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8篇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为医疗行业奠定稳固基石——浅谈EMC的医疗行业解决方案@王华 @熊剑  相似文献   
2.
通过引入关键绩效指标(KPI)原理,在门诊诊疗工作中提炼和归纳出若干具有强烈目标导向的、最具代表性的、易量化操作的绩效评价指标,对门诊各科室实施量化绩效考核;以门诊绩效方案、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的循环过程构建公立医院门诊绩效KPI考核体系。认为构建公立医院门诊绩效KPI考核体系能实现提高医院的公益性,能客观反映门诊及门诊医务人员的工作效能,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相似文献   
3.
枕下远外侧入路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的相关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用 2 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应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区和前外侧肿瘤 10例。结果 枕骨髁为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 ,枕下三角为显露椎动脉的重要标志 ,枕下三角由三条肌肉形成 ,即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及肌支 ,椎静脉丛和颈 1神经。测量寰椎横突孔外缘至椎动脉入颅处距离 ,左侧 (16 .87± 2 .0 8)mm、右侧 (16 .79± 1.90 )mm。枕大孔区肿瘤 10例手术中 ,肿瘤全切 6例 ,次全切 3例 ,大部分切除 1例 ,无手术死亡。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应了解枕大孔区的相关解剖参数和局部解剖结构 ,该入路优点能增加术野空间 ,最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 ,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牵拉。  相似文献   
4.
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附2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总结216例Ⅰ~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分级,手术时机的选择,脑保护剂与暂时阻断载瘤动脉联合应用,脑血管痉挛治疗,直接手术处理动脉瘤的技术等.结果术后早期良好191例,差12例,死亡13例.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采取显微手术与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在应用鼻胃管引流治疗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应激性溃疡同时应用鼻肠管早期恢复患者肠内营养的经验。方法 2011年1月—2011年6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30名出现应激性溃疡患者行鼻胃管引流及同时置鼻肠管,第2天行胸腹部X线检查确认鼻肠管位置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同时监测胃残量。结果 30例患者在鼻胃管引流治疗同时均一次性鼻肠管置管成功,置管后次日恢复早期肠内营养。结论鼻胃管与鼻肠管在伴应激性溃疡的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联合应用是治疗应激性溃疡同时早期恢复肠内营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介绍"银医通"系统的构成、系统的功能和对"银医通"系统的应用体会,指出"银医通"通过其自助发卡、医保卡自助绑定、缴费、充值、预约挂号、自助打印等功能,优化了患者在医院门诊就诊的流程,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便捷了对患者的就诊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急性期显微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12例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A或DSA确诊为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hunt分级Ⅰ~Ⅲ级10例,Ⅳ级2例。在发病3d内行显微手术夹闭,其中6例手术经额锁孔入路完成。术后随访半年。结果 12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8例术后复查头部CTA显示夹闭满意,所有患者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重要方式,急性期手术及个体化选择锁孔手术对减少再出血几率、减小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IRF-4结合蛋白(IRF-4 binding protein,IBP)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技术对27例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标本进行IBP表达的检测和分析.用脂质体法转染IBP过表达及空白对照载体至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G418筛选后建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BP对SACC细胞抗紫杉醇凋亡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ACC2转染IBP组和空白对照组各自根据不同紫杉醇浓度分成5组,紫杉醇作用72 h后,MTT法检测在紫杉醇作用下IBP对SACC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微管蛋白Tubuli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紫杉醇作用前后ACC2细胞微管的变化及IBP与微管的关系。结果 IBP使ACC2细胞对紫杉醇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在5μg/ml的紫杉醇浓度下最为明显;紫杉醇开始作用后,ACC2-C1细胞的微管点状聚集成团,而ACC2-C1/IBP细胞的微管则出现明显的紊乱、断裂,IBP能促进微管的解聚;IBP所发的绿色荧光与微管的红色荧光糅合在一起呈黄色,IBP与微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定位。结论 IBP促进SACC细胞对紫杉醇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