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对莿柊Scolopi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方法结合其他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Ⅰ)、正三十一烷(Ⅱ)、正三十一碳醇(Ⅲ)、阿魏酸二十八酯(Ⅳ)、香草酸(Ⅴ)、对羟基苯甲酸(Ⅵ)、二十八烷醇(Ⅶ)、β-谷甾醇(Ⅷ)、胡萝卜苷(Ⅸ)。结论化合物Ⅱ~Ⅸ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北细辛苗在生长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采集生长1周和2周的北细辛苗以及生长3个月的北细辛植株,均分成地上(茎、叶)与地下部分(根),采用HPLC-TOF-MS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定性鉴别,以细辛脂素作为指标成分进行定量鉴别。结果:从北细辛地下部分共鉴定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α-细辛醚(1),N-isobutyl-2,4,8,10-dodecatetraenamide(2),9-methoxyaristolactamⅣ(3),细辛脂素(4),caulesnarinside(6)和chalcononaringenin 2’,4’-di-O-β-Dglucopyranoside(7),峰面积数值表明其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从北细辛地上部分共鉴定出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N-isobutyl-2,4,8,10-dodecatetraenamide(2),caulesauroneside(5),caulesnarinside(6)或chalcononaringenin 2’,4’-di-O-β-Dglucopyranoside(7)和peonidin 3-caffeoylgentiobioside(8)。仅在生长3个月的北细辛地下部分鉴定出了细辛脂素,其质量分数155.4μg·g~(-1)。结论:北细辛地上与地下部分次生代谢产物种类与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北细辛苗的不同生长阶段,相同部位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主要成分的含量基本呈现随生长时间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柳珊瑚一直是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从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包括甾醇类、萜类、含氮化合物类等多种类型,活性筛选实验表明,这些化合物普遍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和抗结核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本文对2003年以来中国海域包括台湾海域柳珊瑚新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做一总结,为柳珊瑚的化学成分和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纵条矶海葵中的生物碱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纵条矶海葵(Haliplanella luciae)进行生物碱成分的研究。方法采用包括HPLC在内的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多种波谱学方法,主要是MS、1H-NMR、13C-NMR和2DNMR,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纵条矶海葵的甲醇提取物水溶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3个吲哚生物碱成分:tryp-toline(1),1-甲基四氢-β-咔啉(1-methyltetrahydro-β-carboline,2)和β-吲哚乙胺(tryptamine,3);以及1个嘌呤生物碱成分:2-甲基亚氨基-3-甲基-6-甲基氨基-9氢-嘌呤(2-methylimino-3-methyl-6-methylamino-9H-purine,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纵条矶海葵科中获得;吲哚、嘌呤类是该种海葵中生物碱成分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5.
伊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伊桐Itoa orientalisHemsl.又名栀子皮、野厚朴等,为大风子科伊桐属植物,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和广西地区,在民间主要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肝炎及贫血等症状,药用其根和树皮,名为大黄树[1]。到目前为止,没有有关伊桐化学成分上的研究报道[2]。为阐明伊桐的化学成分并寻找新的活性天然产物,作者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伊桐的树皮和枝条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为:β-谷甾醇(1)、亚油酸....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南岭柞木Xylosma controversum Clos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应用波谱技术确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是:(-)-丁香树脂酚(1),丁香树脂酚-4-O-β-D-葡萄糖苷(2),丁香树脂酚-4,4'-O-β-D-双葡萄糖苷(3),(±)-儿茶素(4),儿茶素-3-O-β-D-葡萄糖苷(5),儿茶素-5-O-β-D-葡萄糖苷(6),1,3-bis(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3-propanediol(7),(R)-(+)-大风子油酸(8),木栓酮(9),尿嘧啶(10),苯甲酸(11)香草酸(12),对羟基苯甲酸(13)。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柞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陆亚男  徐正仁  柴兴云  任宏燕  屠鹏飞 《中草药》2008,39(11):1624-1626
目的对莿柊Scolopi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方法结合其他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Ⅰ)、正三十一烷(Ⅱ)、正三十一碳醇(Ⅲ)、阿魏酸二十八酯(Ⅳ)、香草酸(Ⅴ)、对羟基苯甲酸(Ⅵ)、二十八烷醇(Ⅶ)、β-谷甾醇(Ⅷ)、胡萝卜苷(Ⅸ)。结论化合物Ⅱ~Ⅸ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日新月异,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合物的结构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核磁共振新技术在三萜皂苷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基本的有关核磁共振的资料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大洋纵列海鞘Symplegma oceania的甲醇提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5个嘌呤和咔啉生物碱成分,采用包括HPLC在内的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多种波谱学方法,主要是MS,1H-NMR和13C-NMR,结合文献对照确定上述化合物的结构为6-甲氧基-7-甲基-8-氧鸟嘌呤(1),2-甲基亚氨基-3-甲基-6-甲基氨基-9-氢-嘌呤(2),1,2,3,4-四氢-β-咔啉(3),1-甲基四氢-β-咔啉(4)和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5),其中化合物2~5均为首次从Symplegma属海鞘中获得,嘌呤、咔啉类是该种海鞘中生物碱成分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0.
大风子科植物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综述了近10年来与我国药用资源有关的大风子科12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该科植物主要含有芳香苷、木脂素苷、二萜、环戊烯氰醇苷等主要成分,其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我国的大风子科植物中山羊角属、栀子皮属和山桂花属的研究尚属空白,对这些属植物进行系统的化学及生物活性研究,对新的天然产物和新的活性成分的发现,以及对该属植物的分类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