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颈脊髓压迫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索、建立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观察、研究其病理学改变过程 ,为临床治疗颈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在犬C4 、C5椎间孔置入不锈钢螺钉压迫脊髓 ,成功建立起一种新型不完全性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通过光镜和电镜研究创伤后不同时间脊髓的病理改变。 结果 :损伤后动物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 ,随时间的推移运动功能逐渐恢复。病理改变结果可分三期 :早期脊髓内出血、水肿及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 ;中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达到高峰 ,胶质细胞增生 ;晚期出现机化和修复 ,部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恢复正常形态。 结论 :颈脊髓不完全性压迫损伤后脊髓功能有恢复的可能 ,临床应进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非术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4—2018-06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79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根据术后非手术椎体是否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108例)和无再骨折组(689例),分析性别、年龄、骨折节段、椎体压缩超过1/2、肺部疾病、糖尿病、骨密度T值、手术方式、穿刺方式、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与术后非术椎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再骨折组与无再骨折组在年龄、骨折节段、肺部疾病、骨密度T值、手术方式、穿刺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2组在性别、椎体压缩超过1/2、糖尿病、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5~10节段骨折、双侧穿刺与椎体成形术后非术椎再骨折具有相关性。结论年龄较大、T5~10节段骨折、双侧穿刺手术是导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非术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双带线锚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行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手术的23例病例,全部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骨折复位、双带线锚钉内固定术。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行Lysholm评分及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估,Lachman实验进行客观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肢膝关节活动范围达0~120°;Lysholm评分、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Lachman实验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关节镜下复位、双带线锚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有利于实现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解剖重建,对于恢复前交叉韧带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近年来,尽管骨组织工程发展迅速,但目前缺乏理想的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活性骨在体内的成骨能力各家报道不一,探讨骨髓基质细胞与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的细胞相容性,为骨组织工程选择可降解支架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将兔骨髓基质细胞与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后在体外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对细胞黏附、细胞活度及接种细胞上架率进行测定.结果:扫描电镜下见支架上黏附细胞较多,接种前与接种支架后消化洗脱细胞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可见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接种支架前的细胞活度为97.08&;#177;1.06,接种后的细胞活度为96.87&;#177;0.96,接种支架的细胞上架率为(61.5&;#177;0.41)%.表明兔骨髓基质细胞能在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上贴附、细胞活度不受影响及较高的细胞上架率.结论: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人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从数量与功能两方面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髂骨穿刺,梯度离心分离获得hMSCs,体外扩增培养;对第3代细胞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维生素C等成骨诱导培养,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和钙结节形成情况;诱导细胞与可吸收性复合支架材料体外构建复合体,植入裸小鼠皮下,对照组仅植入支架材料,术后3周取材检测骨钙素、Ⅰ型胶原表达。结果4ml骨髓含3.2×107~6.0×107个单个核细胞,培养3周收获hMSCs2.5×107~4.3×107;成骨诱导后,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阳性细胞数>50%,对照组<10%;诱导细胞与材料复合后植入体内仍然高表达骨钙素、Ⅰ型胶原。结论hMSCs能够满足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种子细胞数量和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特点及康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9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外伤致肘关节复杂脱位45例,选取其中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9例,男4例,女5例;年龄19~55岁,平均35岁;7例摔伤,2例高坠伤,均为闭合性损伤。均采用肘关节前内侧旋前圆肌与桡侧腕屈肌间隙入路,使用克氏针、经尺骨近端套索缝合、带线锚钉套索缝合、空心螺钉、微型钢板等固定冠突骨折块,对于冠突粉碎者取自体髂骨重建冠突、钢板固定,同时修复尺侧副韧带,若术中肘关节仍不稳定或伴有肱骨外上髁骨折,可行外侧Kocher入路带线锚钉修复桡侧副韧带,空心螺钉或钢板修复肱骨外上髁,伴有下尺桡关节不稳的可闭合复位,克氏针经皮固定6周,随访12~24个月,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本组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X线复查示冠突及肱骨外上髁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现内固定失效,肘关节结构正常、稳定,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化性肌炎,2例诉肘关节晨起时麻木、疼痛,活动后症状缓解。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是由后倒手撑地受伤,肘关节受到轴向、内翻、旋前暴力所致,肘关节较外翻-后外侧旋转不稳型更不稳定,易复发脱位,采用前内侧入路固定冠突、修复内侧副韧带前束,必要时使用Kocher入路修复桡侧损伤结构,早期康复方案,可使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与骨组织间接共培养的条件下,观察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性。方法:通过间接共培养模型的建立,将新鲜兔骨碎粒及骨块与BMSCs间接共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矿化能力,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骨钙素。结果:共培养的BMSCs同期ALP活性及细胞的矿化能力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1);经过共培养的BMSCs,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弱阳性、骨钙素免疫组化阴性。结论:体外建立的共培养模型部分模拟了体内成骨环境,经过共培养的BMSCs呈现向成骨细胞转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不同培养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细胞成骨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的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成骨特性。方法: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在普通培养基培养、诱导培养基培养和新鲜兔骨碎粒的共培养3种条件下的成骨分化特性,观察3种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Ⅰ型胶原、骨钙素。结果:共培养及诱导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同期ALP活性及细胞内骨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lt;0.01),诱导培养最高;经过诱导培养及共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弱阳性、骨钙素免疫组化阴性。结论:诱导培养及共培养条件呈现促间充质细胞向成骨方向转化的特点,诱导培养短期能使ALP、骨钙素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种完全脱蛋白骨复合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 在体外构建人工骨的可行性,并对其体内异位成骨进行评估。方法: 体外将兔骨髓基质细胞进行成骨诱导, 然后接种复合rhBMP2的小牛完全脱蛋白骨, 构建组织工程骨, 植入自体大腿肌袋内, 术后4、8周处死动物分别进行常规组织学检查、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折弯力学测试, 观测这种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异位成骨作用。结果: 这种方法构建和组织工程骨在体内异位成骨效应显著且抗折能力较强。结论: 异种完全脱蛋白骨复合rhBMP2可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这种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成骨能力随植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新型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PC-DCP)和动力加压钢板(DCP)固定段皮质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成年山羊15只,在其完整胫骨中段分别采用PC-DCP和DCP固定。术后1d、2,6,12周用放射性微球法测定局部皮质骨血流量。结果 DCP板下皮质骨在术后1d血流量急剧降低,到6周时仍低于正常对照,直到术后12周血流量才完全恢复;PC-DCP板下皮质骨血流量术后2周时已恢复并超过正常对照,到12周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PC-DCP可明显保护板下皮质骨血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