各组大鼠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且除对照组和3h实验组上方视网膜厚度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各方位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组大鼠平均视网膜总厚度、内界膜(ILM)-内核层(INL)厚度、外丛状层(OPL)-光感受器外节段(OS)厚度、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其中各组大鼠平均视网膜总厚度、OPL-OS厚度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对照组分别与3、12h实验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后的屈光状态改变,探 讨ROP患儿屈光状态与注药次数、孕周、出生体质量、眼轴、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4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并诊断为“2型ROP阈值 前病变”的患儿64例(127眼)。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按需行IVC治疗,以治疗次数分为注药0次(A 组)共22例(43眼)、注药1次(B组)共30例(53眼)、注药2次(C组)共18例(31眼),在其矫正胎龄3、 6、12个月时,观察屈光状态,记录等效球镜度(SE)、散光、眼轴、视网膜血管分区等情况。3组SE 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散光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SE与孕周、出生体质量、眼轴 及视网膜血管分区的关系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矫正胎龄3个月和6个月时,3 组SE及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矫正胎龄12个月时,3组SE及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59, P=0.002; H=7.39, P=0.025)。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 P=0.007),A组与C组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矫正胎龄12个月时,3组屈光不 正发生率、近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散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96, P=0.011)。进一步两 两比较,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08, P=0.008; χ2 =6.82, P=0.009)。矫正胎龄 3个月时,SE与孕周(r=-0.18, P=0.043)、出生体质量(r=-0.19, P=0.032)、眼轴(r=-0.26, P=0.003)、 视网膜血管分区(r=-0.20, P=0.023)均呈负相关;矫正胎龄6个月、12个月时,SE与眼轴呈负相关 (r=-0.30, P=0.001)。结论:矫正胎龄12个月时,IVC治疗后ROP患儿远视储备低于自发消退的ROP 患儿,重复注药对ROP患儿短期屈光状态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玻璃体手术的飞速发展,特发性黄斑裂孔日益受到重视。另外,以往临床上一直作为评价术后疗效主要指标的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已很难涵盖视觉质量的全部内容。本文介绍对比敏感度、视野、多焦点视网膜电图、立体视功能等现代视功能检查及其在特发性黄斑裂孔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以及手术对其视功能的影响。这些检查不仅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早期诊断、手术适应证把握及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客观分析术后患者主观视觉质量差的原因并加以处理。熟悉视功能评价的内容和意义,有助于提高此类黄斑裂孔的手术水平,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研究现状,从临床表现(包括眼底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所见)、并发症(包括脉络膜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脉络膜下增生膜、视网膜下出血等)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体液免疫应答与前房炎症反应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α晶状体蛋白抗体在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家兔40只随机选取8只作为对照组(摘除正常眼球),其余家兔行超声乳化术,术后通过分层抽样分为A组(摘取术后1d眼球)、B组(摘取术后1周眼球)、C组(摘取术后2周眼球)及D组(摘取术后1个月眼球),每组8只,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2周、1个月通过裂隙灯观察房水闪辉及角膜水肿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角膜及虹膜中IgG抗体.另备健康家兔40只均行超声乳化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2周、1个月抽取家兔房水样品,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房水中α晶状体蛋白抗体的含量.结果 角膜和虹膜中IgG抗体的积分光密度值(OD):对照组:角膜:388.00±23.80,虹膜:1.04±0.46;A组:角膜:470.60±105.07,虹膜:177.70±123.32;B组:角膜:402.40±39.18,虹膜:42.41±6.83;C组:角膜:410.70±39.40,虹膜:5.15±1.21;D组:角膜:396.02±36.85,虹膜:1.34±0.74.各实验组虹膜中IgG抗体均较对照组升高,但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家兔角膜IgG抗体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中重度水肿的家兔角膜中IgG抗体的OD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家兔.白内障术后1d,只在6只重度角膜水肿、显著房水闪辉的家兔房水中检测到α晶状体蛋白抗体.术后1周仅在1只房水闪辉仍较重的家兔房水中检测到α晶状体蛋白抗体,术后2周均未检测到.结论 白内障术后体液免疫应答与房水闪辉及角膜水肿有关,针对α晶状体蛋白的体液免疫应答只在白内障术后重度前房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下液(SRF)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S100B蛋白浓度的测定,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时视网膜的神经损伤程度。方法 92份视网膜下液的样本取自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外路手术中,同时抽取患者血清样本作为实验组,另外抽取19份角膜捐献病人的玻璃体和20份正常人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中NSE和S100B的浓度。结果本实验视网膜下液中的NSE和S100B蛋白浓度与这些患者及正常人血清NSE和S100B蛋白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和网脱范围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R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这种损伤随网脱范围的增大而增大,随病程延长而增大,且在2周内增长最为迅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的视功能变化。

方法: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97例97眼皆给予实施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于术前1d,术后1d,1wk,1、3、6、12mo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调节功能(负/正调节力、调节灵活度)、集合功能(集合近点、融合范围)、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AC/A值)、远距立体视锐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各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均无差异(P>0.05)。调节功能:术前及术后各时间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均无差异(P>0.05); 术后1d,1wk,1mo正相对调节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术后3、6、12mo与术前均有差异(P<0.05)。集合功能:术后1d,1wk集合近点均较术前有差异(P<0.05),术后6mo与术后12mo无差异(P>0.05),余各时间点间均有差异(P<0.05); 术后1d,1wk,1mo融合范围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术后3、6、12mo与术前均有差异(P<0.05)。术后1d,1wk AC/A值较术前均有差异(P<0.05),术后6mo与术后12mo无差异(P>0.05),余各时间点间均有差异(P<0.05)。术后1d,1wk,1mo远距立体视锐度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术后3、6、12mo与术前均有差异(P<0.05)。

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早期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而视功能恢复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度近视患者的增多,高度近视并发的白内障日益受到重视。另外,以往临床上一直作为评价术后疗效主要指标的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已很难涵盖视觉质量的全部内容。本文介绍调节集合功能、立体视功能、对比敏感度等现代视功能检查及其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以及手术对视功能的影响。这些检查不仅对白内障的早期诊断、手术适应证把握、个体化IOL选择及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客观分析术后患者主观视觉质量差的原因并加以处理。熟悉视功能评价的内容和意义,有助于提高此类白内障的手术水平,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前房角分离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效果。方法102例(102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实施前房角镜直视下前房角分离术并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观察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及UBM检查结果。结果视力:术后1周、3个月、1年及2年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术后1周、3个月、1年及2年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总控制率为97.1%。UBM检查: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小梁睫状体距离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术可以作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