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70抑制剂PFTμ与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炎症反应的关系,以探讨其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株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采用Griess试剂法测定一氧化氮(NO)释放量;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目的蛋白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改变;建立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I/R)炎症反应模型,测定小鼠心肌梗死面积。结果:热休克蛋白70抑制剂PFTμ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的释放;下调iNOS蛋白和mRNA表达;早期可抑制IκBα蛋白的表达。同时,可减少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梗死面积。结论:PFTμ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而发挥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血清芳香酯酶(ArE)为模型,用模拟和实验考察积分法测定酶活性的可靠性.方法用酚乙酸酯测定ArE反应曲线.按ArE的积分速度方程In(S0/Si) (S0-Si)/Km=(Vm/Km)×ti计算无误差反应曲线,叠加随机误差得模拟曲线.以底物浓度(S0)为参数用Equ①非线性拟合测定Vm/Km,换算得Vm.结果模拟表明积分法测定酶活性与S0无关,升高S0可提高测定上限.实验表明S0低于Km的20%时Vm/Km无变化;重复性5.8%(ν= 6);本底和反应起点延迟无干扰;升高S0可提高上限.此积分法用20% Km的S0测定86份血清,ArE活性Vm呈正态分布,与据初速度按米氏方程计算的Vm无差异.结论此积分法能可靠测定酶活性Vm/Km或Vm.  相似文献   
3.
IGF-1、PKC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LVRM)过程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以及药物干预研究.方法 SD雌性大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单纯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组、卡托普利(captopril, Cap)组和缬沙坦(valsartan, Val)组,另设假手术(Sham)组不结扎冠状动脉.行心脏标本病理分析;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AgT1R)、PKC和IGF-1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IGF-1 mRNA的表达.结果①MI组左室重量(LVW)和指数(LVWI)及心肌AgT1R、PKC、IGF-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与Sham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 P《0.01);②卡托普利组和缬沙坦组LVWI、AgT1R、PKC、IGF-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比MI组减少(P《0.05, P《0.01).结论 IGF-1、PKC可能在心肌梗死后大鼠左室重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IGF-1表达而改善LVRM.  相似文献   
4.
袁小媚  马康华 《重庆医学》2006,35(3):270-272
IL-6家族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抑瘤索M(oncostatin M,OSM)、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IL-11和心肌营养素-1(eardiotrophin—1,CT—1)。心肌营养素-1(CT—1)是一种由心肌细胞产生的新的心肌细胞肥大因子,是IL-6家族中的一员,而糖蛋白链细胞因子亚单位(gp)130是它们共同的受体和转导子。IL-6家族的各个细胞因子与gp130的结合位点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另外,同一细胞因子在不同的效应细胞中也可表现出不同的效应,这可能与gp130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袁小媚  马康华 《重庆医学》2006,35(15):1375-1377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对心肌梗死(MI)后胶原网络(cardiac collagennet—work,CCN)重塑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29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单纯心肌梗死组(MI)、卡托普利组(Cap)和缬沙坦组(Val),另设假手术组(s)不结扎冠状动脉。观察大鼠心肌羟脯氨酸含量(HC);采用RT-PCR方法检测心肌营养素-1(CT-1)mRNA和糖蛋白gpl30基因(gp130)mRNA的表达。结果(1)与S组相比,MI组、Cap组和Val组心肌组织HC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MI组相比,Cap组和Val组非梗死区(NIZ)心肌组织HC均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S组相比,MI组、Cap组和val组心肌CT-1及gp130mRNA表达增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MI组相比,Val组CT-1及gp130mRNA表达均显著减弱(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p组gpl30mRNA表达显著减弱(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1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MI后CT-1及gp130mRNA的过度表达与MI后CCN重塑的发生密切相关;缬沙坦改善MI后CCN重塑的机制还可能与抑制CT-1及gp130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电子病历系统查找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内科和老年科住院的≥65岁(65~110岁)的死亡病历,确立死亡原因,并按照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按照年龄阶段分为<80岁组和≥80岁组,分析高龄糖尿病老年人死因。结果共收集65岁以上死亡病历1457例,其中糖尿病组553例,死亡年龄(77.06±8.36)岁,住院时间(19.92±51.53)d,男性314(56.8%),≥80岁组233例(43.7%);非糖尿病组904例,死亡年龄(81.91±8.17)岁,住院时间(27.69±31.53)d,男性706例(78.1%),≥80岁组595例(65.8%)。糖尿病组死亡原因构成比前三位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与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组则分别为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P<0.001)。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感染性疾病分别占死因的22.2%和46.1%(P<0.001);<80岁组和≥80岁组中则分别为23.5%和47.3%。≥80岁组以感染性疾病为死亡原因的构成比较<80岁组明显增加(糖尿病组29.6%vs 16.9%,非糖尿病组54.3%vs 30.4%,P<0.001)。糖尿病患者的相对非糖尿病组的OR值为0.57(95%CI-0.70^-0.44,P<0.001),考虑了年龄因素后,糖尿病患者相对非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时间OR值为0.63(95%CI-0.59^-0.32,P<0.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更重,非感染性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而高龄患者感染风险增加且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抑制剂对脂多糖/干扰素γ(LPS/IFN-γ)诱导的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的生成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PS/IFN-γ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钙调蛋白抑制剂(W-7,TFP)预处理细胞后,采用Griess试剂法测定NO释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目的蛋白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分析iNOS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CaM抑制剂可抑制LPS/IFN-γ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的释放(P<0.01);可抑制iNOS蛋白和mRNA的表达,早期可抑制IκBα的降解、磷酸化IKK(PIKK)和STAT1的蛋白(PSTAT1)表达。结论 CaM抑制剂可明显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iNOS蛋白和mRNA表达;可以通过抑制IκBα降解和磷酸化IKK蛋白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Ⅰ)是属于胰岛素家族的一种多肽,它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生理功能。IGF-Ⅰ通过提高心肌收缩性和促进组织重塑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此外还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和肥大、增强心脏功能、维持心脏结构。这篇综述着重于IGF-Ⅰ调节心脏生长和心功能的作用以及IGF-Ⅰ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肾小球滤过率的进展期心力衰竭间断重复使用左西孟旦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住院的进展期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左西孟旦组,随访观察6个月,按照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 GFR)分为e GFR≥60 m L/(min·1. 73 m^2)组和<60 m L/(min·1. 73 m^2)组,分别评估治疗前后e GFR、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非计划再入院率和住院时间。结果共有177例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治疗组118例,左西孟旦组59例;两组性别、年龄、肌酐、e GFR、BNP、LVEF和NYHA心功能分级等无差异(P> 0. 05)。左西孟旦组基线时收缩压偏低[(111. 86±22. 59) mm Hg vs(124. 36±22. 59) mm Hg,P <0. 001]。两组无论基线e GFR水平,治疗后e GFR增加30%的比例无差异(23. 96%vs 23. 92%,P=0. 691);左西孟旦组的非计划再入院率低于常规治疗组(80. 56%vs 100%,P <0. 008);非计划再入院住院时间> 7 d的比例低于常规治疗组(61. 11%vs 96. 97%,P <0. 001);BNP下降> 30%的比例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84. 75%vs 27. 97%,P <0. 061),LVEF恢复到40%以上的比例高于常规治疗组(36. 00%vs 28. 44%)。上述差异在[e GFR <60 m L/(min·1. 73 m^2)]的患者中显著。结论间断重复使用左西孟旦治疗进展期心力衰竭[e GFR <60 m L/(min·1. 73 m^2)]的患者,相对于常规治疗组可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非计划再入院,缩短非计划再住院时间,BNP水平下降以及LVEF恢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