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云南省人间炭疽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云南省人间炭疽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全省10年共报告炭疽病例94例,其中皮肤炭疽93例,占总数的98.94%,未分型1例;炭疽全年均有发病,发病呈现明显季节性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5~10月(80例,占85.10%);从性别构成比上看,男性70例,女性24例,男女发病比例为2.9∶1;炭疽病例最小发病年龄为1岁,最大发病年龄为92岁,以30~59岁发病最多(70例,占74.47%)。职业以农民发病最多(85例,占90.43%)。全省报告炭疽病例分布在8个州(市)的15个县(区),其中楚雄州报告病例数最多,其次昆明市、昭通市、文山州丽江市、大理州,主要疫区县为元谋县、鲁甸县、永胜县、禄劝县。结论 云南省炭疽疫情稳中有降,发病呈现老疫区反复不断.农民为最主要的感染人群,需加强健康教育宣传,以提高对炭疽的防病能力。继续加强畜牧兽医部门与卫生部门的合作,联合进行疫情的规范化处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云南省泸西县啮齿动物携带恙虫病东方体、无形体和埃立克体的状况,了解该类病原体在当地自然界中的保存状况和基因特征。方法 用鼠笼和鼠夹在云南省泸西县捕鼠,将捕获的动物种类鉴定后解剖取脾脏,活鼠取血。采用巢式PCR扩增脾脏的恙虫病东方体groEL基因,无形体和埃立克体的16S rRNA基因特异片段;测定PCR扩增阳性产物的DNA序列,对获得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IFA法检测鼠血清中恙虫病东方体IgG抗体。结果 在泸西县共捕获啮齿动物10种225只。其中黄胸鼠36.89%(83/225)、大绒鼠35.11%(79/225)和中华姬鼠13.78%(31/225)为优势鼠种。获得鼠血清85份。鼠脾脏中检测到5株东方体groEL基因阳性标本,带毒鼠种为黄胸鼠2.41%(2/83)和大绒鼠3.80%(3/79)。同源性比较显示,这5株东方体的相似性在99.02%~100%之间,他们分别与GenBank中已知立克次体序列的相似性在98.75%~100%。系统发生树显示,5株OT与来自日本、泰国和中国安徽的菌株位于同一分支。3份16S rRNA阳性标本,其中1份埃立克体阳性,来源于大绒鼠;1份沃尔巴克氏体和1份巴尔通体阳性均来源于黄胸鼠。无形体均为阴性。埃立克体株序列比对显示与来自美国、中国和巴西的埃立克体基因同源性为98.0%~100%,并与分离自美国野外工作者皮肤的伊文氏埃立克体在同一分支。鼠血清恙虫病IgG抗体阳性7份,阳性率8.24%(7/85)。结论 该地区存在以黄胸鼠和大绒鼠为主要宿主的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埃立克体、巴尔通体和沃尔巴克氏体在啮齿动物中也存在感染,需注意防控。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大理市野鼠的分布特点及其自然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现状,于2001年9月~10月在该市野外山地捕获鼠类11种140只,以大绒鼠为优势鼠种,构成比高达54.29%。对上述140份鼠肺标本作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查,阳性7份,感染率为5.00%,带病毒的鼠种为大绒鼠、大足鼠、黄胸鼠、社鼠和短尾鼩,证实该市野鼠中存在该病毒的自然循环。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迁移及其对农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庆虹  何作顺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08-2810
重金属可以通过各种形态发生迁移,不同的化学形态其迁移的机制和毒害程度完全不一样。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环境污染的多样化,大量的重金属元素释放进入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并直接导致农作物如粮食、蔬菜和水果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升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产品污染通过食物链的传递给人体造成危害的认识加深,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新领域。不同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能力也不尽相同,作者详细阐述了重金属的迁移机制及其对农作物的污染危害,为农作物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掌握滇西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防治参考,对人间和鼠间疫情进行了调查.方法 收集滇西本病疫情资料,并在该地区采集人血清以及鼠肺脏和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 滇西地区2004和2005年共报告病例41例,占全省同期发病数的40.59%.主要发病地区为祥云、兰坪、古城、永胜、宁蒗、宾川、巍山、弥渡、大理市(县、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1.81%.2004和2005年在玉龙、古城、永胜、宾川、祥云、大理、澜沧、景东、龙陵、盈江、腾冲、昌宁、宁蒗县和兰坪县(市、区)采集到16种1 825份鼠肺标本,鼠间汉坦病带毒率为2.47%.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种,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大绒鼠、大足鼠、高山姬鼠和臭鼩鼱.结论 该地区广泛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滇西疫区正在扩大,应采取以灭家鼠和健康人群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在我省广泛分布,近年来发病数虽有下降,但局部地区的流行时有发生。为了解人群隐性感染状况,我们在泸西、寻甸、永胜、宁蒗和昌宁采集健康人血清,测定乙脑病毒抗体、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标本采集 在云南省泸西、寻甸、永胜、宁蒗和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洱源县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流行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7 ̄10月,云南省洱源县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流行,采用滤过性试验,免疫荧光试验,交互HI试验,交互CF试验和中和试验方法,对从该县流行期采集的病人血清分离的2株病毒和从三带喙库蚁分离到的2株病毒进行鉴定,证实4株病毒均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从病原学证实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流行,同时还查明了三带喙库蚊是本次乙型脑炎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8.
一起实验动物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实验动物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学研究,掌握流行特点、疫源范围并控制疫情。方法收集相关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大白鼠血清、肺脏组织和接触人群血清标本,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RPH I)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汉坦病毒抗体或抗原,用RT-PCR法对阳性鼠肺进行汉坦病毒分型。结果2003年5~6月,云南省3个单位的实验动物大白鼠群中发生汉坦病毒流行并导致1人发病,接触人群的平均隐性感染率为20%(15/75);用RPH I和IFA法检测大白鼠血清,汉坦病毒总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5.99%(63/137)和37.27%(41/110),抗体滴度在1∶20~1∶1 280之间,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χ2=1.33,P>0.05);两个疫点单位的大白鼠肺脏组织中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分别为56.25%(9/16)和35.00%(7/20);用RT-PCR对病毒抗原阳性的大白鼠肺组织进行汉坦病毒分型,证实为汉城型病毒感染。对调查确定的疫点鼠群及饲养场所进行了疫源处理,彻底消灭了传染源,扑灭了疫情。结论本次实验动物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属汉城型汉坦病毒引起,主要发生在W istar大白鼠鼠群。大白鼠对汉坦病毒高度易感,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并能产生高滴度的抗体。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省云龙县恙虫病立克次体分离株对实验动物的致病性研究表明,各分离株对小白鼠和豚鼠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家兔亦有一定的致病性,而恒河猴则不敏感;经毒力测定,7个分离株中,有5株LD50≥8.5,为强毒株。该县恙虫病立克次体分离株抗原型以Gilliam型为主,其次为Karp型,不同的抗原型株间有很强的交互保护力。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2006年疫情资料,并在监测点采集人血清及鼠肺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 2006年全省共报告本病39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05/10万,病死率为2.56%.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和红河州.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6.90%.2006年在泸西、寻句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0种810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毒率为4.13%,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结论 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应采取以灭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