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上海市2005—2013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学校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市2005—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3年上海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15起,其中传染病事件182起(84.7%),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事件18起(9.1%),食物中毒事件15起(7.0%)。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峰在5月份、11和12月份,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事件只发生在9—10月份。不同事件在月份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最多,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疾病是学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疾病。[结论]2005—2013年上海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呼吸道疾病为主,主要发生在小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细菌性痢疾预测预警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上海市2004~2008年逐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和当地气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及星期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等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系。将广义相加模型得到的预测值的95%范围的上限值作为当前细菌性痢疾发病水平的预警限。结果模型预测的动态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2009年细菌性痢疾日报告病例数大多数都落入了预测值的可信区间范围,未达到预警限,与实际流行情况相符。结论广义相加模型可应用于细菌性痢疾预测预警,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简称“上海世博会”)园区内伤害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园区内就诊异常情况监测和报告系统”(后称“就诊监测报告系统”),观察上海世博会园区内伤害病例,对其伤害原因、伤害性质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伤害监测系统共收集12505例伤害病例。5月份游客伤害发生率最高(月均3.01/万),在世博局采取健康宣教以及改善园区内设施等一系列干预措施后,游客伤害发生率逐步下降,从5月初的4.50/万降低到最后一周的0.80/万。伤害分别是≥65岁和0~14岁游客的第1和第3位就诊原因。游客的主要伤害原因是跌倒和坠落。但是园区内最主要的伤害性质是挫伤和擦伤。[结论]上海世博会园区内伤害发生特征表明,在大型活动中,及时进行健康干预能有效地降低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2009年上海市首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详细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提高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和现场处置能力、积累经验。方法通过知情人访谈和现场调查重现病例暴露环境及发病时间序列,并分析病例的临床和血象变化,同时采集病例和外环境标本开展A/H5N1禽流感病毒等检测。结果病例发病前对活鸡具有3次较高程度的暴露,但患者咽拭子、禽类和外环境标本均未检测出H5N1病毒,48名密切接触者一周观察期后均健康。病例肺部炎症进展较缓并迅速吸收。结论病例为上海市2009年首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排除禽流感H5N1感染。对不明原因肺炎进行快速、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利于核实诊断和疫情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医疗站就诊人数预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星期效应的基础上,对2010年5月1日至8月8日开园100d间的每日世博园区就诊人数、入园人数和气象因素资料进行模型拟合。[结果]园区就诊人数存在周末效应,就诊人数随入园总人数的增加而增加;风速对就诊人数的影响趋势是随风速的增加,就诊人数先增加后减少;随着气温上升和日温差增加,就诊人数呈上升趋势(JP〈0.01)。利用模型对每日就诊人数进行预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0.44%。[结论]广义相加模型能较好拟合世博园区医疗站就诊人数的趋势,可用于大型活动中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在上海市的应用情况,探讨系统运行功效,为提高传染病预警能力及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的控制图法模型为平台,收集超出预警阈值时系统发出的预警信号,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2008年5月1日-2010年3月31日,共发出预警信号7 641次;预警信号疑似率在0.10%~2.84%之间;预警触发值分布在2~115例之间;预警系统阳性预测值较低,预警信号阳性率为0.60%,不同验证标准的灵敏度差别明显。结论系统可对异常疫情发出预警信号,应根据工作开展情况、不同病种调整预警阈值,合理选择现有的评价标准,建立针对评价传染病自动预警的"准暴发事件标准"。  相似文献   
7.
2009年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2009年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疾病流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相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病例咽拭子开展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并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对2009年5-9月上海市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2009年5月25日上海市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截至11月19日24时,上海市共报告1656例确诊病例,重症病例4例,无死亡病例。对最初315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输入性为主(296例,93.97%),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139例,44.13%)和美国(43例,13.65%)。病例的发现主要通过流感监测系统、口岸检疫、发热门诊和集中医学观察点4种途径,发病对象年龄段以10~29岁青少年为主(64.73%),有性别差异(P=0.003)。追踪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共5224人次,包括20名医务人员,无医务人员感染。结论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甲流在上海社区间暴发的风险正在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2004-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市2004-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数据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9年共累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48起,其中39.51%为传染病事件,主要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发病人数逐年下降;职业中毒事件主要由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化学气体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发现至网络直报平均时间间隔为21 h,疾控机构接报到网络直报事件间隔平均为6 h。结论上海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重点关注小学,加强监测和免疫接种管理。虽然食物中毒逐年下降,但是仍然应重点防范食物中毒的发生。应进一步加强一线医务人员培训,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简称“上海世博会”)试运行期间的园区就诊情况,探讨上海世博会医疗服务特点,为更好地开展大型活动的保障工作积累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4月20日至21日、23日至26日上海世博会试运行期间园区内所有5个医疗站的就诊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场试运行期间园区5个医疗站累计接诊777例就诊患者,转诊患者58人;平均就诊率为0.71%。,平均转诊率为7.46%。就诊人数居前三位的诊断病种分别是伤害、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肠胃炎。就诊患者主要集中在浦东片区,以c片区最多。[结论]世博会试运行期间就诊率和转诊率低于国外有关文献报道的大型活动。试运行期间伤害病例占多数,因此开园初期应加强伤害的预防。世博会期间浦东片区尤其是c片区将面临较大的就诊压力,应做好充分的医疗资源配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9-2010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09-2010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的个案报告,并收集各年报告的首例高温中暑死亡病例发病前1周至末例死亡病例发病后1周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报告28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63岁,男女性别比为2.5:1.职业以工人(35.71%)和离(退)休人员(28.57%)为主.22例病例在日出-日落的时段内发生中暑.57.14%死亡病例发生中暑的地点是住所,28.57%发生在工作场所.28例死亡病例发生中暑当日均为持续2d以上的≥35℃高温日.除2例病例发病时间不详外,其余26例从发病(发现)到入院,平均用时3h左右. [结论]中暑死亡病例以中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住所和工作场所是防控的重点场所;气温与中暑的关系最为密切;中暑死亡病例往往病程较短,进展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